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西方和声理论研究(一)
——在历史进程中感受和声的魅力

2018-01-26 05:15:11
黄河之声 2018年3期
关键词:半音尔多理论

楼 乐

(上海音乐学院,上海 200031)

西方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令人惊异的丰富艺术遗产。和声是西方音乐构成的主要元素,是音乐语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严密的思维体系令人折服,从这个角度而言,研究西方和声的发展就有着重要作用。我国对西方和声理论的研究是在建国前后①才开始的,而不久的“反右斗争”和“十年动乱”又把这项仅仅萌发出嫩芽的学术研究扼杀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同世界接轨的大潮,西方和声理论研究才进一步深入和发展,诸多音乐理论工作者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大量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应运而生,其范畴是以历史为主要线索(如:桑桐《半音化的历史演进》、缪天瑞“欧洲音乐的和声发展述要”)到对某一问题的具体探讨(如:祁光路“兰迪尼终止渊源探略”、桑桐“关于离调-副属和弦的理论探讨”等),其内容从以时代所赋予的共同特征(如:杨立青《20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桑桐“巴罗克时期和声的理论与应用”等)到个性化创作(如:孙维权“先驱者之路——李斯特和声思维与和声方法初探、刘诚”杰苏阿尔多半音化和声风格微探“等)的深入,充分体现了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特征。

“在社会科学各领域以及文化艺术各界,人们已开始抱着明哲的怀疑态度和认真的求索精神,一方面将手伸向未来,另一方面又对各自领域的历史成长过程进行着艰苦的重新审视。在这种反思过程中,由于过去的历史与我们已拉开了时间上的距离,我们‘身在局外’,已有可能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视野局限,许多模糊不清的疑问和难题经过时光的过滤,也已开始向人们呈现出了它们的本来面貌。”②这段论述给人们以新的启迪和新的思维方式。为此,本文将我国西方和声理论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整体梳理,以达到西方和声技术理论的研究能同西方和声发展的历史客观必然性有机结合,使我国对西方和声的理论研究步入一个新的层次。

西方音乐史包含了一部完整的和声发展史。在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和声是西方多声音乐形成和发展及演变的主要元素之一,它与音乐的逻辑、形式和内容,以及创作技法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西方音乐史实际上包含了一部完整的和声发展史。对西方和声发展史进行背景审视和理论研究,不仅对于西方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我国的西方音乐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笔者构思本文不仅仅是对西方和声的偏爱,而主要思想基础来源于杨燕迪关于“对我国西方音乐史研究现状的思考”的论述,经过几年的不断学习、反复思考与酝酿,才欣然命笔撰写此文。我国对西方和声的理论研究与西方和声发展的历史进程相呼应。因此,本文分七大部分:我国对复调音乐时期和声重要理论研究的撰述;我国对主调音乐时期和声重要理论研究的撰述;我国对过渡时期和声重要理论研究的撰述;我国对近现代时期和声重要理论的撰述;我国对西方和声理论研究撰述的整体梳理;研究西方和声影响的浅析;结语:思维方法的更新而引发的思考——将我国的西方和声理论研究引向深入。

一、我国对复调音乐时期③和声重要理论研究的撰述

复调音乐时期,实际是西方和声萌芽的孕育阶段,当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和声④,但这一时期西方多声音乐的发展使和声的形成已经成为必然,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出于当时人们对教会音乐的热爱,一种单声音乐形式——“格里高利圣咏”开始被称为教堂音乐在各类宗教礼拜仪式中广为传唱,并在流传过程中被加以各种修饰,由此导向空间想象力上的扩展,进而成为多声音乐在西方迅速发展必要的前提条件。奥尔加农是西方最早有记载的复调音乐,它产生于公元9世纪末,是一种在圣咏基础上附加一到两个声部的音乐形式,它的各声部之间都是以四、五、八度为主体的平行进行,偶尔出现的三、六度不过是辅助性的装饰。伴随着奥尔加农对圣咏的不断演变和发展,到12世纪末、13世纪初时,涌现出了大量多声写作方式和音乐体裁⑤。虽然它们表现出的仅是音程性和声的某些简单形态,但是,这种音乐中声部的增加,促使了一些由于纵向音程交叠而产生的偶成性和弦⑥的形成,这为后来西方和声中主要元素——和弦的建立及组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4世纪初,随着基督教势力的逐渐衰落,各封建王朝的世俗王权开始兴盛。从人们对以往罗马教堂荣耀的思考中,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展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而音乐上也反对受经院哲学影响的“古艺术”,兴起了以法国和意大利为代表的“新艺术”思潮,这使得音乐无论在技巧上还是精神上产生了诸多创新。这时,三和弦的形态在逐渐稳定,七和弦的形态在展露头角,其中也不乏显示出纵向结构与横向进行关系的紧密结合。这不仅稳固了“和弦”的地位,更表现出了和声续进的某种倾向,使多声音乐在不断深化。特别是兰迪尼终止及其变化处理的出现,更呈现出了一些调性和声的雏形。这说明此时期的和声实践在逐渐走向成熟。

