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玲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是推动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理论。在新时期,充分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把握我国发展逻辑与党建工作的重要基础。本文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与发展进行介绍,并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基础与创新进行分析。
关键词:“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发展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12.040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12一0145—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是对我国1949年至1979年之间,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总结与提炼。同时该理论也成为了引领我国近30年发展的重要旗帜。近年来,我国社会出现了巨大变化,如何开拓未来的发展道路成為了我国群众极为关心的问题。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政策继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精神,并依据当下的社会现实,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经济观
在建国初期,受到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理论以及二战后工业变革的影响,我国将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作为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并通过艰苦奋斗,在六十年代末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但在七十年代,世界工业出现了重大的发展,以电子技术为依托的工业技术将工业产品的精度大幅提升。同时西方国家将先进技术大量用于民用产品,并依托市场经济使国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在此背景下,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该理念集中突出了两项改革,一是通过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使我国的工业水平得以提升;二是将工业产能转化为民用商品,以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承了社会主义经济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小康社会”是我国古代的理想社会,其核心理念是普通居民在获得生活所需的前提下仍有结余。这一理论成为了八十年代后,我国经济发展与国家建设的总体目标。我国在进入新时期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了该战略的首要目标。这充分体现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观的继承关系。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济观,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其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我国自加入WTO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城市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此背景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丰富。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在于“全面”,我国当下社会的贫富差距仍然较为明显,城乡发展极不平衡。针对这些问题,习主席于2018年元旦贺词中明确表示,要在2020年完成我国社会全面脱贫的目标。这一政策已经成为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人民群众对于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党的历史上,十九大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习近平同志在大会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这一论断清晰地指出了,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方向。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改革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改革纲领。因此,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被同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指我国在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什么。坚持改革开放是指我国未来的改革要以开放为主要方向。改革开放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涵,也是我国新时期建设的工作导向。上世纪九十年代,受到国际局势的影响,我国经济陷入低谷。朱镕基总理审时度势,在这一关键的历史时期,推动我国加入WTO世贸组织,并使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国内外矛盾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从历史的经验中我们不难看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通过发展的力量解决当下面临的困难,是促进我国宏观建设的最佳途径。
(二)“全面深化改革”继承了社会主义改革观
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仍将是推进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重申了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政策成功解放了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工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同时农业联产承包制以及户籍制度的松动,使得我国乡村的剩余劳动力得以进入到工业生产体系中,这一时期我国依靠劳动力的优势引进了国际先进生产力,使我国的工业产难大幅提升,并通过国际贸易市场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在当下时代中,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通过推进改革开放,我国的工业体系将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017年我国贸易顺差为4200亿美元,外贸产业就业人口约为3200万。十八大后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等一系列推动改革开放的政策,这些政策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坚持改革开放”的继承。
(三)“全面深化改革”发展了社会主义改革观
“全面深化改革”既是改革开放政策的继承,也是该政策的发展。首先“全面深化改革”扩大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改革范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改革开放的内涵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中,对社会改革以及行政改革的力度较小。但“全面深化改革”包含了我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其中军事改革、教育改革以及医疗改革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改革。其次,“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涉及到我国社会改革的深水区,其中优化社会制度、完善法律体系等改革措施,都体现出了当代改革者的改革定力。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治国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并未提出系统的治国理念,其仅仅将“立足基本国情”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国家制度建设的模糊表述。这一现象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但其中的两点依旧引人关注。一是要求治国理念要立足实际情况,避免盲目模仿国际经验。二是要充分体现出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这两项基本观念对我国近年来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东欧部分国家出现了“颜色革命”,“革命群众”在满怀期盼中迎来了新政府,但社会的发展却与“革命”的初衷背道而驰。在部分东欧国家中,国有企业大面积倒闭,民众失业率大幅增加,社会陷入到极度的不安中。与此同时,西方金融集团与当地寡头联手贱卖国有资产,使东欧国家的工业二体系完全崩塌。当下的多数东欧国家仅能依靠售卖能源以及廉价劳动力在国际社会中寻找自身的定位。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坚定依据本国国情制定国家政策,这一决定在历史中得到了充分的检验。
(二)“全面依法治国”继承了社会主义治国观
“全面依法治国”继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时代精神,并充分体现了依据国情开展改革的基本逻辑。我国人口规模庞大,地域文化较为复杂,通过文化影响以及个人意志,都难以使我国社会高效运转并进发出应有的活力。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提出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实践中深入落实“全面依法治国”也体现出了良好的效果。十九大后“全面依法治国”已经成为了我国的基本国策,习近平主席提倡的宪法宣誓制度,将使法治精神在我国社会得到更为深远的传播。
(三)“全面依法治国”发展了社会主义治国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改革纲领,因此其并未针对尚不明确的问题制定详细规划。但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党中央逐渐摸索出了依法治国的建设路径与重要价值。首先,依法治国为国家治理制定了清晰的底线,以此为基础,我国社会将浇筑出坚实的根基。其次,依法治国将引领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通过法律与制度的规范,我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将持续改善。
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對中国特色社会党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党建观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是我国历史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值苏联解体前夕,我国社会出现了一股自我否定的思潮,在此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动力。这一举措及时纠正了社会中的错误思想,并有效地凝聚了社会力量。实践证明,我国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
(二)“全面从严治党”继承了社会主义党建观
“全面从严治党”继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党建精神。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有关加强共产党核心领导地位的谈话。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了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指示。这一系列举措,延续了我国传统党建工作的基本方针。加强党的领导是新时期推动我国发展的重要决定,当前国内外局势较为复杂,通过党建工作凝聚社会力量,是我国应对重重困难的最佳选择。
(三)“全面从严治党”发展了社会主义党建观
“全面从严治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的基础上做出了新的发展。首先,该理论突出强调了“从严”,九十年代后期,我国社会风气出现了巨大的变化,部分党员干部难以抗拒私欲的诱惑,逐渐出现了腐败行为。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就提出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观点,并大力推动反腐败工作,使党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其次,新时期的党建理论,着重提出了限制基层党组织权利的观念,并将法治精神融入到基层党建工作中。
五、结语
“四个全面”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首先,二者的经济理论,都将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其次,二者都将党建工作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再有,依法治国政策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论。最后改革成为了我国各时期发展的主旋律。
[责任编辑:周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