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崖山之后无中华”

2018-01-26 02:09:59刘洋利
山西青年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中华中华民族

刘洋利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0)

马克思说过:“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①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在中华大地上启动了文明同化进程,并且总是较为先进的文明战胜较为落后的文明。翻开中国远古历史,有记录第一场大战是“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②,它有很多我们所不熟知的历史细节。黄帝是距今约4500年前生活在当今河南西北部、山西陕西南部、甘肃东部的古代夏族部落首领,蚩尤是同时期活动在河南南部、湖南和湖北的黎族部落首领,夏族属较先进文明,黎族属较落后文明。这场战争起因是蚩尤趁北方夏族衰落,入主中原,实行严酷统治,激起夏族不满,夏族英雄黄帝奋起反抗,带领夏族将蚩尤击败,尔后将黎族纳入统治,最终实现对黎族的同化,这是中国有历史记录以来最早的较高文明征服较低文明的故事,开创了中华民族文明同化的先河。

公元1279年,中原宋王朝与北方蒙古少数民族政权的军队,在今广东省江门市附近的崖山进行了一场旷世大战,大战的结果以少数民族的胜利告终,南宋大臣陆秀夫背着皇帝纵身一跃,宣告着中原宋王朝的灭亡。“崖山之后无中华”是根据日本记载的出自南明遗民的诗句,是日本人炮制的观点,日本学者就此认为中华文明已经断绝,日本才是汉唐文化的继承者,妄图在文化上对中华民族形成优越性,一些西方和少数中国学者甚至也这样认为,比如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的《后秋兴之十三》这样写道“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与其意义相近的还有“明亡之后无华夏”,此种论调很具有迷惑性,但其本质都是以偏概全,用政治上的毁灭来认定其文明的毁灭,是历史的虚无主义。

这种观点在当下仍具一定影响力的主要原因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历史原因。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饱受列强欺凌,西方文明第一次战胜东方文明,在饱受欺凌的百年中,列强除军事殖民,还进行严重的文化入侵,造成中国人对自身文明优越性产生怀疑;第二,意识形态斗争。当前网络舆论环境下,受境外敌对势力指使或为博取知名度的网络红人、大V,恶意歪曲历史,鼓吹历史虚无主义,故意营造错误舆论,搞乱人民思想,妄图从思想上对中国人拔根去魂,使群众对已有历史定论和官方说法产生怀疑;第三,历史知识的缺乏。网络时代,快餐化阅读已经成为常态,当代人往往对中国历史不甚了解,我们有着五千多年的灿烂历史,除专门研究者,能够准确说出中国朝代更替顺序的人少之又少,故对此类隔断中华文明历史的论调盲从趋附。时至今日,依然有人主张抛弃中华文明的传统,鼓吹全面西化,说到底是不了解我们的民族和历史,不知道她是怎么来的,如果把中国近代史当做一个王朝的没落和另一个新生时代的开始,就会对中华文明充满着无比的钦佩和热爱,因为她总在自己快要死亡时,从旧社会母体中再次获得新生。

这种观念迷惑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以封建王朝代替华夏文明,以政治毁灭标志文明毁灭。宋朝、明朝,都是由我国历史上以汉族人为主体建立的封建政权,是一个政治历史概念,代表着某一时期中华大地上汉族占据着政治体系的中心,而中华、华夏是一个文化、地域概念,是指生活在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渤海,北至黑龙江,西至天山、塔克拉玛干沙漠和青藏高原,南抵横断山脉这样一个地区内,各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的集合体。前者是政治概念,后者是文化概念,显然不能等同。所以,宋朝不是中华,明朝也不是华夏。很显然,不能因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政治体制的毁灭,就武断地认为整个区域历史文明进程的中断,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中华文明是一个有着庞大人口和广袤土地的文明,时至今日,世界上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中国历史一再证明,一个朝代的灭亡并不决定中华文明的衰落,像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文明,一次挫折和跌倒只是为下一次崛起做准备,宋明灭亡并非中华文明的中断。

其二,以精英历史掩盖群众历史。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而不是由少数政治精英创造的,以宋朝为例,崖山二十万军民,相比宋朝区域内近亿庞大人口只是极少一部分,真正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依然生活在中华大地上,因二十万军民和小部分政治精英的死亡,就让一亿绝大多数人民“被”死亡,显然不符合逻辑和历史事实。明朝的情况也是如此,宋明的断绝,只是一个王朝的兴衰,中华大地上亿万人民群众还在创造历史,继续前进,所以宋明灭亡并不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断绝。