在欧洲社会从宗教向世俗过渡的过程中,人的个性意识得到解放,并开始追求各种理性的原则。在这种人性魅力的渗透下,时代的脚步迈进了受人文主义影响的文艺复兴时期。这时,在音乐上已显现出了从复调向主调的过渡态势。而众多音乐体裁——尚松、托卡塔、坎佐纳等的产生、四个声部为主体的合唱声乐风格的完善,以及它们所运用的音乐语言都增加了主调和声的色彩。在和声的时代共性茁壮成长之时,以杰苏阿尔多为代表的一些作曲家的个性化创作,特别是杰苏阿尔多的半音化和声风格,就整个和声的历史而言,也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总而言之,从音程性的偶成性和弦到和弦续进的初露锋芒,再到向主调和声风格的过渡,以及个性化和声风格的兴起,可以看出,无论是调式和声体系的建立,还是和声新思维的构建,都使和声的形成具有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对欧洲早期和声理论的研究,是我国研究西方和声的基础。我国对西方和声理论研究真正的起步较晚,大多数是对较系统的功能体系和声的应用与实践,而对西方早期和声的理论研究涉足相对甚少,因此这些研究西方早期和声的著作对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西方和声的发展就显得难能可贵。对这一时期的重要研究如:戴定澄著的《欧洲早期和声的观念与形态》;刘诚“杰苏阿尔多半音化和声风格微探”;及对兰迪尼终止的研究等。任何事物的最终形成,都是在经过长期的孕育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此,这个孕育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事物的形成具有“启蒙”作用。

戴定澄著《欧洲早期和声的观念与形态》,是21世纪初中国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将研究和声的视角放在欧洲早期的专著。书中沿着欧洲9世纪至16世纪多声音乐的发展轨迹,探讨了发展过程中和声观念与形态的演进,从多声音乐的内容、风格、体裁、结构、节奏、织体、写作方法等方面所经历的发展过程,按不同的历史阶段,分三个部分——欧洲初期多声音乐的和声观念与形态、“新艺术风格”及15世纪上半叶多声音乐的理论与实践、文艺复兴时期多声音乐与和声理论的发展——较详细的阐述、分析和归纳了欧洲早期多声音乐中的和声形态。它以历史为主要线索,以丰富的史料和大量的谱例为基础,融合了西方早期音乐的发展背景,分不同时期对孕育在欧洲早期复调音乐之中的和声观念与形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释与剖析,使读者清晰的了解到欧洲早期的和声内涵。它不仅是一部以音乐理论研究为重点深入到具体作曲技术——和声研究的经典著作,而且它的产生给我国进一步研究西方和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历史的发展主线只有一条,它的前进是受客观规律制约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在审视与回顾历史时,可以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探求,以达到全方位了解“过去”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展望“未来”的方向。我国对于欧洲早期和声的论述,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些有关和声历史发展的理论文章中也曾有所涉及,只是各自切入的视角都有很大区别。

缪天瑞关于“欧洲音乐的和声发展述要”的论述,从每个时期和声的不同特点入手,从细节角度阐述了和声的历史发展和演进。而他与戴定澄《欧洲早期和声的观念与形态》的最大区别是,他将和声发展的历史轨迹一直追溯到西方音乐最早的源头——古希腊时期。全文共分十五个部分,作者在前四部分——古希腊音乐家对音程协和性的认识、古代平行进行与非平行进行的和声、新音乐思潮对位中的和声、充满和声手法的对位的和声——介绍了欧洲早期和声的某些形态特征。作者认为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对四、五、八度音程协和性的认识,为日后复调音乐奠定了和声的基础;作者还认为,早期多声音乐并不仅以奥尔加农一种形式为基础,而是以奥尔加农和第斯康特两种体裁作为对位技术发展的雏形,并将这两种题材视为和声的先河。

杨通八关于“和声理论与实践的历史透视”的论述,以和声的具体形态特征来划分历史阶段,他将早期划分为两个阶段——调式音程和声期(公元900—1300年);调式三度和声期(公元1300—1600年)。作者还提出最早提及和声概念的音乐理论家是意大利人加弗里。作者以历史为线索,对欧洲早期和声形态加以高度概括,从而显示其在学科基础建设上审视和重构的意义。

