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共享的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研究

2018-01-25 11:32李煜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辅修双学位教育模式

李煜

摘要:教育资源的深度共享,是跨专业、跨地域、跨国际的教育资源再度整合。面对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的阶段性发展,对教育资源的深度共享程度提出了全新要求。立足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效果及校际共享资源的开发需求,需要进一步探讨跨学科资源共享、跨校合作开发教育资源、跨国延展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等多方面的资源整合问题。为此,本文分析了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中较为常见的资源共享机制,探讨了支持教育资源深度共享的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发展策略。以期完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进一步改善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条件,达到合理运用共享资源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资源共享;辅修;双学位;教育模式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12.035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12—0129—04

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必须依靠两项专业教学资源的深度开发,获取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共享资源。以往时期我国高校对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的资源共享机制建设,主要采取了三种途径,分别为:单校跨学科资源共享,多校跨地域资源共享,以及国内外联合办学资源共享。多种对于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开发,本质上均能够在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中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但利弊均沾,需要进一步分析多种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可行性、创新性、可持续发展驱动性。为此,本研究对我国高校以往时期在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中所采取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策略。现做如下分析。

一、辅修与双学位相关概念

(一)辅修

辅修的英文全称为:minor,特指本校学生在校期间选修了其他专业的课程或科目。辅修以主修为依托,强调其他学科对主修专业的辅助功能,是主修专业知识的扩充与延展。高校开展辅修专业必须与主修专业同步进行,以学生自愿选课方式扩增专业领域,并修读辅修专业所需的科目学分,最终申请获得辅修证书。

(二)双学位

双学位的英文全称为:double major degree,代表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了两个专业的学位认证,习得相应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或实践技能。双学位所界定的专业认证资质不分伯仲,其习得知识层面具有同等学术价值。双学位依托辅修而达到多专业领域发展能力,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管理模式。当学生在校期间有能力完成两个专业领域的修读,并获取学士学位,也代表该名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符合了双向专业领域的发展要求。故而双学位的高等教育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且多数高校在双学士学位的基础上,扩增了硕士与博士层面的双学位教育模式。

二、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中采取的资源共享机制

(一)单校跨学科资源共享

单校跨学科资源共享,是以本校的内部教学资源整合为依托,在较长的办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对教学质量严控,对学位资质审核严控,深度发掘本校内部开设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的跨学科资源共享条件。高校单独开发跨学科共享资源,必须具备较强的办学实力,能够为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支撑,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学资源方面均具有雄厚实力。华南理工大学早在1993年便开设了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截至2017年全校29个学院中有12个学院开设了辅修专业,广泛涉及工、文、法学、经济、管理等专业领域,每学期申请辅修专业的学生超过3000人,占全校總人数比例的20%以上。华南理工大学所采取的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对本校教学资源进行了充分共享,令更多学生能够在本校教育资源的支持下,完成辅修与双学位专业修读,培养了大批复合型工程人才。

(二)本区域多校资源共享

单校跨学科资源共享对于实力雄厚的高校更为适用,而对于教学资源有限、课设专业较少、师资力量不足的高校而言,开设跨学科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很难衍生出更多的资源类型,教育实力不足以支撑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的资源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多数高校依托地域条件,与临近高校建立了联合办学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这种依托地理区位优势,将本区域内的高校资源进行深度整合,有助于学生跨校选择辅修专业,选择第二学位的专业领域更为广泛。

我国高校最早开展联合办学试点工程的区域为上海,本世纪初期,在上海西南片参与联合办学的高校包括: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等高校。上海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管理委员会在成立之初便设计了《辅修专业学士学位管理试行办法》,对后期联合办学各校之间的资源互补与共享产生了积极的支持作用。早期教学资源的共享主要为:科研成果、图书馆、仪器设备、网络、学生工作等方面。随后续联合办学的深入发展,共享资源逐步完善,每年度开设的辅修专业多达70个以上,每学期在读注册人数超过万人,占上海西南片区高校总人数的5%以上。目前开展联合办学的资源共享机制逐步扩增到针对本科教学协作发展,以及研究生培养方面的资源共享合作发展,乃至分析跨专业教学资源的测试协调工作和学生管理内容。截止2017年,上海西南片联合办学19所高校中,两所985,五所211,全面覆盖了该区域内的所有区二类本科以上的院校,真正实现了本区域内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对打造“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的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秉承联合办学理念,坚持贯彻资源共享的发展机制,打造优势互补的高等教育资源互助形式,真正完成了突破单校教育资源有限的发展限制。利用本区域内的联合办学资源,可最大限度地扩充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的发展规模。通过共享一级仁级学科的相应教学资源,为在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专业选择机会,更加有助于当前紧缺教学资源的总体利用率提升。但是值得关注的是,由于跨校完成第二学位的专业发展,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差异性客观存在,高校之间的协作是否能够保障其教育资源的共享度,以及多校联合办学之后的可信度也需要进一步强化。如何改善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以及双学位教学管理组织形式的合理性,也是需要再次衡量和完善的重点方向。

