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雪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民族复兴之魂、国家挺立之脊,都因文化自信而更加坚实。何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也就是说,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怀有由衷的尊敬和珍惜;于当代先进文化,我们要给予充分的虔诚与呵护;于未来文化发展,我们抱有强烈的憧憬和自信。而从本质上来讲,“文化自信是一种主体心态、价值诉求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新向度,是人的一种深度发展,是人在文化上增进自我、扩展自我的表现”[3],集中表现为人对精神需求的满足感、对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文化自信还显现在秉持平和心态看待外来文化,不自卑,不自大。
首先,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理论与制度自信的基本要求。2016年7月1日建党95周年大会中,习总书记将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并列,形成了“四个自信”的观点。与其他三个自信不同的是,文化自信属于精神领域。由于精神文化领域对外影响的深层性与宽泛性,说到底,坚定其他三个自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定文化自信。它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心理支撑,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
其次,文化自信是巩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心剂。随着世界距离的拉近,各国文化交流碰撞增多,其在综合国力较量中的重要度也在愈加凸显。于民族,其生命力旺盛的背后,一定有文化的生命力。于国家,展现其繁荣强大,除了外在的经济力量,更要有能深刻影响世界的内在的文化实力。对于我国软实力的最好注释,即文化自信。在日益开放的今天,“自信”让我国从容坚守,我们因文化自信在国际社会中大方光彩。
最后,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引擎。习总书记说,所谓民族复兴,不仅是经济的复兴,更根本的则是精神力量和文化的复兴。若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比作人的身体,那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是两只脚,一只脚向前带不动整个身体向前,只有两只脚共同向前迈进,身体才会前进,中华民族才会有真正的复兴。是文化,为中国梦丰满了羽翼。
基于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必然要筑牢文化自信坚实根基。如何形成真正的文化自信呢?
从春秋百家、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再到清末民初东西文化碰撞、革命年代红色文化,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历史不曾断流。今天的文化画卷,以厚重的历史为底色。增强文化自信,就要正确处理好“古与今”的问题。
一方面,以中华传统经典涵养文化底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中华经典是中华文明王冠上的明珠,拥有不会磨灭的美。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民惟邦本”、“天下为公”,再到“以天下为己任”,中华经典所承载的知识跨越了时代,具有长久生命,时至今日仍闪耀着理性光辉。但需注意,经典涉及本原性问题,我们在以当代视角诠释时,绝不能毫无底线,乃至出现歪曲、娱乐经典等恶劣现象。
另一方面,以民族价值观提升文化高度。文化的核心在价值观。在新形势下,我们党整合传统价值体系,结合时代精神需要,向世界递出自立于世的“文化名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坚定文化价值观自信,应以文艺作品为载体,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达成社会成员的价值认同,推动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融于追求、成于行动。一部《战狼2》之所以会火遍大街小巷,受得如此欢迎,正是因为其深刻的价值内涵,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导向,掀起了一阵爱国潮,振奋了民族文化的信心。当然国家也应加大对不良文化的打击力度,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
文化的自信,是理性的自信;文明的继承,是辩证的继承。中华文明蕴含着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在于其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小到翰墨短文,大到社会共同追求,无不贯注着创新之魂。近些年,我国刮起了一阵狂热的国学风,于是某些人就跟风推行着汉裳、行跪拜。我们当然支持向国学致敬,但这仅仅是形而上学的复古主义而已。传承中华文明,让传统文化焕发青春活力。《中国诗词大会》使人们记住了00后“国民美少女”武亦姝;《见字如面》创造了口碑和收视的双料冠军;《国色天香》传承了中华曲艺之美……不禁反思:人们对传统文化表现出的淡漠是因为文化本身没有吸引力吗?当然不。人们对中华文化仍抱有发自心底的渴求,只是我们缺少创新,缺少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形式。但是,水有源,木有本,文艺创作过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根底不能移,在此基础上理性创新,不断丰富新时代文化内涵。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23.
[2]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
[3]廖小琴.文化自信:精神生活质量的新向度[J].齐鲁学刊,2012(2):79.
[4]石宪平.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J].理论学习,2017(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