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作者 刘阳
身处风口浪尖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多年严谨的学术训练使得银科控股CFO王静波一直非常理性地面对政策环境的一再突变,果断地调整既有业务并前瞻地布局未来。
进入2017年以来,此前高歌猛进的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在遭遇市场与监管的双重冲击——线下财富公司“爆雷”殃及P2P网贷平台;多地暂停投资类、互联网金融类企业登记注册;新三板暂停类金融企业挂牌;首付贷叫停、校园贷落幕、P2P借款限额都让资产端受到局限;前年“泛亚事件”引发的贵金属市场清理整顿最终严厉收官;近期趣店上市则引起现金贷全面收紧。如果说2016年是监管政策逐渐明朗期,那么2017年则进入了从严执行期,在金融监管机构强监管的大环境下,整个互金行业已然呈现出大浪淘沙的趋势,马太效应加剧。
一直以来,马云的“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就是整个互金行业野蛮生长的丛林法则,因此其从诞生之初,很多创新都走在监管的前面,成为了“灰色地带”。而由此带来的超额红利也往往在“灰色地带”被监管之光照进现实之际,迅速引发行业性的冲击。
“公司处在行业超级红利期中,应该清醒认识到这样的红利不可能永远持续,并做出长期规划,以便在红利期结束时,能够从容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银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CFO王静波博士在接受《首席财务官》专访时颇为淡定地表示。身为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银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科控股”)是一家个人投资与交易服务商,目前业务涵盖上海黄金交易所T+D产品交易服务、证券投资咨询、证券资讯平台、港美股交易服务以及资产管理等。在过去的六年中,银科控股经历了行业红利下的高速增长,同时也正在进行着红利过后强监管下转型的积极尝试。
互联网金融大体上可以分为信贷、投资和支付三大板块。银科控股的主营业务属于投资板块,主要是大宗商品的投资和交易,尤其以黄金和白银为主。作为一种另类投资产品,大宗商品交易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政策和中国投资者对新投资品种的需求。以大宗商品现货为例,从2011年到2015年,现货商品交易成交额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35.4%,在2015年总成交额达到29万亿人民币。
银科控股成立于2011年,从诞生的时点上看,刚好踩上了超级市场红利的“点儿”。在接下来五年中黄金与白银交易的市场规模迅速发展,银科控股通过市场竞争和运营效率很快成为市场领头羊。到了2015年,银科控股的客户交易额占到整个市场的4%,在这一细分市场甚至可以与巨无霸工行比肩。
2016年4月27日,银科控股(NASDAQ:YIN)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以其快速增长赢得了海外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值得注意的是,银科控股能在五年之内发展到细分市场数一数二的地位,除了行业红利的因素外,其自身的团队基因才是决定性的因素。“银科控股起家的百人核心团队此前已经从事证券咨询行业十几年,一直服务于股民,对个人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和行为模式非常了解。而且这个核心团队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稳定,这在其他的互金机构中是很难看到的,也是银科控股的核心竞争力。”王静波表示。
这既是银科控股迅速取得行业领先地位的原因,也是面对强监管能够从容转型的底气所在。从2017年1月开始,证监会牵头对包括贵金属在内的各类地方交易所进行清理整顿。按照监管要求,各地方交易所纷纷调整其交易模式,将业务重心转向服务实体经济企业,事实上退出了个人市场,其中就包括银科控股开展业务所在的天津贵金属交易所和广东省贵金属交易中心。
王静波并不讳言强监管所带来的短期业绩冲击,“银科控股当时的主营业务包括地方交易所业务和国家级交易所业务两部分,并且第一部分的收入规模还大于第二部分,因此,地方交易所的监管变化意味着我们一半以上的业务都受到了影响,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为稳定股价,银科控股董事会于2017年6月2日批准了一项股票回购计划,公司将按此计划在未来12个月时间里回购价值最多为3000万美元的在外流通美国存托股票。
