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地方认同与利己群体的相关研究

2018-01-25 11:26穆燕平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50期
关键词:认同感意义情感

穆燕平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0-0175-02

一、“地方”相关研究

地方(place)是被赋予人类经历、关系、情绪和思想等意义的环境。该环境不仅包括物理环境,还包括在物理环境中开展的活动以及社会和心理过程。它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其含义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变革以及人们对地方的理解、想象和体验而变化。乡土意识、乡土情结等地方相关概念对人们有着重要意义,因而关于地方和地方认同等主题吸引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多个领域学者的关注(庄春萍,张建新2011)。

地方(place)有别于空间(space),生活在一个空间,基于时间的累积,便产生了情感而形成了地方。“地方认同(place identity)”指的是人們对特定地方存有根的感觉,而产生对地方的认同。朱竑,刘博(2011)指出人们所处的地方环境中,会因为生活时间的长久与认知的多寡,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同性。

地方可经由自然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而界定,承载人们对于一个空间具有历史、经验、情感、意义、符号、文化,其概念却必定包含在一个有意义的地理单元中,并且与空间相关; 空间源自于地方的意义,常被并入地方的概念中,空间比地方更为抽象,却可以由地方的概念,被感觉、知晓或解释,说明空间提供地方脉络,可以说空间自由的、动态的,而地方是安全的、静止的。

另外,汪芳,黄晓辉,俞曦(2009) 认为地方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构成地方应具备下列三个要素包括实质的物体: 指建筑物、自然景观等可见可触之物; 可观察的活动: 在地方上进行活动;蕴含的意义: 个人的体验和感受。

二、“地方认同”的概念与内涵

对于地方的认同和归属的情感连结,而归属感相近的语意表达就是“地方认同”。朱竑,钱俊希,陈晓亮(2010)认为地方为一个复杂的概念,也因人类的行为和意图而使得地方充满独特性和无法替换性。地方的独特性是可以引发个人对于地方的情感上的依赖。一旦地方形成,地方便具有一定的个性,初步的地方感已然形成,是线性的过程与关系,但从地方感→地方认同→地方认同这样的过程却非必然发生,也就是说一个人对某个地方的情感情结,可以从一种立即的亲切感,到一种深长的、根深蒂固的认同,但没有一定的关系。由人的居住及其他经常性活动的涉入;经由亲密性及记忆的累积过程;经由意象、观念及符号等意义的给予;经由充满意义的、真实的(authentic)经验或移动事件以及个体或社区的认同感、安全感及关怀的建立,空间(space)及其实质特征于是被转化为地方(place)(何兴华2003)。

三、“地方感”相关研究

地方感是个人与一地互动产生的心理特征或表现获释可被观察的活动或机能,与地方象征性的意义三者交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当一个人愈将自己纳入地方的内部,觉得自己属于这个地方,深深的觉得这个地方具有重要性,即是产生对地方的认同。地方感为广泛且模糊的概念,指人们对一个地方的感受,此感受包含实质层面与情感层面。

实质层面所涵盖的意义又可区分为实体区位、自然物体及空间组织。情感层面则包含人们对地方情绪、观感、所赋予的意义与象征、人与空间的关系,及关系形成的过程。许多学者认为地方认同的发展源自视觉景观(朱竑,钱俊希,陈晓亮 2010)。就定义来看,地方认同国内一般亦翻译为地方依恋、场所依恋。地方认同界定是人们和特定地点所联系的情感,也可以说是个人与环境的正向情感连结。地方认同涵盖个体对住宅及家的联系,后来被延伸至社区及地方等;指的是个体与特定环境的联结关系。

家的位置是大多数人特别强烈认同的地方,这种情感会随着居住的时间而增强。个人对居所的认同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并会影响个人对于居住环境的满意度及稳定性。当居民对居住的满意度高时,对当地的历史源由和地理知识更加深入,并会投入更多时间和资源在居住地点。因此,地方对于个人是具有价值、有意义,若个人对于地方是正面评价,则会产生个人对于地方的认同感觉。而熊元斌,柴海燕(2010)认为地方认同不同于地方感与认同感,地方认同可视为一种行为,当对地方的认同强烈,并将自己纳入环境的内部,这种认同行为就有可能建立。此外邹蓉(2005)则认为地方认同是一种情感的归属,是使用者感觉到自己与地方的结合程度。在观光的领域,开始渐渐注意到游客与环境密切的互动,产生认同情感。段进(2010)指出地方认同的演进可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着重于环境与人类行为关系的探讨; 第二阶段则以统计分析方法衡量并建构“地方认同感”所隐含的构面,包括功能性构面、情绪或象征性构面和日常生活认同等; 第三阶段则是将地方认同感的各项构面运用到行为解释的研究。

四、“地方认同”的分支

(一)由地方认同与地方依赖两个面向所组成的地方认同感

1.地方认同

地方认同感是透过心理层面的情感与符号象征产生对地方的情感。而黄震方,李想,高宇轩(2002)认为这种心理层面的认同是个人对于实质环境的认同,一种自我对环境调整的程序。在社会互动中,环境并非是中介物,却有创造跟维持的意义,在实质环境中认同是影响因素。另外熊元斌,柴海燕(2010) 把地方认同的概念,将个人与实质环境调节的过程连结起来,环境意识不只是个人对社会关系间有关,也是一种建立与持续保有个人意识自我的方法,资源性的实质环境会因为个人过去行为或对经验目标的满意度有所影响,而成为地方产生强烈情感认同的重要依据 (欧启均,李振亭; 2010)。

