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乐发展现状探讨民乐指挥必备素养

2018-01-26 05:15
黄河之声 2018年3期
关键词:管弦乐队指挥家民乐

曹 波

[成都乐团(成都交响乐团、成都民族乐团),四川 成都 610021]

一、民乐发展现状

(一)溯源而不得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音乐鲜有作品传世至今。这一方面是因为古代音乐的传承方式,绝大部分为口传心授而疏于记录。中国民族音乐学奠基者杨荫浏先生说过:“中国音乐都是从吟诵里流出来的”。而吟诵这种方式本就具有极大的随意性。从中我们也可感受到中国民乐传承上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在宫廷燕乐这里,受政治因素影响不传播于民间,在政权瓦解之后,不论是礼乐还是玩赏之乐,注定也会迅速销声匿迹。在经历了上世纪社会的巨大变化之后,毫无疑问,民族音乐也出现了断层,中国和日本的专家至今未能完全破译敦煌乐谱,而相比之下,我们对于再上溯千年的甲骨文的研究都要成熟得多,中国古代民乐的传承性,由此可见一斑。

总之,中国民乐受制于传承方式和不可抗的政治因素,今人并无缘得到完整民乐发展脉络,在乐谱方面先人留给我们的更是只有只言片语。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窥探古风古韵虽然是轻而易举,想要系统地学习和体会纯正民族音乐,尤其是从民乐乐队与合奏的层面,却难上加难。

(二)西方音乐体系的冲击

西方音乐在数百年中渐成体系,有高度统一的记谱方式和广大的受众,这使得西洋音乐的开放性和传承性都远胜于我国,百年中优秀作曲家和传世精品层出不穷,管弦乐队的建制也渐趋成熟。民国时期,疯狂的学习外来思想文化的风潮使得西方音乐体系在中国传播发展,并且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迅速扎根,其流行和普及的势头全然压过了民族音乐。于普通生活中,人们习惯于欣赏流行音乐,而谈到高雅的音乐艺术,第一时间想到的又会是交响乐,民乐在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感是相对微弱的,甚至可以说并未进入主流音乐之中。

(三)中体西用的思路

乐谱没留下来,可喜的是乐器的流传却十分丰富,这就为了现当代民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和空间。“中体西用”,在洋务运动中表现为借用西方的政体,但始终采用中国传统的精神内核。而在现当代,民乐依照这个思路,发展出了民族管弦乐队这一形式,将各种民族乐器仿照西方的管弦乐队集结起来,引入复调,完善配器,在几十年的探索过程中也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让人看到了民族音乐中国话语的新的可能。

正如指挥家王甫建先生所说,“民族乐器各自的音色属性不同,因此在合奏的时候缺乏像西洋管弦乐队那样的融合,但也因此产生了丰富的音色呈现和变化,像油画一样”。但是这样的组合方式,也是对民乐的一次大考验。大部分民乐天性中都具有随意性的特质,但为了达到整体的和谐,一切都要统一起来,正如弓弦演奏家张方鸣老师对弦乐在乐队中的“群感”所做的说明一样,统一的揉弦、统一的指法才能有统一的“群感”。此外,对民族乐器演奏难度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从音域跨度的提升到演奏技巧的挖掘和多样化,不断追求乐器自身表现力的丰富,这样的发展实际早已游离了中国古代对于音乐的审美标准,也并不适合民族乐器本身的音乐属性。在作曲方面,由于绝大部分为民族管弦乐队创作的作曲家都以西方音乐体系为基础,若是对民族乐器的特性缺乏充分的了解,就会导致作品在实践过程中与民族乐器的演奏规律相违背,从而无法达到作曲家预料的效果。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民乐交响乐化进程中乐队编制、创作、乐器改革的批评从未停止。更有人明确表示:“如果中国的民族管弦乐只是为和西方管弦乐团并驾齐驱而改革,其顶点也不过是性能二流的仿冒品。”因此,要在不断的实践中走出一条符合民乐发展规律的的民乐交响化的道路,而不是一味模仿和靠近西方的形式。对此王甫建老师做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就像我们手边的建筑材料不可能建造高楼大厦,那我们就用中国的方式把他建成亭台楼阁,它一样精彩,没必要为没有建成高楼大厦而自卑。”对传统的继承发扬只是民族自信的基本要求,更高级的要求是能够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外来文化元素,用平等的视角和理性的态度去面对西乐。这样民族音乐才能有更高的眼界和更广阔的发展。

