洪建民 李金阳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在我国古代哲学的相关文献中可以找到关于形、神、情的记载。《管子》中记录过:气是万物产生之源,现代声乐表演中的三要素理论就源于《管子》中所提到的“气”。《管子》中所提到的“气”指的就是一种精神力量,用当下的语言解释既是人的精、气、神,这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认知。古代文人写诗写词,谱曲演奏歌唱,都在追求着形、神、情兼具,这是声乐表演不变的准则。
根据近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分析,“情”在历史不断地演进发展中,逐渐成为了人们的交流讯号以及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方式。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声”与“情”逐渐成为了一种表演艺术。而在“声”“情”的展现中,也离不开“形”的展现,只有表演者将形、神、情三者更好的融入到自己的声乐表演当中去,才能给观众呈现更为完美的舞台艺术效果。
“形”、“神”、“情”、“声”一起构成了现代声乐表演的四大基本审美要素,形、神、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这三者在声乐表演中是相互影响又密切联系,是声乐表演艺术体系不可替换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泛指在声乐表演中表演者的肢体动作、身体形态。“形”是舞台上最为直接的一种表达效果,观众在观看声乐表演的时候,表演者的“形”能够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声乐作品的内涵以及情感。这对表演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习声乐表演时,表演者不能单纯的去模仿相关对象的行为,而是要自己去体会作品的内在情感以及内涵,从而给“形”赋予感情色彩,追求“形”与“情”“神”的统一。
“神”可以是指表演者在声乐表演中所呈现的“气质”与“精神”,也可以是指表演者的内在表现力,从本质上来看,“神”是表演者的艺术心理。声乐表演者通过对“神”的培养,会逐渐会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表演者“神”的能力的提升可以让表演者在“形”的表演上也会有所进步,使表演者能够赋予肢体动作以生命力与活力。表演者的内在表现力的不断提升,能够给观众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情”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思想情况的外化表现。在声乐表演的几大要素中,“情”是最深层次的体现。表演者如果想要将作品的“情”更好的呈现在舞台上,就必须先去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在他们的情感基础之上融入自己的理解,让这三者的情感相互协调统一,才能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对情感的把握是舞台表现力的核心,声乐表演感染力的营造不能离开对情感的表达。
声乐表演者只有认识到形、神、情三要素对于声乐表演的重要性才能够更好的将这三要素进行融合。表演者的演出是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他们在赋予了声乐艺术作品新的生命力。因此,每一名声乐表演者都应对每一部作品当中的形、神、情做到精准拿捏,让声乐作品以最好的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对这三要素的融合,表演者可以从外化层面、表演者塑造层面、以及内在层面着手。首先外化层面在“形”这一方面是指对于作品中相关形象的直接外放,如山川河流、高山大海等,而“情”与“神”则主要是表演者的神韵表现。其次表演者塑造层面是指表演者要对自身所演绎作品的情感进行揣摩,然后融入自己的情感,让自己所诠释的形象更为丰满。最后,是表演者的内在层面,这时指表演者的身心感受与作品会融为一体,即表演者自身要进入角色。
扎实的基本功是声乐表演者精准把握形、神、情的基础。声乐表演者在平时就应勤奋训练表演技能,掌握基本的表演技巧,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之上,将表演技能与舞台艺术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呈现更好的舞台艺术效果。通过不断的练习,形、神、情会逐渐成为声乐表演者的内在认知,在舞台上,他们对于作品的展现就不再是止步于“演”,而是展现自身的自然形态、流露自然情感。正如著名歌唱家卡拉斯所说“仅仅具备魅力的声音,远远不能达到声乐表演的成功”,表演者只有精准把握好声乐作品的“声”、“形”、“神”、“情”,才能让声乐表演舞台具有艺术生命力。
声乐表演者在平时可以对形、神、情展开针对性训练,为实现最终舞台展现效果的形、神、情的完美融合打下基础。但是在针对性练习后,学生很难做到融汇贯通,这也常常成为声乐表演学生的瓶颈。这就需要声乐表演者加强对声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内涵的探究,只有对声乐作品的精神实质不断地揣摩,才能更好了解其中的内涵,从而给观众带来最贴近于作品本质的情感体验。而表演者只有将自身的思想情感与作品的思想情感进行融合,才能为声乐作品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