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寒
随着电视媒体“公益”出现频率日益提高,公益类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丰富。以煽情为主或以娱乐为重的公益类电视节目或许能在短时间内提高收视率,但引导观众以一种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方式去对待公益、对待生活,才能真正获得受众的认可。音乐类电视公益节目《让世界听见》就是一个正面案例,它通过“音乐+公益”的组合方式,创新公益传播节目形式,既为受众带来了山歌民调、儿歌清唱、金曲改编等优质音乐体验,也通过让音乐人体验支教老师生活的方式,组建儿童合唱团,积极与孩子们进行沟通交流,关心儿童成长、关注农村音乐教育问题,弘扬正确价值观,真正践行公益事业。
当前,尽管电视公益节目发展较为快速,适应了当前社会对公益的高关注度,但是电视公益节目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娱乐包装过重,违背公益初衷。
尽管不少公益类电视节目的娱乐元素可以提升收视率,对增强媒体竞争力具有显著效果,但很多公益类电视节目容易陷入传播误区,试图通过慈善之名形成节目卖点,在节目中融入大量娱乐元素,偏离了公益初心。这种过度娱乐的包装导致节目的公益内核无法正确传达,无法带领受众看到具有正能量的美好情感,缺乏真情实感,取而代之的是泛滥的娱乐元素,难以取得好口碑。
缺乏实质帮助和长远支持,成为“快餐文化”。部分公益类节目的主创人员将节目中的公益作为噱头,公益元素微乎其微,在其浓厚的娱乐氛围下,节目的公益性被取代,公益价值被弱化,呈现出“公益搭台,娱乐唱戏”的现象,导致节目的泛娱乐化倾向严重,让利益绑架了公益,导致节目走入误区,成为“快餐文化”。不少传统公益节目选择以金钱物质作为最有效、最直接的资助方式,如果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会把没有钱却有爱心的观众排除在公益之外,缺乏实质帮助和长远支持,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娱乐“包装”不可喧宾夺主,引导大众参与公益。一方面,媒体应该把握一个度,本着公益的初心做节目。注重公益的多样性和持续性,才可以涵盖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群体,真正关心社会热点、难点,强化公益理念,实现对公益的牵线搭桥作用。节目可以有故事性、悬念性等娱乐元素,但关键是真正传递有价值的内容。另一方面,节目的“公益”内核可以通过充分发挥媒体平台的优势,推动公益项目的开展来体现,既扩大公益的传播范围,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也发动社会力量,鼓励人人参与公益,唤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强化节目的社会价值,培养受众的公益意识,激励公益行为,传播公益精神和公益理念,让更多的人关注公益、了解公益、参与公益。公益传播可以通过“议程设置”,向人们提供价值和行为范式,利用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宣传和推广公益理念,将公益与娱乐有机结合,增加节目的观赏性和传播力,引导更广泛的受众积极参与和推动公益事业,引导正面的社会风气。
重视情感沟通,传递新公益理念。创新是娱乐的源泉,也是引导受众注意力的关键,传播平台需要重视情感沟通,满足受众的情感需要,继而让受众产生情感认同。媒体应通过电视化表现方式,以个体梦想的实现体现社会进步,通过公益愿望的满足实现主流价值,呈现温暖欢乐的内容。例如,《让世界听见》独辟蹊径,重视情感沟通,将焦点定格在农村留守儿童,结合关爱和激励,对儿童心理进行疏导,鼓励儿童发挥音乐才能,开拓视野,通过对公益对象的帮扶、圆梦,传递新公益理念,塑造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对受众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传播有益的社会正能量。可见,电视节目应在公益与娱乐之间做好权衡取舍,发挥其引导舆论的作用,引导观众以一种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方式去对待公益、对待生活,不人为拔高和渲染感情,不“为了娱乐而娱乐”,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让节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达到“双高”。
