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开设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

2018-01-26 02:09:59靳莹莹
山西青年 2018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学人格个体

靳莹莹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的五大因素,具体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随着时代的发展,“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教师与学生的身份也不再局限于学校。因为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所有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可能并不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也应该具备教师的素养,这是社会文明的进步赋予他们的责任。因为他们在未来可能不教学生,但是会教孩子;他们可能不再是“学生”,但是他们不能不学习。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开设既有助于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能够引导个体构建完善的心理学人格,从而对个体、学校和社会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教育心理学课程在高校开展的原因

(一)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有重要作用

教师的两大主要任务是学生管理和教学,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井然有序的环境,通过使用教育心理学中的知识,教师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变化。对于在管理中不服从的学生,可以巧妙的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高效的化解管理难题,并且使得学生的身心不受伤害。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我国的大班授课制现状使教师很难关注到个体差异,教育心理学知识的获得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塑造教师的敬业精神,有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从而尽可能的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得学生的教育教学获得个体最大程度发展的结果。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平等、双向交流的师生关系是最和谐的状态,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教师会正确把握如何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亲密关系,获取学生的尊重与信任,从而实现学生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学生教育教学的高效化。

(二)引导个体构建完善的心理学人格

当前的高校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不在少数。其中包括学习问题、交往问题、消费问题以及社会适应问题等。很多学生内心都有挫败感,面对比自己优秀的同学,对人生感到失落。有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没有兴趣,对就业压力感到很大,因此在学习上兴趣不高,甚至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自暴自弃。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出现很多的问题,如常出现寝室矛盾、同学间关系紧张以及在处理爱情关系方面表现出不成熟。有的学生存在跟风、攀比和随大流的现象,盲目消费导致信贷危机,最后萌发轻生念头。还有的大学生由于长期处于象牙塔下,毕业步入社会后出现严重的不适应,对生活丧失信心,失去进步的动力等等。这一系列出现的问题都提醒我们帮助大学生建构完善的心理学人格。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改进学生的动机能力水平和自觉、果断、自制、坚韧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满足高校学生合乎时宜的年龄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认知和情感发展都处于高峰时期,他们有能力接受并很好的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毕业后的他们在不久的将来都会为人父母,在教育下一代上会有意识的规避他们自己所经历的教育过程的误区,为下一代营造良好的成长教育环境。处于黄金年龄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反思知识和探索知识,并且他们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在学习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中,他们会很容易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实现自我反思、自我进步。

二、教育心理学课程在高校开展的意义

(一)对于个体而言

在学习一门课程的过程中,该课程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可以在学习者本人的身上得到验证,这门课程的意义就不用言说了。教育心理学具有高度的适应性,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获得自我完善的能力和科学教育下一代的本领。在学习的过程中,个体必然会回顾自己的经历,发现自身性格形成的道路上诸多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或许是教师的一个动作、一句言语,也或许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定会发现自身的缺点以及造成缺点的原因,然后不由自主地寻求自我指导实现自我进步。在以后为人父母时,理所当然的会规避教育过程中的误区,将教育心理学作为理论指导。

(二)对于学校而言

高校作为教育理论产生的重要场所,随着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广泛开设,定会引起教育心理学迈向新的发展阶段,从而提高学校在此方面的科研能力。20世纪30年代,西方的教育心理学才开始传入我国,到目前为止,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仍是一个较短的发展过程,它的发展仍存在着很大的空间。高校如果把握住此机会,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面还是学校科研的综合实力方面乃至整个教育理论界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学校氛围和民主的学习氛围。心理学对人格塑造有着绝对的优势,快节奏的生活模式和信息爆炸带来的巨大后果以及独生子女和独立性人格的提倡定会对教师和学生产生影响,教育心理学从意识、观念、思维的形成过程为根本主体,积极构建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心理,正确的引导学生建构健康的心理。大学能产生各种科研成果和理论思潮的重要原因是一直以民主、科学为导向。大学生普遍学习教育心理学会更加的自我克制、相互尊重,会在不侵犯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寻求自身最大的发展。大家普遍对民主和公平的追求更加热烈,从而促使教学方式进一步民主化的课程改革。教师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动机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坚韧内省的意志品质。这一切都会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开放和高效。

(三)对于社会而言

社会要想获得发展,创造型人才不可或缺。教育心理学通过对高校学生的社会人格进行引导,促使其意识独立和思想独立,从而形成以意识独立和思想独立为支点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创造能力。教育心理学可以塑造人格,有利于培养人的利他行为。在遇到社会矛盾时,个体形成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理性认识,使个体能够通过现象思考矛盾发生的本质,从而更从容正确的处理社会矛盾,有利于和谐的社会关系的建立。通过教育心理学课程,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会得到增强。他们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能够很快的处理好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当一个社会充满利他的理性的个体时,整个社会的民主氛围更加浓厚,整个社会呈现和谐、自由的基调。

三、关于高校开展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建议

(一)立足现在,着眼未来

首先要深刻意识到对学生普及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思想上对这门课程重视。这门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善而且影响学生对下一代的教育。“教师”这一职业的人数是定量的,“父母”这个角色却是人人都会担任的。学生的发展才能推动学校的发展,个体的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以人格构建和发展为切入点

性格决定命运的论断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培养学生的人格从而促使学生人格的完善也突显了教育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现实生活中不乏存在知识渊博但是心理素质差的人。我们经常听到某高校硕士生、博士生因为压力大自杀的报道,所以强化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显得更为重要。优化学生的人格,锻造学生的减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或许可以作为教育心理学课程开展的切入点。

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节点,培养人才的标准也大大提高。我们追求的并不再仅是学术成就这一单一的衡量标准,以思想、观念和意识为基本点的人格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早已成为人们贯穿一生都要做的事情,那么将学校教育和以后自我教育更好结合起来的接点必然是教育心理学。

[1]顾正恺.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好家长,2017(66).

[2]郑芳.人格构建规律视域下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方向性拓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2):134-136.

[3]徐宁,徐万鹏.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于高职教育的意义[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97+114.

猜你喜欢
心理学人格个体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38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4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