(三)国内外联合办学资源共享

单校跨学科资源共享,与本区域多校资源共享,在本质上并未脱离国内高等资源共享机制,虽然优势利弊均在,但最为典型的辅修与双学位教育弊端在于无法获取国际前沿资源类型。而国内外联合办学的资源共享,可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教育资源,令本土教育资源得到再次升级与改造。国内高校与国外大学共同建立的交换生培养机制,正是鉴证国际高等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和共享的发展趋势。这种基于合作前提的教育资源共享,可在学生已经具备专业素养之后,对主修专业产生了深刻认知与理论基础,在国外高校完成本专业的深入研究。但是截至目前,在国际间交换生培养模式下,利用国外教育资源培养双学位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并不多见。

最早对国内外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在国外教育资源的辅助下修读第二专业的国内高校是武汉大学,其中法双学位班探索了辅修第二专业双学位教育模式的发展路径。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下属法语系、同经济管理学院、法学院,共同开设了“法语+法学”“法语+经贸”的双学位本科班。中法班学生在校4年主修专业期间,主修了国际经济,同时辅修法学或者贸易。高年级学生可在第三或第四学年度前往拉罗舍尔大学、卢昂高等商业学、克莱蒙费朗第一大学、国立里昂第三大学、巴黎狄德罗大学等高校再次深造。所获学历认证与武汉大学互认,获得相应的学位资质认可。武汉大学中法经济双学士在国外进修之后,开阔了国际视野,增强了专业知识,建立了更为先进的学科专业领域认知维度,培养复合型人才无疑是国际教育资源的最大共享结果。异国文化熏陶、语言学习、知识累积、出国经历,对扩增学生的知识视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

由于国内外联合办学资源共享的优势显而易见,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向国际教育资源发出合作邀请,希望借助与国际教育资源的深度共享,培养更多辅修与双学位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进一步强化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综合实力的重要创新形式。但是跨国教育资源的共享难度极高,且在诸多教学管理中容易产生环节设置偏差。诸如国外高等教育机制对于学生的监管较为松懈,或者对于学生辅修专业的技术能力要求与国内不同,管理教学方向多以学生自修为主,等等。对于学生而言是否能够在国外大学习得更多的专业本领,也是跨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之后需要深思的问题。但国际化的教育资源共享是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随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得到国际认可,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格局也在不断推进,对于国内外联合办学资源共享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值得探讨的核心问题。

三、支持教育资源深度共享的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发展策略

(一)完善共享资源管理制度

单校跨学科资源共享的阶段性开发,虽然对本校教育资源的综合性开发效果更具优势,但专业研究领域必将有限,选修专业毕竟较少,在未来发展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反而更具需要侧重于校际资源共享,以及跨国教育资源的共享。但是发展国内教育资源的深度共享,必须建立完整的学籍管理制度,建立更为长效的监管机制,才能令跨校教育资源得到深度开发,实现对于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的支持作用。而国际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也需要结合国内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在跨国教育资源的共享深度、教学管理体系、考核验证标准、学历认证方式等诸多方面統一相应的标准,才能令跨国教育资源得到更为深层次的共享程度。故而,完善共享资源管理制度是支持教育资源深度共享,促进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发展的关键要素。

