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晶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公共管理的工作内容涉及到了多个方面,如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等,因此,从事公共管理工作的人员在其专业素质方面,必须要拥有深厚的专业文化知识以及综合的专业素质。另外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必须是以符合现在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为目标,在进行实际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知识的综合性、广泛性以及系统性。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知识的结构的培养要主张构建综合、广博的知识结构,并且在知识学习广泛的基础上,还要具备专业、专注的特点,例如要掌握关于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就要更进一步成为掌握与公共管理专业相关学科的专门知识的人才。
除了要具备专注综合的知识储备之外,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当中,其实际能力的构成是非常重要的,只具备知识而无能力是不能够满足现在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因此在其实际能力方面,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要具备,很强的综合素质以及基本能力之外,还要具备专业能力以及相关技能。因此,在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当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公共管理专业的知识和经济管理专业的知识的相互融通,并且在其理论、技术以及方法等方面要相互交融、相互联系,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公共管理知识、能力和经济管理知识、能力“双重结构”的建构上,进而不断的提高学生在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联合应用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综合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级公共管理人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全球化、网络化、知识化的时代,这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来讲,是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同样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必须在国际当中展现自己的魅力,并积极的融入到国际社会发展当中,并且还要以开放、容纳的姿态面对世界,也正是因此,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于我国的公共管理教育来讲,面临的社会因素更加的复杂、多变。因此,要想在此复杂的国际环境当中不断地发展自身,就要积极的了解政治以及国际政治,并且还要具备极大的发展眼光、世界视野、全球意识,另外还要具备处理涉外事务的能力与技巧。
优秀庞大的师资力量,是进行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为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厚重的专业知识基础,同时也为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条件。因此,相关的高校要采取一切措施,积极的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例如,学校可以积极的引进具有公共管理专业学历的教授、副教授以及博士毕业生、研究生等等,另外还要积极的引进与之相关的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专业的博士生、研究生、教授、副教授等等,组建出一只专业性强、技能性强、综合性强的综合互补的师资团队。另外,在引进强大的师资力量的同时,还要积极的加强现有师资力量的队伍建设,不断地进行专业的知识培训,如,可以积极地利用现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进行在线网络培训,也可以组织选派优秀的教师团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以及学术访问,尤其是年轻的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其进行学术深造,或者去公共事业管理部门进行挂职锻炼,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提升其专业水平以及公共管理应用的能力。
在进行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时,其教学的内容要与现实的社会发展要求相联系,积极的关注公共管理专业学科的发展新动向。首先,公共管理专业的内容教学,要结合现在我国政府管理当中,为适应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出现的新变化以及新的发展需求,进而运用现在的公共管理知识,对现有的显现出来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其次要积极的关注国际社会上,对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所出现的新的动向以及新的发展成果,并且要积极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概括和总结。因此,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安排,要积极的进行改革创新,增加一些跨学科,具有前沿性以及应用性的课程;另外,对于现在的课程中,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重复切过于追求理论性的学科以及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的课程或是教学内容,要积极的予以剔除。
总之,对于公共管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积极的进行创新、改革,同时要在坚持公共管理学科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融合教学,积极的强化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还要积极的提高学生解决复杂、综合性公共问题的创新意识,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1]阳信生,龙兴海.现代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及培养途径[J].文史博览(理论),2009(9):71-74.
[2]娄成武,魏淑艳,曹丁.“校府合作”: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9(9):102-105.
[3]郑石明.挑战与出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5):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