孙维权关于“人类对多声部结构规律认识的三次飞跃”的论述,则是从和声音响美的有序性原则入手,对早期经文歌中三个声部线条的运动构成和弦的可能性进行解释,并认为早期复调音乐中所出现的稳定形态三和弦,是人类对和声纵向结构规律性的把握,奠定了和声语言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听觉审美要求进行优化选择的结果。

这些论著将欧洲和声的早期发展勾画出了一条清晰的路线,深刻的揭示了和声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一种客观的必然。这为我国深入、全面研究西方和声理论奠定了良好基础。

刘诚关于“杰苏阿尔多半音化和声风格微探”的论述,是从文艺复兴时期作曲家杰苏阿尔多区别同时代音乐风格的半音化和声入手,将文章分三个部分——创作经历及时代背景、技法特征、半音化风格形成溯源——阐述了杰苏阿尔多的半音化和声风格。在简要介绍了杰苏阿尔多的创作经历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之后,进入了对其两种不同形式的半音——“倾向性半音”和“调式化半音”的具体探讨。通过分析,总结出杰苏阿尔多调式化半音技法的总体特征为:调式模糊、调关系繁复、调变化具有突然性,并揭示出杰苏阿尔多的创作充满和声色彩的关键是简单和声材料之间复杂的调关系。随之又从“社会及人文因素的影响”和“作曲技术发展规律的必然”对杰苏阿尔多半音化风格形成溯源加以概括。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冲破中世纪束缚的表现,并且杰苏阿尔多本人有着桀骜不驯的性格和超乎常人的丰富情感,这一切使得杰苏阿尔多隔离于传统范围之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但是,杰苏阿尔多的半音化和声在当时乃至后来的巴罗克、古典浪漫初期,其影响都是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无人问津”。当时间的遂道进入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现代作曲家们为了创新,为了突破传统功能体系的逻辑和规范,他们开始在历史的轨迹中寻找自己的切入点,于是,杰苏阿尔多的半音化和声风格开启了他们“现代创作技法”的源泉。在文艺复兴时期,调式和声理论与调性和声理论都尚未真正形成,他所显露的是和声形成的孕育状态,这为后世和声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在我国对调式和声理论(即传统大小调功能和声)不断挖掘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开阔视野,去探寻类似杰苏阿尔多半音化和声风格的“个性化”影响。

兰迪尼终止⑦是15世纪至16世纪早期复调音乐的共同特征。兰迪尼终止的出现,为以后调性和声中终止式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记载,在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个研究“兰迪尼终止”的作曲家是瑞特⑧。而我国第一个将视点放在对兰迪尼终止研究上的是祁光路,他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了数篇与之相关的文章——“兰迪尼终止与应用”、“兰迪尼终止的回归、更新和实验”、“兰迪尼终止新型式的渗透和嬗变”等,对兰迪尼终止及其发展与演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在这些论述中,力求从借鉴和继承的角度,使兰迪尼终止拓展为一种新的和声理论概念(作者称为兰迪尼终止“新型式”)。文中通过八种不同渗透类型的兰迪尼终止,阐释了这些兰迪尼终止演变而来的新型式不仅能与传统的功能和声相融合,而且还能与近现代和声相统一。在关于“兰迪尼终止的回归、更新和实验”的论述中,作者充分表现出了我国研究西方和声的价值所在。他指出“虽说兰迪尼终止是西方音乐的产物,但是,在古老的东方音乐文化中也蕴含着它的内涵和外延。”这足以证明兰迪尼终止的深远影响。

当我们都热衷于对早已在西方发展几百年的功能体系和声进行不断挖掘的同时,早期西方和声的研究仿佛一缕阳光,给我们中国音乐界这个百花园中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中国对西方和声的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不但对于我们更好的学习与实践功能和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在西方音乐研究中思路开阔的象征。在西方和声发展的历程中,复调音乐时期的和声理论并未真正形成体系,但其在音乐中所呈现的各种和声形态与模式对后世调性和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功能调性体系的建立顺理成章。对西方这一时期和声理论撰述的梳理与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和声理论研究的多个角度与方法,借鉴与学习前辈们的研究成果,也是我们在做和声理论研究时十分重要的基础。而在整个西方和声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复调音乐时期之后的主调音乐时期更是和声理论发展最为重要与繁盛的阶段,不仅形成了功能和声理论的体系,还将西方音乐的发展推向了最为繁荣的高峰,和声理论在主调音乐时期的迅猛发展成为西方音乐发展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关于“我国对主调音乐时期和声重要理论研究的撰述”问题,笔者将在之后文章的第二大部分为大家呈现。实际上,对西方复调音乐时期和声理论撰述的梳理与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功能和声体系的前世“情缘”,这对西方和声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因此,笔者试图将中国学者们关于西方和声理论研究的成果加以整理和钻研,从而为我们在学习与研究西方音乐中的和声时开阔思路。同时,也是为音乐研究做些基础性的工作,以求能帮助大家对西方音乐中每一个时期的和声发展都能有所知,或许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全面,仅是对我们在做西方和声理论研究时的点滴启示,更是对音乐理论研究方式的一种探索和学习。■

