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晓静
(周口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农学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大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面临着学习压力、恋爱压力、就业压力等,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郁闷、自卑、暴躁等一些不良心理状态,这些不良情绪和状态不得到有效解决,大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将有可能受到影响。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正视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所出现的状况,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展的关键。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兴起与上世界80年代中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步入全面发展的时期。当前,很多高校多已经结合本校实情,去开展了心理健康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学校发展也不一样,有的发展程度高,有的仅仅是起步阶段。伴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期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新的问题也开始凸显出来。
尽管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开展多年,但高校中仍有部分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缺乏科学的认识。甚至他们把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归结为不正常的人,有人格缺陷的人。受此影响,这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由于各种心理压力长期积压,得不到有效的开导和释放,容易造成更严重的行为,甚至产出一些暴力的恶性事件。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规模持续扩大,学校面临着诸多其它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便不被重视,甚至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可能会被挪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被抽调其它部门工作,忽略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前瞻性的科学认识,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性工作,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会影响其工作的正常开展。而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多是兼职性质,缺乏专业知识,经验严重不足,工作职责又不十分明确,容易造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表面,有其名而无其实。另一方面很多从业人员是半路出家,有原来的思政课教师,校卫生员,辅导员甚至一些“班干部”同学,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向德育化、医学化方向靠拢,甚至一些工作人员生搬硬套一些西方的心理学辅导著作,脱离本校大学生实际情况,这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
尽管当前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但发展的形式上却比较单一,只是针对有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当然,心理咨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能解决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过由于目前大学生面临各方面的压力增大,心理问题开始集中突发,现在仅靠心理咨询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注的应该是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重在预防。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员、资金、设备等不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把主要工作放在少数问题学生身上,难于惠及到全体学生,容易错失在学生出现问题初期给与及时干预和帮助的最佳时段,这与高校心理教育工作是不相符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针对少数心理问题学生,应该“重全体、重教育、重预防”。
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方面,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需要大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与辅助,对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目前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比较片面,他们简单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后,去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的治疗。而实质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针对问题学生去治疗,而是要针对全体学生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出现心理问题,培育健康心理素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仅仅是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治疗师这些从业者的工作,而是要全体老师去配合工作。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一定要转变观念。
目前,缺乏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知识的教师是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就要求一方面组建一支心理辅导专职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的培训,提高其必备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技能和理论水平。让他们负责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培训以及心理咨询、治疗等,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规划。另一方面要对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其他相关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组建一支兼职队伍。因为他们是与学生接触多,比较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起到早发现早治疗的作用。因此,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多学科人才相结合的心理辅导队伍。
要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通过学生们心理状况和需求的变化,将频繁产业的心理问题进行总结和提炼,来建构课程目标,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内容上要有针对性,由于每个学生成长和生活环境不同,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状态也不尽相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上要针对具体问题有侧重点的教育指导,比如针对大学生心理比较困惑的就业、人际关系、恋爱问题等方面,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有所侧重,发挥课堂教学的主要作用。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上,最好以身边发生的例子进行教学设计,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的接受正面情绪感染,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
互联网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大学生又是互联网的主要群体。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借助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等新媒体平台,定期给学生发送和普及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往往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另外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匿名性、私密性特征,可以使原本担心被发现,不愿意来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通过网络来进行心理咨询,接受治疗。
总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处在全面发展阶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局限于心理咨询阶段,还应普及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当中。各高校应该针对本校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去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去营造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只有通过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1]蒋艳,张长立.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变迁的动力与逻辑分析——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视点[J].南京社会科学,2017(9):45-49.
[2]陈淑萍,颜秀红,张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与对策[J].泰山学院学报,2017,39(2):117-120.
[3]丁笑生.高校心理支持系统构建的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1):92-94.
[4]张莉,甘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
[5]沈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6):68-70.
[6]林效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3):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