(二)改善跨校资源培养效果

在深度开发本地域跨校教育共享资源后,需真正结合辅修与双学位的教育特点,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加以凝练。其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于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之间,形成双向评估机制,才能验证辅修与双学位教育质量是否稳步提升。如果学生主修和辅修专业考评分数均仅为合格,那么对于两项专业的平行发展亦然无法得到保障,这是教育资源共享之后对于教学管理的忽视。在此方面虽然不能放弃教育共享的措施,但需要针对教育资源共享后的管理模式再度分析,需要验证学生在第二专业发展方向上是否具备了真实潜力,是否对主修专业的相关知识点已经融会贯通了。至少应当以主修或辅修两项专业成绩的任何一方较为突出,作为评估和衡量第二学位在应用共享教育资源时的契合度与适应性。因此,无论是单校跨学科资源共享,还是本区域多校资源共享,亦或国内外联合办学资源共享,都需要以资源共享之后的教育成果为衡量指标,第二学位的认可也需要重新衡量主修专业的教育成果。在双项学位的审核与管理机制上达到均衡发展,实现跨校资源对培养效果的质量验证,方能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对辅修与双学位教育质量的发展性支持。

(三)开发协同双专业教育课程

单纯从国内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角度分析,本校跨学科的资源共享,以及本地区内的资源共享,均并未建立两项专业的共同课时。如果学生对于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缺乏一种宏观概念、深层认知、学科整合能力、知识迁移与融合视角,其双向专业发展均可能存在一定的思考认知局限性。建立针对两项专业领域的通识类课程,有助于深度开发双向专业的知识点深度融合,令学生在不同专业领域掌握宏观视角和知识整合能力。为此,可尝试在多校合作开发多专业通识类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双向专业的基础共识,达到对于双向专业教学资源整合的实际效果。开发协同双专业教育课程,可在两所高校深入合作之后共同开发。

(四)创新跨地域网络资源共享

目前,我国高校并未真正建立起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中的跨地域网络资源共享,这对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的发展来讲,是一种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的表现。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型慕课、小型微课、亦或APP教学资源的深度开发,已经整合了国内外更多的教育资源类型。但是真正运用到辅修与双学位教育管理体制中的资源类型并不多见。

一方面,如果本校并不具备多种辅修专业的选择空间,亦可通过与跨地域高校建立网络课程的方式,开发补充性课程,对多专业学位选择进行共享资源建设。在此方面的尝试,是突破单校跨学科资源共享度有限的积极方式,可从单一专业试点工程的资源共享效果实验中逐步总结相关经验,为后续创新跨地域网络资源共享机制奠定基础条件。

另一方面,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之所以发展为本区域内多校资源共享,而并未发展出多地区、多高校、多种教育资源类型的深度共享,最为根本的限制在于跨地域教育资源很难得到充分利用,而学生无法身处异地完成辅修专业修读。而借助跨地域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开发,则可以完善在此方面的第二学历修读条件。但需要对辅修专业的相关资质考试、各科学位考核、专业技能验证、以及学术报告的终审。

除此之外,国内外联合办学资源共享需要国内外高校长期建立同步教育机制,需要双方认可教育资源互换的基本条件。那么,国内高校对于国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实质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本校教育资源不足或教学实力无法得到对方认可,也会限制国际教育资源的深度合作与共同开发。但是如果利用大型网络慕课MOOC的教育资源互换,则可以在国内高校直接完成对于国外辅修专业的教育资源获取。虽然建立第二学历认证较为困难,但可以作为一种获取辅修专业教育资源的形式进行协商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补充本校教育实力,待时机成熟且交流经验丰富之后,再进行第二学历认证的深度教育资源开发,实现国内外教育资源的真正共享。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校所采取的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资源共享机制,主要分为三种形式为:单校跨学科资源共享,多校跨地域资源共享以及国内外联合办学资源共享。无论何种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在本质上对校际协作条件的要求较高,对学籍管理的水平要求较高,对辅修专业的学位认证要求较高。结合各地区开展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效果,提出如下建议:完善共享资源管理制度,改善跨校资源培养效果,开发协同双专业教育课程,创新跨地域网络资源共享。以期完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进一步改善辅修与双学位教育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条件,达到合理运用共享资源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发展目标。

[责任编辑:周海秋]

猜你喜欢
辅修双学位教育模式
地方高校双学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七校联合办学”暂停招生谈“双学位”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辅修现状与课程改进方向
我国高校辅修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