二、民乐指挥

(一)民乐指挥的历史和现状

民乐指挥是伴随着民乐交响化、民族管弦乐团的出现而诞生的,他的发展历程如下:“首先中国民族管弦乐规模化发展的历史不超过90年,真正意义上的民乐指挥,是伴随着民族管弦乐演奏体制的形成和逐渐完善过程中而产生的一个崭新专业,它的历史不过60余年。其次,从诞生至今,绝大多数民乐指挥带有‘非职业’性质,多半是由作曲家或演奏家根据乐队演奏实践需要,从兼任转为专任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作曲家、演奏家凭经验先走上指挥台再琢磨挥拍;90年代以后,部分交响乐指挥家开始加盟民乐;同一时期,部分学交响乐指挥的毕业生慢慢开始改行从事民乐指挥,边排练边熟悉民乐。”

也就是说,对于民乐指挥的需求早已存在,而既具备专业指挥素养又对民乐有深入了解的指挥却寥寥无几。音乐院校对于民乐指挥的专门培养,不仅开始晚,仍处于探索期,而且在方式方法上也有很多欠缺,无法在西方的理论基础与民族特色的表现方式和审美之间找到平衡。可以说,民族管弦乐队指挥还未真正形成一门专业学科,没有自己相对独立和完善的理论体系,有的只是前人在反复实践中的经验与体会。

(二)民乐指挥必备素养

其一,指挥家应当对民乐有深刻的了解认识。这不仅要求指挥具备一定的民乐基础,更需要对乐队中每种乐器的音量、音色、表现技法等方面都非常熟悉。民族管弦乐队中采用的乐器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个性鲜明而共性不突出,而且在细节的处理上对于每一个演奏者而言都有非常个体化和差异化的呈现。因此相对于西洋的管弦乐来说,民族管弦乐要更难平衡和把握。再者,中国民乐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从纵向的角度讲,是传承了数千年的音乐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鲜明的特点,还涉及到很多外来音乐元素的融合与再创作;从横向来看,中国自古幅员辽阔,由于地理和文化的差异,民族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每个区域在乐器演奏和音乐风格方面都有着明显差异,更不要说还有众多的少数民族音乐。对于作曲家来说,素材和题材的丰富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民乐指挥而言,如果不熟悉、不了解这些音乐特质和文化背景,就无法对作品有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甚至抓不住重点。那么在排练作品的过程中,就很难做出有针对性的处理,因此多少会出现一些遗憾或瑕疵。

其二,指挥家应该学会与作曲家“对话”。对指挥而言,不断加深对民乐的了解只是最基本的要求。音乐作品是经过作曲家的加工和创作的产物,必然会带上作曲家个人的烙印。曾经有人说,书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灵魂沟通的桥梁,音乐作品也是如此。李吉提教授在《民族管弦乐指挥必备的曲式结构修养》专题中对指挥们讲到:“音乐文本即是作曲家的乐谱,指挥家必须首先要了解作曲家的意图。诸如创作的历史背景,基本陈述逻辑以及作曲家的个性特点和审美取向。音乐表演是一种历时性的艺术,如何理解音乐文本所有的速度、力度以及表情和技术处理提示,又如何把纸面上的术语变成活的、流动的音响,所谓‘第二创作’。文本分析的真正价值不仅仅在于用‘用音响翻译乐谱’,更在于指挥家和作曲家的沟通,即真正理解复杂乐谱后面的作曲意图。所以我们必须直面这些乐谱,熟悉它每个声部及其纵向和声音响,才能获得‘第二创作’的真正‘依据’,拥有更积极的自主发挥,指挥家的工作就是一个把音乐作品从乐谱文本变为实际音响的过程。”指挥家要真实反映文本之美,而对作曲家创作意图和内容的理解则是前提。