注释:

① 文中所谈均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地区有关西方和声纯理论的研究,有关和声教程、和声技法及民族和声将不在本文探讨之内。

② 杨燕迪.对我国西方音乐史研究现状的思考[J].中国音乐学,1986,04.

③ 特指西方从公元9世纪末至文艺复兴结束(巴罗克前期)。

④ 特指后来的功能体系和声,下文所指和声除近现代和声外均以此为标准。

⑤ 如:迪斯康特(discant)、孔杜克图斯(conductus)、克劳苏拉(clausula)、经文歌(motet)等。

⑥ 是偶然形成的,类似功能体系和声中的和弦。此称谓在戴定澄的《欧洲早期和声的观念与形态》第59页有所运用。

⑦ 即在六度到八度的终止进行中,上方声部加入一个下方辅助音,形成五度到八度的终止式。转引自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 (edited byStanley )Volume 19,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London,1980 P434:“A name often used for a cadential formula in which the sixth degree of the scale is interposed between the leading note and its resolution on the tonic or final degree。”

⑧ 详见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 (edited byStanley )Volume 19,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London,1980 P434:“A·G·Ritter(Zur Geschichte des Orgelspiels, Leipzig, 1884, p·5)gave what seems to be the earliest description of such a cadence as being characteristic of Landini。”

[参考文献]

[1]汪成用.近现代和声思维发展概论[M].上海:音乐艺术编辑部,1982,11.

文物旅游开发涉及面广,行业界限模糊.从四川省的管理现状来看,文物旅游牵涉到旅游、文物、宗教、环保、林业、农业、公安、城市园林、文化新闻等多个职能管理部门,形成“九龙治水”的多头管理格局.由于这些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权责不分,政出多门,管理体制混乱,矛盾重重,无法形成合力,严重影响了文物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文物旅游景区往往是“一个媳妇多个婆”,加上众口难调,难以真正从实际出发,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进而全面打造文物旅游品牌,取得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莫·卡纳.当代和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6.

[3]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10.

[4]尤·霍洛波夫 著,罗秉康 译.论西方的三种和声体系[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12.

[5][美]唐纳德·杰格劳斯、克劳德·帕利斯卡 著,汪启璋、吴佩华、顾连理 译.西方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1.

[6]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和声的民族风格与现代技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9.

[7][美]保罗·亨利·朗 著,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 译,杨燕迪 校.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8]沈旋,古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5.

[10]戴定澄.欧洲早期和声的观念与形态[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1.

[1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3.

[12]缪天瑞.音乐百科辞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5.

[13]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2.

[14]孙维权.从迷人的音乐中感受和声的魅力[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5.

[15]王进.20世纪和声中的个性写作风格与共性思维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5.

[16]迈克尔·肯尼迪、乔伊斯·布尔斯.牛津简明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9.

[17]于润洋.音乐史论新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0.

[18]吴式锴.和声艺术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0.

[19]杨燕迪.对西方音乐史研究现状的思考[J].中国音乐学,1986,04.

[20]蔡良玉.西方对音乐史学的反思和我们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01.

[21]叶松荣.关于西方音乐研究中的认识问题[J].人民音乐,1997,10.

[22]孙维权.怎样认识和研究欧洲音乐史-从推动欧洲音乐发展的四大社会效应谈起[J].中国音乐学,2001,03.

猜你喜欢
半音尔多理论
浅谈半音键竖琴在竖琴启蒙教学与普及推广中的重要地位
音乐生活(2022年9期)2022-10-21 20:11:20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明朝琴曲的清商音与含半音五声音阶
艾尔多安“秀”球
环球人物(2018年7期)2018-04-23 07:58:42
昆曲曲学小讲堂之北曲的半音
上海戏剧(2017年10期)2017-10-24 11:42:16
李斯特《但丁奏鸣曲》和声中的半音化运动
北方音乐(2016年23期)2017-01-11 11:07:57
蝉(1)
诗潮(2016年11期)2016-12-23 13: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