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中的性别歧视
——基于女性车厢的讨论

2018-01-26 02:09:59徐振天
山西青年 2018年11期

徐振天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一、研究背景

性别平等是我国法律的基本原则,我国的《宪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在诸多方面重视对女性权益的保护,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女性的权利仍然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公共空间作为一个社会交往互动的场景,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不具有感情色彩。但是,公共空间的设计、构建、布局过程处处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类的社会活动范围内,公共空间的建设规划往往是以男性视角为主,这样的空间设计特点,不能完全考虑到女性社会特征和生理特征的特殊性,由此给女性带来不小的困扰。例如,在地铁、商场、机场、火车站的卫生间设计很少把女性的哺婴需求考虑在内,在以上公共空间中活动的处于哺育期间的女性,会遭遇到哺育不便的困难,如最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公交车哺婴尴尬,妇女当众哺婴的行为和传统伦理出现冲突后,公众才开始重新反思基于性别歧视视角下的公共空间建构不平衡。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加速和公共设施的完善,越来越多的社会新问题也从中浮现出来。

二、概念界定

公共空间,狭义上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及室内空间。从广义上来看,公共空间不仅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还涵盖了进入空间的人们,以及展现在空间之上的参与、交流与互动。这些活动大致包括公众自发的日常文化休闲活动,和自上而下的宏大政治集会。

哈贝马斯在关于公共领域的界定中,以所讨论问题层面的差异将公共领域划分成文学的公共领域、政治的公共领域等几个部分。在这种概念界定之下的公共领域,主要突出的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这种界定就与狭义上的公共空间有了本质上的区别,更加地注重主体在空间中参与、互动行为的内容。

本文所讨论的公共空间中的性别歧视,首先建立在男性社会力量总体强于女性的现实基础上,发生于狭义上的公共领域和空间。在这样的环境里,绝大部分的决策、规划、管理性质的岗位都被男性群体所包揽,由此,他们拥有了对公共权力的最大把控能力。

三、公共空间中建构的性别歧视

(一)公共空间中的女性车厢

女性车厢,指的是火车或地铁列车中设置的只限女性或者优先女性乘坐的车厢,其设计源自日本,设立的初始目的是解决日益恶化的性骚扰和女性乘车困难的问题。

6月26日,深圳地铁1、3、4、5号共4条地铁线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车厢正式设为女士优先车厢。理论上,男性也可以进入“女士优先车厢”,在客流量大的情况下,地铁管理系统不会禁止男性乘客进入“女士优先车厢”。此举作为国内地铁对女士优先车厢的首次尝试。随后,6月28日,广州地铁也正式试行设置女性车厢。在社会舆论中,关于该话题的争议不断。

总结来看,舆论争论主要聚焦在以下三个方面:女性车厢的试行,能不能解决或者缓解女性在乘坐公共交通时可能会遭受性骚扰的问题,在公共空间设立类似设施,是否会妨碍公共资源分配和使用的公平性,这种通过分隔性别来彰显优待女性的举措,是不是性别歧视在公共空间中的另一种延伸?

(二)话语分析

女性车厢作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归属于地铁这一公共交通系统,是公众活动的载体,起着交流、互动、汇合与分散人群的作用,由于女性车厢的设立,地铁交通系统基于性别角色这一差别,将男女群体人为地分离开来,引发了公众关于性别歧视的讨论。

通过搜集整理三个网络新闻平台(网易新闻、腾讯新闻、凤凰网)和两个网络社区互动平台(知乎网、百度贴吧)的网友言论可以发现,男女性别群体里,均存在赞成和反对设立女性车厢的个体。其中,男性网友反对设立女性车厢的理由关键词主要分布在“歧视男性”、“浪费资源”、“污名化男性”这些词,女性网友反对设立女性车厢的理由关键词主要分布在“歧视女性”、“浪费资源”、“心理障碍”、“覆盖面太小”这些词;而男性网友赞同开设女性车厢的理由关键词主要体现为“保护女性”、“避免误会”、“当前最有效的措施”,女性网友赞同开设女性车厢的理由关键词则主要体现为“保护女性”、“容易接受”。

1.不同性别的反对者均认同此举浪费公共交通资源,会加大公共资源负担,给公众出行造成不便。

没必要,浪费社会资源。难道男人去坐,你还不开车不成?或者说把上去的男性给拘留了,变相的引起不和谐。——网友“大风起兮云飞扬”

作为一个健康成年女性,我不认为我有受到优待或者帮助的必要,但是我希望无论性别,残疾、老幼、身体不适者可以获得更多照顾。——网友“麻小荚”

2.不同性别的反对者均认为从“女性车厢”中感受到了歧视。男性反对者认为,不能因为公共交通中“痴汉”的存在而污名化整个男性群体,这是对男性的歧视。

开通了女性车厢,如不开通男性车厢,不足以谈男女平等。“作为一个男人,我认同这种做法,毕竟提供更多的选择,当然,还应该设计一节男性车厢,剩余的是混合车厢!——网友“张三”

女性嫌弃男性不愿意和男性挤同一个车厢,那我们男同胞也不愿意和这些女性挤同一个车厢,是不是也应该给男性设立一个“男性车厢”?——网友“匿名用户”

而女性反对者则认为女性车厢是对女性的歧视。从她们的角度来看,这种公共交通设计实际上建立在默认“女性的生存能力和社会地位比男性低以至于需要社会照顾”这一观点的基础上,而接受女性车厢就代表承认了女性是弱势性别的观点,是对女性的贬低。

我觉得那不是关爱,倒有点像动物园里被关在玻璃橱窗里的大马猴,供男性乘客观赏、打分,女性车厢实际上提供了一个更集中地给女性打分的机会。——网友“陈小二”

3.与此同时,女性反对者还质疑女性车厢保护女性的覆盖面太小。前后两节短短的车厢并不能承载下所有的使用地铁交通出行的女性,那些不能挤进女性车厢的女性,在普通车厢里,她们会不会因此承受更多的骚扰和歧视?

