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科平
朱自清,他虽出生于江苏扬州,但原籍绍兴。先生自己就曾明确表示:“浙江绍兴是我的祖籍或原籍,我从进小学填的就是这个籍贯。”一说起朱自清,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在散文领域里作出的成就,想起他的《春》《背影》《荷塘月色》……朱自清确实是享有盛名的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家,但实际上他还是现代中国一位出色的语文教育家,对这一点有不少人并不十分了解。或许是朱自清大量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在散文方面的成就多少有些掩盖了他极有价值的语文教育思想。那么,就让我们把目光从他的散文作品转到他众多的教育论著上,他与叶圣陶合著的就有《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标准与尺度》和《语文拾零》等。
朱自清是春晖中学语文名师中的佼佼者,他也是从浙江语文教师队伍中走出来的,他做过中学教师,还做过大学教授,他始终热爱着语文教育,对语文教育的实践和研究达27年。难怪叶圣陶先生这样评价他:“兼有中学及大学的教学经验,兼有新旧文学的修养,除了文学造诣之外,他又富有研究的精神,除了本国语文的修养外,他又有外国语文的精深的造诣。朱先生具备这么些条件,所以就语文教学方面来说,他真是个全才。”
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在当时具有开创性的价值,对今天的语文课程改革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们截取其中的几个方面细细揣摩学习,用“心”解读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同‘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有道德的人教育人的方法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启迪人的;有培养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惑的;有感化他人使他们模仿的。这五种就是有道德的人教育人的方法。
无疑,朱自清先生就是这样有道德的人。朱先生说:“‘做人’是要逐渐培养的,不是可以按钟点教授的。所谓‘不言不教’‘无声之诲’,便是说的这种培养的工夫。要从事于此,教育者先须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他的人生和理想,不用说,也应该超乎功利以上。所谓超乎功利以上,就是说,不但要做一个能干的、有用的人,并且要做一个正直的、坦白的、敢作敢为的人——教育者有了这样的信仰,有了这样的人格,自然便能够潜移默化,‘如时雨化之’了。”
在朱先生看来,教育者对于教育要有信仰心,如宗教信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其要有深广的爱。朱先生爱学生。他的爱是大力量的、大气度的,他不仅教学生知识,更教学生学做人。他认为“为学”与“做人”,应当并重,如人的两足应当一样长一般。环顾四周,有多少号称贤明的教育者,因为追求功利,过于重视学业这一面,以至忽略了“做人”那一面。这就成了朱先生所说的“跛的教育”。跛的教育是行不远的。朱先生认为机械地获得知识又机械地运用知识的人,人格上没有深厚的根基。只随着机会和环境支使的人,他们的人生理想是很模糊的,他们的努力是盲目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信仰心的教育者就像没有方向的无头苍蝇,只能乱转一回,不能很好地向前行进。朱自清先生曾大声疾呼:“我斥责那班以教育为手段的人!我劝勉那班以教育为功利的人!我愿我们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为信仰的人!”他的疾呼在当时振聋发聩,在今天也一样触及人心。真像朱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总该还有超乎功利以上的事,这便是要做一个堂堂的人”,教育的价值是培养健全的人格。
胡适之先生在《我的歧路》里说:“哲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朱自清先生套着调子说:“国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从朱自清先生的话语里,我们不难读出,他对国学的那份执着,那份热爱。朱先生历经数年写成的《经典常谈》就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入门书。这本小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十三篇文字,提纲挈领,娓娓道来,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今天,我们再读《经典常谈》,感受数千年文化典籍的精粹,受到华夏民族文化的熏陶,触及的就是那颗热忱跳动的民族心!全书对经典进行梳理与讲解,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通俗流畅,为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架起了一座便捷的桥梁。
朱自清本身就是一位精通中国文化的学者,因而极为尊崇以语文教育来传播中国的灿烂文化。他把语文教育的远大目标确定为了解本国文化,加强民族意识并以此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水平。在他看来,本国固有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奔向未来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且也是语文教育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目的。在这里,他把语文教育独特地理解为一种继承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的特殊行为,这就充分彰显了他那颗火热的民族心。朱自清所主张的“了解本国固有文化”是指津津有味地接受古文学的篇章字句、语体、词汇、风格和技巧,设身处地地接受古代作家的写作态度、喜怒哀乐等。他想借助对古文学的了解来帮助学生信古、学古,亲近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粹,以达到学生与中国固有文化的思想精神的相互融合。