监管阵痛之后,一方面,银科控股会持续深耕上海黄金交易所T+D黄金、白银交易服务业务,并会进行交叉销售并扩大品类,预计此部分业务将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另一方面,王静波表示,“除了黄金白银,个人投资与交易领域还有很多细分赛道大有可为,银科控股已经进行了多项布局。”
敏锐意识到国人海外投资意识的崛起,银科控股的第一项布局便是境外证券业务。王静波信心十足地表示,“我们非常看好港美股业务,我们拥有牌照,在底层可以进行很多优化。”2017年9月27日,银科控股宣布收购方德证券有限公司100%股权。据悉,方德证券有限公司是香港证监会认可的持牌法团,持有香港证监会第1类“证券交易”牌照和第4类“就证券提供意见”牌照,其向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提供证券经纪与证券咨询服务,产品覆盖全球资本市场股票、债券、ETF等多类资产,在港美股交易领域拥有领先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并有着“港美股交易专家”的定位。
王静波表示,美国股票市场连续多年资金净流出,上市公司回馈投资者的金额超过其融资的金额,是真正能自生造血的良性资本市场。此外,美国和香港市场更注重价值投资和基本面,这些都改善了个人投资者在市场中的“生存环境”,对于专注个人业务的银科控股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利的。“我们的差异化优势在于专为个人投资者打造的投研体系,以及对于交易体验的底层优化,提供更灵活的融资方案和更便捷的下单机制。”此次收购方德证券,标志着银科控股在打造全球化个人投资与交易服务平台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王静波强调,“目前我们比市场领先者的规模还小很多,但鉴于我们长期服务个人投资者的经验,我们有信心通过两到三年的时间,在境外互联网证券领域进入前五名。”
另一项重要的业务布局是证券资讯平台。今年7月7日,银科控股与新浪公司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其主要业务是向个人投资者提供证券投资、理财、期货、黄金等领域的软件产品、资讯与服务。王静波表示,“资讯类业务的服务质量决定用户留存。银科控股目前主要服务于非专业的个人用户,我们希望从投教切入进去,形成一条投教+资讯+投顾的产业链,用专业的内容加上服务团队与客户的交流和陪伴,来获得更高的客户粘性。”尽管资讯平台类业务目前似乎并不是“风口”,得益于银科控股在垂直细分领域对目标人群的精准锁定,在提高产品体验和质量方面仍然可以看到一定的操作空间。
此外,银科控股开始进入私募资管业务,并在近期成功发行了第一支产品。王静波表示,“资管业务有一定的培育期,短期利润贡献有限,但资管是整个市场长期发展的方向,5-10年后一定是银科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 2016年4月27日,银科控股在纳斯达克敲响上市钟。
银科控股2017年三季度财报显示,三季度营业收入为人民币3.88亿元,较去年同季的7.48亿元减少48.0%,较上季的5.7亿元下降31.9%,环比下降主要是由于佣金和手续费减少所致;净利润为6650万元,较去年同期的2.35亿元下降71.7%,较上季度的8800万元下降24.4%。从数据来看,强监管对银科控股的业绩造成了很大冲击,除了快速地推进业务转型,如何强化内功也是王静波时刻考虑的焦点问题。
互联网业务的特征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那一定是“快”,无论背后的原因是监管还是市场的挑战。这对互联网行业的财务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正是这个原因催生了互联网行业财务的独有“调性”。王静波表示,“财务人员的学习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最为重要,同时,IT能力也非常重要。相比之下,传统行业的许多财务技能反而显得没那么重要。”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把财务与后台业务系统打通,而业务系统的后台数据是海量级的,这要求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进行更多的沟通协作,财务人员的IT能力就显得异常重要。王静波介绍,银科控股目前有一支庞大的BI(商业智能)团队对业务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并希望未来财务与BI能有更多的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公司的业务和团队构成变化非常快。王静波表示,“内部的业务线和团队不断被打散、重构,传统的以公司或部门为核算单位的静态财务逻辑已经跟不上变化。我们努力的方向是核算到最小单位,比如一个人,这样才能真正跟上瞬息万变的市场,对业务提供支持,但要实现这一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就是说,互联网公司的业务和人员特点或许更适合“模块化管理”,例如海尔的“人单合一”便是一种初级的模块化管理模式。“人单合一”模式的组织形式非常激进,它顺应了互联网时代“零距离”和“去中心化”的时代特征,是一种强调组织的扁平化、不断形成并迭代演进的互联网企业创新模式。