其三,以儒释文化囊括中华文化。日本为从文化上征服中国,与“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一起,日本自称汉唐文化的正朔,认为其继承了中华文明。但从文字角度讲,日本借鉴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完全不再是汉字的原来模样,文字是文化的载体,连文字都没有继承下来,何谈继承中华文明,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从文化角度讲,鉴真东渡向日本传播佛教,日本人到唐朝主要还是学习儒学,仿照唐朝政治制度建国,学习唐朝礼仪、服饰,但中华文明百家争鸣,从来不是一家之言就能囊括,日本不过学去了部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弱水三千,日本不过只饮了一瓢。

其四,以汉族文明代替中华文明。中国所记载官方历史,几乎都是中原王朝历史,而中原王朝又以汉族为主,中国历史,不是夏商周至唐宋元明清等几十家王朝所记载的历史,了解这些王朝的历史,并不等于真正懂得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五千年来生活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历史,各民族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彼此间从五千年前就开始了相互交往和文明融合进程,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单一民族,而是一个多样化的民族,即便是汉族也不是单一种族,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夏、夷、苗、黎之后,中原大地上各民族繁衍生息,一直都在不断进行着文明的融合和发展,到了汉代基本形成统一的文化相互认同的民族,所以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人民自称为汉族。宋明时期的汉族文明是中华文明重要的一部分,但并非中华文明的全部,即便宋明灭亡,也不代表中华文明的灭亡。

文明的存续有几个最基本要素。首先是人口,没有人的存在就无所谓文明,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具有庞大的人口数量;其次要有土地,亿万人民群众在土地上的劳动创造了文明,中华文明西北是荒漠高原,东南是大海丛林,地理位置适合文明存续;第三要有文字,一个没有文字的文明,即便曾经存在过,也失去了继续存在的能力;第四,要有连续性,事实证明中华民族的种族血脉和文化传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所以,以上基本要素中国完全具备。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一直在华夏大地上繁衍生息,今天,我们依然能够识别出数千年前的汉字,还继承着祖先的风俗习惯,占中华大地上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直到今天,依然还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着,创造着历史,中华文明的血脉一刻也没有停息一直在延续着。

相比古埃及人、古印度人的文字已经无人能识,古代苏美尔人的血脉已经无处寻觅,玛雅文明湮灭在茂密丛林之中。如今,这些文明古国土地上的人们,信奉着伊斯兰、教基督和天主教,使用着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只有古老的遗迹能够证明这些文明曾经存在过,而他们已经断绝,唯有中华文明,即便遭受打击,也一直未曾灭亡,中华文明完全具备文明存续的要素和特征,它的文明是连续的。

一个不自知的民族,肯定不是自信的民族,它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迈向何方,漫无目的地前进,终究会消失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当下我们之所以对自身文明连续性产生质疑,是因为不了解自己的伟大历史,曾经的屈辱使我们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怀疑,类似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才找到滋生的土壤,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两者密不可分,其实,我们是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

1792年(清乾隆五十八年),英国以给乾隆祝寿为名,派遣马戛尔尼前往中国通商,乾隆皇帝给他回信的国书中一开始这样写道:“咨而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③这句话的意思是,听说你们的国王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却非常向往我们的文化…乾隆皇帝的用词,首先并不是以国家的帝王自居,而是以华夏文化代表自居,从这里可以看出,两百年前甚至更早以前,我们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文化是多么自信。中华文明,从来都不是以军事上的征服为荣,而是以文化上的认同作为最崇高的政治追求。近代以来积贫积弱,是一个王朝衰落遇到世界列强的崛起,让中华民族遭受了百年屈辱,但中华民族正是在这样不断地兴衰更替中砥砺前行,始终延续着文明的进程,我们不需要清朝统治阶级的高傲自大、闭关自守,而是应该继承我们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强大自信。

习主席指出: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的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民族复兴的能力和信心”④。一百年前的中国积贫积弱,一百年后的中国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并且距离第一越来越近,各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各种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远超世界各国,中国天眼、高铁、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深海探测等等科学技术领先世界,这是中华文明优越性的最好证明。他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⑤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国家竞相登场,争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没有对自身文化的强大自信,我们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再次屹立于世界中心。

长城内外皆中国,中华民族皆华夏。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明,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绵延不绝、永续流传。

注 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第247页.

②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 上古-春秋(上)第一卷第二章 夏族集团对黎苗之战争.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2-27.

③[清]国史馆.大清历朝实录.中华书局,2012-11-30.大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实录卷之一千四百三十四 乾隆五十八年条.

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7周年的讲话》,2014-8-1.

⑤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5-17.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中华中华民族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军事文摘(2022年20期)2023-01-20 22:54:59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当代陕西(2020年16期)2020-09-11 06:21:30
见证中华文明的甲骨文正在从高冷变得亲近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22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