2.地方依赖

地方依赖包含了社会与物理资源的可用性,也就是功能性意涵。这与使用者对于特殊的地点中可满足的需求与目标有显著关系,并以此评估特殊地方与一般地方的差异,这种过程让使用者察觉到地点的差异,并支持使用者做最好的选择。熊元斌,柴海燕(2010)认为当特殊地点可满足需求时,会促使人们继续在此地点进行活动,这功能性意义与环境属性有关。

(二)刘国华,王红国(2010)提出了地方认同五个面向地方认同感其他面向的概念,以地方情感与特质间之连结,说明地方认同的强度和地方特质关系,称为“ 游憩情结金字塔” ,以五个面向形成的金字塔图型说明,地方认同面向随着连结强度与连结特质的程度由浅至深,从熟悉感到长期持续性的根深蒂固感。

地方熟悉感意指个人依照自我意志,透过记忆与经验来了解某一地方,并对该地方成到熟悉及安全感。个人对地方具有熟悉感,且感觉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时,即为地方归属感。此时,个人与地方的联结越深,及透过与地方的实质互动关系,认同地方带来的象征意义,即形成地方认同感。当个人认为地方是独一无二的,且地方的实质功能性可以满足个人需求时,可引发个人的地方依赖感。

此外,欧启均,李振亭(2010)在其研究中,将地方依附的发展过程做出解释,其中偏向功能性的地方依赖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因为只要此环境资源对使用者是有利的,依赖行为便会很快产生; 而较偏情感成分的地方认同就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养成了。另外,使用者特性、各种变数及活动会影响其使用频率,而使用频率又会造成依赖程度不同,依赖程度及使用时间长短又会进一步影响地方认同,也指出当有更多意义与情绪为基础时,地方依赖的发展非常迅速;而地方认同则需要在较长的时间中发展。

人文地理学辞典中所强调的地方感(sence of place)有两种定义,其一意指这个地方会让人产生深刻印象与意义的历史或地理特性;其二则是强调个人或群体藉由对环境或社区的经验、记忆与意象,再发展对于地方依恋的感受。这是指人们在塑造地方感的过程赋予地方深刻的意义,并促使对地方产生认同,由人地互动的过程,人类对地方的空间特性以及所带来的记忆与价值,成为了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地方感。

国内外学者对于地方感的定义常藉由与他人和地方互动呈现人对地方的写照,对于地方感的解释皆聚焦在人地之间的联结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在各个层面交互影响,例如人类的感觉(feeling)、信念(belief)、行为(bevior)、思维(thinking)以及生活方式(life)等,因此地方感和环境识觉在概念上意义是相同的。以下是国外学者对于地方感的解释:

首先政治地理学家阿格纽曾为地方感做出这样的解释,他认为所谓的“地方感”是指人类对于地方有主观的和情感上的依附,这样的依附情感藉由人们居住并活动于某一范围而产生的连结。因此,地方感的形塑过程经由个人或群体与地方连结后心里所产生的特有感受,或是显现于外在的行为模式。

朱竑,钱俊希,陈晓亮(2010)认为地方感是人类居住在某一个范围与其所认同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感受,特别强调了人对于此地方的归属感。透过此种人与地方的联结关系,衍生出对此地方的信念、情感、思维与特有的生活型态和行为模式。

五、小结

综合以上国外学者研究所述,地方感是透过人与地方的互动连结,对于与地方的深刻经验和印象,产生情感上的依归和信念,进而成就地方认同的态度。学界对于“地方感”的概念多强调研究地方感能唤起生活在共同土地上的人们相同的生活记忆,是对地方存有geopiety(大地悲怀)的归属感、依恋感,这种对于具有乡土情怀的浓烈情感,是拉近人地之间的距离的途径,乡土意识的形塑过程是自然而然深植在人们的心中,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侧重实务方面的相关研究,也就是“地方认同”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等等。

参考文献:

[1]庄春萍,张建新.地方认同: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的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 2011(09)

[2]朱竑,刘博.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

[3]朱竑,钱俊希,陈晓亮.地方与认同:欧美人文地理学对地方的再认识[J].人文地理.2010(06)

[4]欧启均,李振亭.“地方认同”理论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应用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09)

[5]刘国华,王红国.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基于国外文献的研究[J].旅游学刊.2010(06)

[6]熊元斌,柴海燕.从“二脉”到“四脉”: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理论的新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7]黄震方,李想,高宇轩.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测量与分析——以南京为例[J].南开管理评论.2002(03)

[8]罗佳明.论遗产型目的地营销——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2(03)

[9]邹蓉.基于地方认同的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构建[J].财贸经济.2005(02)

[10]林耿,潘恺峰.地理想象:主客之镜像与建构[J].地理科学.2015(02)

[11]段進.何去何从话控规[J].城市规划. 2010(12)

猜你喜欢
认同感意义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情感移植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护士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