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 王辉洪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我们发现了幼儿的创造力,认识了幼儿的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幼儿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在建构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元素的拼插组合等多种方式完成自己设想构成的物件,从而使其创造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本课题以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在游戏中创造力发展的情况做了相关的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访谈等形式队研究内容进行调查了解,旨在为文章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来源。
1.建构游戏的概念
凡利用各种结构材料或玩具进行建构的活动都称之为建构游戏。建构游戏是通过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结构材料动手造型的活动,构造物体或建筑物,实现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映。这种游戏对幼儿手的技能训练和发展思维能力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皮亚杰认为,建构性游戏时伴随着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游戏出现的、介于游戏和工作之间或游戏和和模仿之间的,它更接近于工作而不是游戏[1]。
彪勒认为,结构性游戏是儿童主动地创造与建构,并欣赏自己创造活动的结果,如绘画、积木、黏土、手工折纸、沙水游戏等。这种游戏一般在2岁左右开始出现,到4~6岁时数量较多[1]。
邱学青在《学前儿童游戏》一书中为结构游戏下了一个专业的,科学的定义。结构游戏是指幼儿操作各种材料,来构造物体的一种游戏。材料包括:积木、积素、胶粒、花片等专门的结构材料[2]。
2.建构游戏的特点
⑴建构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创造性活动:结构玩具是一种素材玩具。单独一个结构元件并无意义,只是组成各种物体形象的素材,而当这些素材被组合成某一结构物时才有意义。
⑵建构游戏是幼儿的一种操作活动:建构玩具作为素材,只有在幼儿的实际操作中,即构造活动中才具有可玩性,孩子只有在拼搭活动中才能得到愉快和满足,离开构造活动也就无所谓建构游戏。
⑶建构游戏是幼儿的一种造型艺术活动:建构游戏与绘画一样,不仅反映了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同时也需要掌握艺术造型的简单知识与技能。幼儿的结构造型生动、形象,反映了他们对生活中美的感受和对创造美的追求,具有审美意义[3]。
1.倡导创造力研究的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包括:对问题的敏感度;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确定性;洞察性。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把创造力定义为:“是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个体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3]
2.幼儿受到知识、经验、能力、条件的制约,与成人的创造力相比远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但这却是较高层次创造力的基础[4]。创造力又称创造能力或创造才能。
3.《领导思维方法》一书的作者朱新国等人认为:创造力是一个综合创造过程各个环节所需能力的总称[5]。
1.建构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巩固社会经验
幼儿的结构造型生动、形象,反映了他们对生活中美的感受和对创造美的追求,是幼儿对生活经验的直接反映。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建构过程就是他们巩固社会经验的过程。
2.为幼儿创造力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幼儿每天的一日活动都可以成为创造的时机。因此,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需要营造开放的活动氛围和环境,向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在建构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以供幼儿的游戏需要。
3.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热情
为幼儿提供独立的探索的机会,保护幼儿好奇心,善待幼儿的质疑,肯定幼儿点滴创造,激发幼儿创造热情。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创造的欲望、创造的兴趣和创造的能力。
4.为幼儿创造想象和表现自己的机会
有相当多的成人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创造与创新是可贵的,这就扼杀了他们表现出来的创造精神。因此,当孩子有稀奇古怪的想法时,我们千万不要用我们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们,而应该敏感地捕捉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加以正确、科学的引导,让他们能够自由想象和思索,给孩子提供更多的表现自己创造能力的机会。
1.对幼儿创造力认识存在偏差
传统观念中,成人对幼儿的创造力认识存在功利性和片面性。这些错误的观念直接导致了幼儿的创造力遭到了压抑甚至扼杀了创造的激情。
2.造成幼儿思维障碍、情感意志品质以及个性的发展
教师师资水平的差异导致部分教师的儿童观、教师观存在问题,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较多的控制性语言,造成幼儿的思维障碍,阻碍了幼儿情感意志、个性等品质的发展。
3.材料不足致使幼儿参与热情不高
由于教学条件的差异和不平衡,乡村的幼儿园对于幼儿游戏区域的设置存在普遍的资源不足的问题。由于游戏材料的不足而导致幼儿失去了游戏的兴趣。即使在城市幼儿园也存在区域材料成了摆设,起不到实际的教育意义。
4.幼儿没有表现自己创造能力的机会
在孩子表现出创造力的时候教师并没有给予及时的关注及鼓励,致使幼儿不愿意再表达自己的创造力,久而久之,则失去了这方面的兴趣。
对于在结构游戏中幼儿创造力出现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更大地发挥其积极影响,促使幼儿更加全面健康的成长。
1.案例一
原因:教师的控制性语言阻碍了幼儿的思维、情感意志品质和个性的发展。
案例:“看爸爸逛公园,快乐啊!……”在建构区中孩子们正愉快地边哼着歌曲边进行着搭建。“你们今天在造什么?”老师用好奇的目光看着造到一半的墙壁问孩子们。快言快语的小怡连忙拿起一边的图纸说:“我们在搭这个,这是一座漂亮的房子!”