朱自清既是多所大学的著名教授,同时又是著名文学家。即使在他衰病的晚年,他也明辨是非,爱憎分明,挺起脊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1948年6月18日,吴晗手持一份抗议美国扶日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声明,请朱自清签名。朱自清毫不犹豫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并吩咐儿子把当月的面粉配给证退回。毛泽东曾给朱自清先生以高度评价,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种品德,这种气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朱自清置身于清华灿若晨星的学者大师中间,别有一番特殊的光辉。他曾长期执教中等学校并作出了杰出贡献,堪称教师之楷模。他先后任教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扬州八中、吴淞中国公学、台州六师、温州十中、宁波四中、白马湖春晖中学等校,而其间他的那颗教学心始终没变,如春风拂面,他带着满腔的热忱投身教学,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教学认真,备课充分,讲课时为了不浪费时间,一上讲台便滔滔不绝。学生喜欢听他的课,都称他为“小先生”。在温州十中,朱先生不仅在中学部教国文,还在师范部教公民和科学概论。他讲究教学方法,全面地传授知识,同时播种新文学的种子,中学部和师范部各年级的学生都争着听他的课。很多时候,他就是奔波于中学部和师范部之间。在宁波四中,朱自清根据自己在教学上的经验,不用部颁教科书,自编教材,将鲁迅的《阿Q正传》《风波》等作品编进教材。他与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学生乐于向他请教。他索性开辟了第二课堂,大家环桌而坐,朱自清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或阐明语源,或释疑语义,或教以做法……像这样的询问解答往往会达数小时。
朱自清在宁波四中任教时,应夏丏尊之邀,来白马湖春晖中学兼课。朱自清早就心仪白马湖的胜景,自然高兴来春晖,他曾这样描写白马湖:“……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吞的是青的,吐的是绿的……”他说春晖中学就在湖的最胜处。他认为美的一致,一致的美,便是春晖送给他的第一件礼物。他从前到别处教书时,总要做几个月的“生客”,然后才能坦然。但来到这里,他发现这里的教师和学生,也没什么界限。无论何时,都可自由说话;一切事务,常常通力合作。因而用不着什么防备,什么顾忌,他照他喜欢的方式做就是了。于是他认为“真诚,一致的真诚”是春晖送给他的第二份礼物。他在春晖中学,“上下午各有课二小时”,他拥有丰富的国文教学经验,总是将课组织得十分严密,上得既生动又活泼,很受学生欢迎。他还会常常反思:“上课时,个个学生是注意听讲么?有人说话么?有人在桌子底下偷看别的什么?”有时,他也会静静地思索:“今天讲的,他们曾与你所嘱的预习过了?昨日讲的,他们上自修班时曾复习过了么?”他注意经常改换教学方式,以读为主,以讨论为辅。当学生的认识存惑时,他总是会用意想不到的问题来进行启发,让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慨;当学生的解读粗浅时,他就会用巧妙的语言进行引导点拨,让大家有茅塞顿开的释然。好友俞平伯曾到春晖听朱先生上课,俞在当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学生颇有自动意味,胜一师(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及上大(上海大学)也。”
朱自清是一位极富创新精神的语文教育实践家,他在语文教学的“读”和“写”方面作出的创新,在今天看来,还是像春天的暖阳一样温暖人心。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界重“讲”不重“读”。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讲析”推崇备至,以致当时出现了“讲风四起”“一讲到底”的局面。朱自清先生关于“读”的理论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提出的,他对“读”的极力倡导是对一种崭新的语文教育方法的追求和呼唤,他希望语文教育能从“读”的方法途径上解放自己,回归自己。当时,朱自清关于“读”的教育方法论在重“讲”的语文教育界看来似乎就是一个奇谈,然而它就像一股清流注入了语文教育的园地,给当时的语文教学带来了蓬勃的生机。朱自清强烈地感受到“读”在语文教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他把“读”看作是语文教育的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他说:“读的用处最大,语文教学上应该特别注重它。”朱自清所谓的“读”包括了精读、略读、讲读、诵读等方面的内容:精读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讲读需要“切实计画,细心启发”;诵读则要“专注用心,慢慢揣摩”。
朱自清先生对学生作文所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相当尖锐的意见:“学生的写作往往抓不住题目,他们往往写下些不是支离便是宽泛的废话,在开篇时尤其如此。此外,层次的杂乱、意思的贯联,字句重复,也触皆然。……他们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很不在意……”如何进行作文训练?朱自清的主张独具一格。他提出:“该让他们多多用心诵读各家各派的文字,获得那统一的文字或语脉(文脉)。……因为朗诵对于说话和作文也有帮助。”对于作文,朱自清强调的一个重要方法竟然是“读”,他认为依靠着“读”的因素、功能可以使学生明晰语脉、文脉,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他总是在批改时给予学生较多的鼓励,写得好的地方会用红圈圈出来,特别好的地方则用双排红圈。为了让学生的作文兴趣能够一直持续,朱自清还自己创造了一种特别的学生作文计分法——在作文本首页的下半部分请学生将本学期作文题目和得分逐次登记,并注明起讫页数;上半部分由他画一计分表格,首格为90分到100分,第二格为80分到90分,如此顺推下去,每批改一篇就在首页相应分格内画点。学期结束时,只要把这些圆点连接起来,就自然生成了一条升降线。这样,学生一学期来作文成绩的起伏变化就一目了然了。这种特别的作文计分法,带给学生新奇的感觉、满怀的期待,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写好习作的意愿。
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朱自清的名字是与叶圣陶、夏丏尊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朱自清先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文教育的各个方面发表了一系列真知灼见,从而形成了他颇具独创性的语文教育思想。静下心来仔细解读他的教育思想,我们便会发现:他的信仰心恰如春雨化之;他的民族心又如春雷鼓之;他的教学心犹如春风拂之;他的创新心正如春阳沐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朱自清先生的语文教育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