面对监管环境的变化,银科控股对人员结构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从最高点的5000多人精简为现在的3000多人,目前财务团队有大约60人。王静波表示,“我们的财务团队一直比较稳定,核心成员已经在这里工作多年,很少有离开的。”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是保证银科控股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内在动力。
银科控股的团队中也不乏金融科技人员,从银科控股的英文名Yintech可以看到其对自身科技属性的定位。当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行业洗牌期之时,科技显然已经成为业内机构的战略核心。银科控股一直尝试金融科技的探索,并引进国内外顶尖金融科技人才,在上海和美国波士顿两地分别成立了金融创新实验室,致力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前沿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银科控股董事长兼CEO陈文彬先生曾公开表示,实现公司未来目标的路径便是金融科技+移动互联网。
与扎根企业成长起来的CFO不同,笑称“自己读书就读了十年”的王静波事实上的企业历练并不丰富。然而,五年半的投行经历加上其长于理性、善于思考的个性,极大地扩展了王静波对企业运营各个环节的认知,对其CFO角色的顺利展开产生了显著的补强作用。
在德意志银行香港投资银行部服务的五年多时间里,王静波深度接触了国内大量民营企业的成败案例,也对香港金融市场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判断,“其实中资券商的实力非常强。最初香港市场完全由外资投行统治,而现在中资券商的占比越来越高了。我在2014年离开德意志银行时,就判断5年内外资投行人员会减掉30%,然后剩下70%的人收入会减少30%。”在对行业给出看淡趋势之后,从投行转战企业的就成为王静波一个必然的选择,而且两者在价值创造方面角色感的差异更驱动王静波去寻找一个绝佳的标的,“在投行更多扮演的是辅助的角色,参与感不强。我希望可以参与到企业实战中,与一家优秀的企业一同做大做强。”
在投行工作的后期,学术思维活跃的王静波一直思考中国民营企业的“10亿利润魔咒”:在市场红利期,很多民营企业可以迅速做到年净利润10亿元,并且往往将这种外部环境驱动的成功归结为自身的能力;而一旦行业红利消失、监管突变或是新的竞争对手大量涌入市场,自身需要升级经营模式时,这些企业中的大多数便会止步不前或逐渐衰落,只有极少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与组织能力的企业能够继续突破。得益于这样的思考,即便在整个互金行业最狂热的那两年,王静波与他的同事们也始终充满了危机感,并不断布局新的业务。王静波表示,“巧合的是,我们自己,还有最近关注度很高的趣店,都是在净利润接近10亿元的时候遇到监管环境剧变。对我们来说,虽然短期利润有所下滑,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一方面进行业务转型,另一方面把管理的内功做扎实,等我们再次回到10亿利润俱乐部时,我们一定是一家更有厚度,更有承载力的公司。”
加入银科控股后,王静波用一年半的时间筹划上市,而在成功上市后则将重点聚焦于“参与到战略和业务中去”。王静波表示,“CFO做战略有天然的优势,通过接触投资者和资本市场能够获得很多深刻的、有价值的外部观点。银科控股的港美股业务的开拓最初便是由CFO牵头,最后上升为全公司的业务战略。”此外,王静波也充分参与到公司中后台整体的管理工作中。在王静波看来,“财务人具备天生敏锐的洞察力——跟着钱走,往往能一下子看到内部运营管理的本质。”
在王静波看来,称职的CFO往往扮演着企业运营“节拍器”的角色,沉着、冷静、善于思考和总结的特质可以使CFO准确把握资源与业务扩张的匹配,就好比人体运动量与机能的匹配一样,让其在确保健康的前提下产生最佳的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