女性优先车厢?我不需要这玩意。老弱病残孕优先,我都能接受。但身强力壮的普通女性有什么理由优先?以后我要是在普通车厢被摸了,会不会有人说“你不去女性车厢就说明你想被摸”?——网友“猫小奇”

不太明白一个非孕期的女性需要什么特殊的照顾,从设计角度来看,女性优先车厢是个冗余,没有必要。——网友“Wendy”

4.另一方面,赞同开通女性车厢的网友认为此举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女性的作用,是当前环境下减轻性骚扰问题最具“性价比”的路径。在赞同开通女性车厢的这部分群体里,有数名曾经遭遇过一次以上的地铁性骚扰行为。

一方面是的确存在着女性有防骚扰的这方面的需求,一方面是除了设立女性车厢压根没有好办法从时间成本、空间成本、人力成本来说是可行的。——网友“Jay”

这是好事。女性的野外生存能力略弱于男性是显然的,这个车厢不会给男性带来太大困扰,对防止电车痴汉有一定的作用。——网友“胡广泉”

5.此外,还有小部分男性赞同者认为这是避免误会(误碰以致被冤枉成猥亵者的情况)的有效措施。

于公共空间设计的决策者而言,公共空间设计的初衷没有涉及到歧视或者不公平对待某一性别,但是性别群体受到歧视的感受却在公共空间中发酵酝酿出来,而这是与公共空间设计者的初衷背道而驰的。按女性车厢发起人广东省政协委员苏忠阳的说法,女性车厢的设立初衷是——“不要将设置女性车厢的目的片面地理解成为了预防‘咸猪手’,更多是倡导一种关爱女性、尊重女性的文明理念,让大家更有尊严地搭乘地铁。”

公共空间中的性别歧视不是仅仅针对女性而言,不止是女性能感受到公共空间中由公共设施带来的歧视,男性同样也能感受到。这是一种存在于话语体系中的性别歧视。它与个人心理有很大的关系,是人的一种主观意识,是人对公共空间的一种主观思考。既然女性车厢的设计初衷与性别歧视毫无关联,为什么设立之后男女群体都感受到了性别歧视呢?

四、公共空间和性别歧视的互构关系

现当代,关于男性社会地位始终高于女性的原因,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给出了三个理论解释。

其一,肌肉理论。该理论认为男性身体素质好,力气大,所以在生产活动中独占了那些需要体力劳动的工作,掌握了粮食生产,这样的劳工结构进而转化为政治上的影响力。

其二,侵略个性理论。侵略个性理论认为男性的暴力倾向远比女性明显,虽然女性心中也会浮起仇恨、贪婪和欺凌的想法,但侵略个性理论认为男人更愿意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所以战争期间掌握军队的那一部分就在太平时期成为了民间社会的主人。战争越多,男性就越能控制社会,以此循环。

其三,父权基因理论。在过去数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男人和女人发展出了不同的生存和繁殖策略。对于男人来说,得要彼此竞争才能得到让女性受孕的机会,所以个体想有繁殖的机会就看他能不能打倒对手,比别的男人强。随着时间推移,传到后世的性基因也就是那些最具野心、最积极、最好胜的男人。

不难发现,无论是生物学还是心理学的理论分析,以上理论均将性别权力的来源归因于性别权力和社会演变的反复相互赋予。当前的性别权力格局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对虚构概念(也可能是实际概念)的赋予和不断实施逐渐加强巩固。

作为公共空间设计之一的女性车厢,它与性别歧视在主体关系上相互塑造并构建。针对性别歧视的现状,公共空间倾斜性地设计和运营,而这一举措同时又会固化人们的性别不平等的观念。设立女性车厢的初衷是好的,体现着现代社会关心女性、照顾女性的文明与美德,但是依然要警惕此类公共空间的设计会否加深“女性就是弱者”的性别刻板印象,进一步强化当前的性别不平等现状。

五、小结

性别歧视和公共空间在主体关系上相互塑造和构建。一般情况下,公共空间的设计初衷不会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倾向,但有时候,无论男女性别群体,均会从中感受到或多或少的性别歧视意味。这样的性别歧视很容易成为“以一种不平等去固化另一种不平等”的导火索,我们要警惕此类公共空间的设计会否加深“女性就是弱者”的性别刻板印象,从而进一步强化当前的性别不平等现状。我们要通过打破性别歧视观念和公共空间之间相互塑造构建的局面,做出关心女性、照顾女性的实际行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平等。

[1]石磊.新媒体语境下的公共领域重构[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01):4-9.

[2]李静.传统城市交往空间的再生与重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7.

[3]苏丽莉.都市空间中的女性地位[D].上海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