其三,指挥家应该具备高水平的民乐审美。当代著名指挥家卡拉扬说过,“指挥家不只是总谱的执行者,而且是赋予总谱生命的人。”。一个优秀的民乐指挥家并不能止步于理解作品这一环节。相比于西方的交响乐,民乐作品在细节处理上更加具有灵活性,不同的民乐团也具有各自的演奏风格,关于这一点,笔者在排练《蓉城之秋》开幕式曲目《蜀宫夜宴》时深有感触。在排练中我们遇到了很多作品风格上的问题,诸如装饰音的处理、弹性速度的把控、音乐层次布局、打击乐华彩乐段的音乐变奏的量化、以及色彩明暗变化、首尾呼应段落的不同处理等。指挥担负着作品呈现效果的大部分责任,这就对指挥自身的审美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东西方的音乐审美实际上是截然不同的。从节奏上讲,西乐将时值等分,节拍规整,而中国民乐多有散板,自由随意的乐句。从音调上讲,西乐注重功能性和声的运用,而传统民乐基本为单声部旋律。周煜国先生也在访谈录中曾提到,中国人的音乐审美是以线性音乐思维为主体的,因此,在中国音乐中旋律性是不可替代的。民族管弦乐既有别于西方交响乐,也与传统的民族音乐颇有区别。作为民乐指挥,要多接触优秀的民乐作品,多思考,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审美特征结合起来,融汇成自己的审美准则。

其四,指挥家应当具备创新意识。指挥本来自西方,但民乐作品在结构、节拍变化、音乐进展方式等方面与西乐有很大的差别,不同的作品在风格上也繁复多变。因此在指挥方法和技巧方面,也有很大的探索与发展的空间。在本次培训中,刘沙老师给了笔者极大的启发。他在介绍民乐指挥的乐队实践和艺术处理的基本技术的同时,重点讲析了“穆辛指挥法”在乐队指挥中的应用。其一,提出了手势就是指挥和乐队讲话的语言,是手上的“声音”。其二,要强调两手的分工,左手对于音乐线条和乐句走向的引领起重要作用,右手则更多是展现清晰的图示和拍点。其三,要保持基本的双手独立性和功能性,努力追求双手的相互结合和互相补偿,起拍要能预示音乐性格、演奏法和音乐速度力度,恰如其分地表现作品原貌。

叶聪老师在《指挥成长的音路和心路》中介绍了多重维度指挥教学理论的同时,综合应用手眼身法步,解读排练的秘诀,分享训练乐队“圆、润、纯、透、张”的音响标准。展示了新加坡华乐团立足南洋望全球,汇集东西跨古今的融和之道。乐团在音乐风格多样性的呈现,与其它姊妹艺术有机结合方面开辟了创新之路。

在民乐指挥这个领域发展极其不充分的现实环境下,当代民乐指挥必须要有改革创新的勇气与意识,要能够将西乐的指挥方法加以改造,在实践中打造自己的特色与风格。■

[参考文献]

[1]孟建军.民乐状况喜忧参半(下)-记首届上海国际华乐论坛[J].乐器,2010,12.

[2]邓钧.冲破民乐的瓶颈-著名指挥家叶聪谈民乐发展之路[J].乐器,2003,01.

[3]李瑾“民族器乐的创作与发展”系列讨论之三十三“观照现代国乐的文化面相-两岸国乐交响化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2001,02.

[4]夏云.全球化格局下的民乐发展之路-也谈新民乐“女子十二乐坊”的创新[J].艺术百家,2008,Zl.

[5]洪侠.民族管弦乐队发展与训练之浅见-指挥民族管弦乐队的体会[J].乐府新声,2004,04.

[6]刘蓉.游走于山水之间,寄情于乐音之上-周煜国访谈录[J].音乐天地,2015,04.

猜你喜欢
管弦乐队指挥家民乐
嘻哈音乐课:用牙签指挥的奇葩指挥家
想和你们聊聊民乐
阅读理解专练(四)
民乐国祥
陈欣若和他的《色俱腾》——为九位民乐演奏家而作(下)
没有绝对的天分,也没有绝对的天才——指挥家陈琳专访
乐师
管弦乐队
找乐器
我,民乐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