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为建设三峡、开发长江而成立。长期以来,从遥远的大漠边疆到苦寒的青藏高原,从贫穷的彝族村落到安澜的三峡库区都有三峡集团扶贫的足迹。
2016年以来,当我国扶贫开发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三峡集团坚决响应党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支持川滇两省36亿元,用于支持云南省怒族、景颇族、普米族3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和四川凉山彝区共7个州市29个贫困县市脱贫攻坚,有力促进了帮扶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同时结合自身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三峡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
探索生态脱贫
三峡集团结合自身优势,探索出了生态脱贫的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
“这里原本是土质疏松的荒坡,三峡集团变废为宝,将200余株经济林木种植在专为乌东德百姓开辟的经济林木试验田中,把生态治理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在贫瘠的土地上为乌东德百姓开辟出一条脱贫新路。”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工程建设者指着水电站旁的经济林自豪地介绍说。
“我们多次赴凉山彝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重点区域调研产业扶贫方案,跟踪研究并提出了怒江州电力扶贫策划方案,着眼解决怒江州‘发电侧电力过剩与用电侧电力短缺并存的问题,推进怒江州电力供给侧改革。”三峡集团相关扶贫干部说。
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三峡集团始终在秉承着“四个一”理念开发金沙江下游乌东德、白鹤滩等4座水电站。“在溪洛渡、向家坝电站投产后,设立了金沙江水电基金,用于支持云南、四川库区移民后续帮扶和生态环境治理,解决移民长远生计问题,现在库区基础设施、移民居住条件发生巨大变化。”三峡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三峡集团还将加快推动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风光水储基地建设,探索开展光伏+扶贫、风电+扶贫等产业扶贫模式,努力做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
“搬迁+配套产业”输血又造血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的根本之策,三峡集团把分散在沟沟岔岔的贫困户集中安置,帮助他们挪穷窝、换穷业、奔富路。三峡集团在结合当地资源禀赋、风土人情,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和组织方式,完善相关后续扶持政策,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确保搬迁对象尽快脱贫,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
据地处三峡库区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峡工程左岸的太平溪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峡集团投入资金,支援本地龙头茶企建设茶树良种智能化繁育基地。为数百名移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茶叶产量和质量也大幅提高,改变了当地农业生产的落后状态,不仅增强了“造血”功能,而且让太平溪镇优势尽显,走出了一条茶旅融合的生态之路。探索水电利益共享机制,将从发电中提取的资金优先用于水库移民和库区后续发展,是三峡集团践行精准扶贫方略的另一思路。自2003年起,三峡集团按照国家安排,从三峡电站售电收入中提取资金,建立三峡水库库区基金,专项用于扶持三峡库区移民生产、生活,改善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
三峡集团在金沙江下游建设的4座巨型电站涉及的26个县区中有15个国家级贫困县,合计需要搬迁移民近35万人,目前向家坝、溪洛渡两座电站已经搬迁移民20万人。“我自己的葡萄园全靠三峡集团‘种子基金支持发展。”向家坝水电站库区移民曹益对记者说。2012年至今,三峡集团已累计为向家坝库区数十个移民村提供“种子基金”630万元,用于贫困移民农户抵押无息借款、资金循环使用,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解决了广大群众在资金方面的燃眉之急,有效地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2011年7月,三峡集团出资3000万元,与全国妇联共同发起设立了“水库移民妇女发展扶持基金”,面向金沙江下游水电站涉及区域移民社区及移民群众,开展了贫困助学、大病救助、技能培训、“妇女之家”建设和“母亲健康快车”配置等工作,实现了“不让一个移民子女因贫失学,不让一个移民因贫看不起病”的目标。2012年,三峡集团荣获“中国妇女慈善奖——典范奖”,2013年荣获“中华慈善奖一一最具爱心企业奖”。
三峡集团帮扶的怒族、普米族、景颇族聚居区和凉山彝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脱贫难度大,其中怒江州和凉山彝区属于全国六大深度贫困地区,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
2016年3月,三峡集团与云南省委、省政府签署《支持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精准脱贫攻坚合作协议》,承诺2016年至2019年每年投入5亿元共计20亿元,通过实施素质能力提升、教育培训及劳务输出、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六大工程”,支持和帮扶怒族、普米族、景颇族3个人口较少民族按期实现脱贫,帮扶范围覆盖3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100个村近10万人。
格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怒江州福贡县石月亮乡打造的一个怒族特色村,为了帮助这里的57户188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建设安居房,三峡集团投入帮扶资金370多万元,一个具有怒族特色的旅游村寨已初具雏形。截至目前,该集团已帮助怒江140名少数民族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完成3所幼儿园建设,开展了职业技能、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劳务输出等项目,帮扶兰坪、福贡、贡山建设安居房及易地扶贫搬迁项目4095户。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大寨新村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点,5个民族的242户群众从6个不同的寨子搬迁過来。三峡集团投入资金800多万元,支持贫困群众从茅草屋一步跨越到充满现代气息的小楼房。盈江县县长岩补表示,有了三峡集团的帮扶资金,整合其他资金,贫困群众基本上不用掏多少钱就能住进新楼。与此同时,盈江县充分利用三峡集团帮扶资金,一批能致富的增收产业已经成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支撑产业。通过调研,三峡集团还决定从三峡公益基金中拿出一部分钱,在当地建学校,并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就业。
为使每一分资金都花在刀刃上,三峡集团与云南省联合制定了《中国三峡集团帮扶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精准脱贫攻坚工作机制》,从顶层设计到操作层面为帮扶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并与云南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集团内成立扶贫工作队,建立联络员制度,走访了丽江、迪庆、怒江和德宏4个州11个县,实地查看项目实施情况。在资金拨付上,三峡集团更是开通“绿色通道”,确保扶贫资金按时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