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雪
(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7)
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内涵表现为人是现实性的存在。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中人是在客观环境里存在的,具有自主客观现实性;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社会是每个个体可以彼此相互联系与关系的集合;人是创造性的存在,人的主体地位和改造自然的丰功伟绩表明人自身和社会的统一,为人类改变世界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特点体现在对人能力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的能力”。其次是对人个性特点的发展。个性是指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马恩在人本观的理论中并未忽视对个性的更完全发展。
马克思将社会视作一个处于不断运动、发展的有机体,我们必须根据社会的转变来时刻调整和创新我们的社会治理体系。“人”始终是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以人为本”是社会治理体系的最大原则,并逐渐体现社会治理的人性化模式。
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历史进程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进行了“一化三改”,此时广大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程度普遍不高。改革开放之后,先后经过了一系列对社会治理的发展和完善,在新时代条件下,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社会治理的高度重视。
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落脚点,同时也为社会治理提供了价值目标。它指导社会治理的方向,无论何时必须将“以人为本”放在首要地位,围绕其进行开拓和创新。体现了主体的延伸性,在法律规定内,每个人都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参与社会治理。它体现了社会关系的丰富,社会治理过程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的过程,它凝聚着所有人的智慧和努力。
实践方向的导向体现了人民自治的实践。俞可平曾指出:"一个国家的社会治理状况,既取决于政府对社会生活的管理能力,更取决于公民的自我管理水平。"人的全面发展与人民自治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应当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来激发人民参与自治的热情,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主体性的延伸是参与民主的体现。面对诸多问题,政府的能力十分有限,许多问题的解决仍然需要依靠公民的参与和配合来提供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参与式民主使得每个公民可以对社会治理提出个人的决策,形成一种全面自由的社会治理创新模式。
社会治理创新扩大了人类的交往方式。马克思解释到,生产本身就"是个人彼此间的交往为前提的",利益共同体的存在使人类的交往方式发生转变,社会交往扩大,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也变得频繁,最终实现人类的交往方式更加多样化。
在新时代下,我国社会治理参与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现代社会治理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社会成员个人以及社会组织等,实现政府与社会成员、社会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不再是政府唱“独角戏”的舞台,而是充分发挥政府、社会成员等多元社会主体的作用和功能,形成社会治理的整体合力。多元化社会主体的合作共治体现了我国更加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体现我国治理不断走向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将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养自尊自信、理想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基于此,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中要注意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来影响人民群众。人是社会的主体,只有人民群群众形成科学的、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从而正确指导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有利于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为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社会条件。
社会治理更加注重科学性,强调要遵循客观规律,注重顶层设计,整体推进,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同时,我国目前处于信息化的时代,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因此,信息化对于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更新社会治理以及提升社会服务的高效化、便捷化都具有重要作用。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
[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