“我觉得这像一座亭子,我在南湖公园见到过。”一旁的依柔认真地看着搭建的积木说。
“那我们建造一座公园吧!”辉辉建议道。
“你们要抓紧时间啊,其他的小朋友还要等着玩呢。”老师有点催促的说。
“花园里还有什么呢?我们赶紧搭好吧。”
“有花!”“柳树发芽了!”“迎春花!”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 这时小顺小声嘀咕道:“这个积木太大了,不好搭的。”孩子们一下子都沉默了下来。站在一旁的老师则过来对他们说:“游戏时间马上结束了,这个太难了,我们下次再玩吧。”
策略建议: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应该做到鼓励幼儿利用普通的材料进行创造,借助建构游戏以及其他的合适的媒介来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作幼儿游戏活动中的观察者和引导者,而不是控制幼儿游戏的角色。因此,在幼儿游戏时,教师必须严格控制自己的语言,让幼儿可以自由地发挥其思维、情感和个性。
2.案例二
原因:由于建构材料不足且类型单一,幼儿的游戏参与度并不高。
案例:选区游戏开始了,昊昊、小帅、美玲都选择了建构区的游戏,这次搭建的主题是“我设计的大桥”。游戏一开始,小帅就发挥自己的“组织特长”对大家说:“咱们来搭一个立交桥吧,有许多的路连接的。”他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几个幼儿忙着选积木并一起搭建起来。可是在搭建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很多需要用到游戏材料都不够用,才一会儿的时间,这几个建构区的孩子就失去了兴趣……
这是一个负面的案例。在游戏的过程中,由于游戏材料的短缺,幼儿的好奇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打击了他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热情,对幼儿的创造力发展很不利。因此,托幼机构应该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幼儿提供合理舒适的活动场所和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
策略建议:提供合理的空间和材料,创设利于幼儿建构游戏的环境和空间,允许幼儿自由发挥。“幼儿创造教育的关键不是幼儿本身,而是环境生态。”[6]大班幼儿的创造力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培养,对建构材料的要求要比小、中班的幼儿高,因此教师应提供给幼儿丰富多彩的建构材料以供幼儿的创作需要。
3.案例三
原因:由于教学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创作的作品在教室里并没有专供展示的区域,使幼儿创作的作品没有被保护下来。
案例: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时间有开始了。喜欢建构游戏的辉辉又和他的小伙伴们来到了建构区。这次他们学会分工合作,你搭桥、我搭亭子、很快一个丰富多彩的公园就搭建好了
“老师,您看!我们这次建的公园很漂亮呢。”孩子们高兴地说。
老师说:“是挺漂亮呢。”可是他们的作品并没有被保存下来。
策略建议: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审慎的对待幼儿的“作品”,为幼儿创设专门可以展示自己创作品的区域,这样可以增加幼儿的自我成就感,提高他们继续进行创作的热情。
4.案例四
原因:传统幼儿教育中,教师是幼儿生活的保护者,是幼儿行动的指挥者。不管幼儿有没有兴趣,都得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只有听话的孩子才会被认可,没有创造可言。
措施:教师应持有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乐于观察幼儿,解放孩子的时间,与幼儿共同制定学习内容、计划、创设环境,鼓励幼儿在建构游戏中进行大胆的创作,注重对幼儿的个别帮助、指导,对幼儿多持肯定、鼓励的态度等。只有具备这种特征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强烈的好奇心、不怕困难、有自信、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等具有创造力特征的幼儿。
除此之外,影响幼儿创造能力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托幼机构以及幼儿的个性特征等。
实验研究也表明: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提供适合创造力开发的环境,内容、途径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包括发现问题和规律的能力、流畅性和敏捷性、独特性、联合和组合能力、完成任务的能力)[7]。
建构游戏对大班幼儿的创造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可以通过自己自由地想象进行创作,这对于他们的创造能力发展有着很大的推进作用。对于那些缺乏创造精神的幼儿,教师还可以通过合理的干预与指导,鼓励他们进行大胆的创作,将自己的想法在游戏中表达出来,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的自信心。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消极影响带来了问题,幼儿的创造能力将会受到严重的挫伤,因此教师针对这些应该给予正确恰当的指导,使建构游戏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幼小连接,为幼儿以后的生活打好基础。
参考资料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2012.
[3]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41.
[4][美]约翰·杜威(John Dewey).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朱新国、朱佳林、张辛等.领导思维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6]简楚瑛、黄译莹、陈淑芳.幼儿教育创造力[J].学生辅导.2002(79)∶19.
[7]孟祥珍、方珠.关于4~6岁幼儿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教育改革,1998(6)∶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