摆脱“苦难叙事”,解构传统公益模板。近几年,媒体一直积极传播公益文化,倡导对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的关爱,因而公益电视节目常活跃于荧屏之上,从公众利益出发,借助电视媒体平台,运用新颖的传播方式展示正能量,吸引受众关注,体现人文关怀,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以公益为主题的电视综艺节目开始出现,《让世界听见》用“公益+音乐”的方式,让音乐释放能量,让公益深入实际,为农村的孩子们带去优质的音乐教育和价值理念上的引导,让他们通过电视媒体表达自我、激昂歌声,从而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和心态,真正实现“让世界听见”。节目走进大山深处,融合公益支教、民歌传唱、文化传承等多种元素,组建合唱团,唱响具有当地特色的歌谣、创新改编和翻唱经典曲目,帮助深山里的孩子们“走出去”。
一方面,摆脱“苦难叙事”基调,通过输出正确的价值观和正能量,让支教老师始终以充分释放孩子们的天性为原则,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及学习状态,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开启了音乐公益新理念。例如,节目中的合唱团首场演出是在虎形山瑶族乡草原村的草原会场进行的,孩子们都穿上了民族服饰,演出瑶族“呜哇山歌”经典曲目和“大梦想家”歌曲串烧,既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又有奋发向上的青春气息,让来自民族的声音也能够“让世界听见”。为受众打开了通向传统文化的通道,引发了更多人对文化传承问题的关注和对民族文化的认知。
另一方面,节目还加入了“慢综艺”的元素,采用安静观察类的纪录片式拍摄和客观与连续记录的手法,将两支儿童合唱团的组建到演出进行全过程记录,以留守儿童实现梦想和成长蜕变的故事,传播正能量公益理念。例如,节目组请来专业交响乐团和乐队在演奏现场为孩子们伴奏,将孩子们从“零基础”推送到“国际舞台”,在老师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留守儿童化茧成蝶的成长蜕变过程被真实记录下来,得到受众的认可和支持,完成音乐公益的高效传递,解构了传统公益传播的固定模板,鼓励更多的社会人士投身公益实践。
以音乐为载体,助力公益选题具象化。在现代社会,媒介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娱乐类综艺白热化的大环境下,《让世界听见》另辟蹊径,以音乐为载体,聚焦大山中孩子们的教育和生活,呼吁人们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倾听那些被阻隔在深山中的美丽童声。节目在形态上进行了创造性的革新,摆脱了传统捐赠财物式的公益模式,以音乐为引子,为大山里的孩子们打开了“向外看世界”的窗户。例如,蔡国庆在节目中带领孩子们去北京看《白毛女》戏剧表演,参观中央音乐学院、中山音乐堂等音乐大师聚集地等,实现孩子们将歌声唱出大山,接受国际专业评审的检验,让世界听见他们的歌声的梦想。通过支教老师从音乐体验、生活参与等多方面为孩子们提供实际支持,让公益内容变得具象化。
关注实际问题,推动问题解决。
节目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中也交织着诸多社会问题,比如,两个支教地点的留守儿童问题严重,音乐教育资源匮乏。支教老师除了为深山里的孩子带去音乐教育,也为他们提供倾诉渠道,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其真实的心理需求。支教老师通过亲手制作营养午餐,解决了当地孩子的饮食问题,带领他们体验生活,如坐飞机去北京、在音乐堂观看汇报演出等,帮助孩子们实现音乐梦。节目还号召社会关注乡村音乐教育,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实际行动中来,传递正能量,关注留守儿童精神世界,真正把公益落到实处,实现对受众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于音乐公益类电视节目来说,需要站在社会价值角度,以“传播信息”“提供娱乐”等方式,以视听手段增强感染力,满足受众心理期待。在大山驻扎的近两个月时间里,支教老师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德智体美劳进行引导和管理,为孩子们带来优质的音乐教育。节目记录了大山里的孩子们蜕变的全过程,从腼腆害羞式的小声说话到大方自信地在舞台上开场,让“零基础”孩子们接受到正规的优质音乐教育。支教老师与孩子们一同干农活、帮孩子们理发、教孩子们刷牙等温馨过程,让温暖和善意成为节目主旋律,有助于引导更多人参与到音乐公益事业中来,挖掘音乐公益类节目的深层内涵,传播荧屏正能量,唱响时代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