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全面改薄”项目中“班班通”设备的使用现状及盘活策略

2018-01-25 11:24包磊
甘肃教育 2018年23期
关键词:班班通长效机制影响因素

包磊

【关键词】 班班通;使用现状;影响因素;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3—0024—02

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信息化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便捷、高效地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扩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甘肃地处祖国西部,地形地貌复杂,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因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部分地区教学条件简陋,师资匮乏,学生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2015-2018年,甘肃省利用“全面改薄”资金5.06亿元省级集中采购“班班通”设备,项目将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多媒体教室的比例提升了近50个百分点,学校互联网接入比例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有效地促进了薄弱学校信息化建设,促进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建设、管理以及培训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班班通”项目整体效能的发挥。

一、“班班通”设备的应用现状

1.“班班通”设备使用率不高。尽管“全面改薄”项目为甘肃省的83个县(市、区)的8000余所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教学点)集中配备了多媒体互动教学设备,为1600多所学校接通了互联网络,但是设备的应用情况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使用率不高,设备多处于“保护闲置”状态,只有在公开课、上级检查等场合才被派上用场;多媒体互动教学设备的功能未充分发挥,多作为代替板书的演示工具或作为信息资源的搜集工具使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学模式变革方面的作用甚微。

2.“班班通”设备教师使用积极性不足。一些教师设备使用意愿不够强烈,教育教学思想陈旧,靠着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故步自封,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认为新思想、新技术的实施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从主观上尚不能认可“班班通”设备对于改进教学效果的作用和价值,进而影响教师的使用水平和“班班通”设备的应用实效。

3.教师应用“班班通”设备水平欠缺。通过对教师“班班通”设备应用水平调研了解到:目前,甘肃省农村地区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整体不高,主要表现为信息化设备的基本操作水平不高;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途径及检索能力有限;数字化教育资源加工处理能力、利用“班班通”设备等信息化手段与学科结合开展教学的能力欠缺等。总之,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班班通”设备应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1.网络制约“班班通”设备使用。网络是“班班通”设备有效使用的前提和基础,网速是影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数据显示,甘肃省百人以上的学校互联网专线平均带宽为20M,千人以上的学校不到100M。网速的制约导致“班班通”设备不能正常读取网络资源,尤其是视频类资源,再好的设备也只能沦为落灰的摆设,造成大量设备的闲置和浪费。

2.数字教育资源影响“班班通”设备使用。教育资源是影响教师使用“班班通”设备开展教学的主要因素。数字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学校教师的实际教学需求,教师难以找到符合学生学情,适用当地实际的教学资源。尽管与当地教师的资源检索能力有直接关系,但资源的优质和适用性也的确是目前资源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3.教师应用能力影响“班班通”设备效能发挥。

(1)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影响“班班通”使用效果。多数农村地区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整体偏低,部分教师年龄偏大,信息化教学意识不强,信息化设备操作不熟练,影响了日常教学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同时,大部分学校负责网络管理、计算机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員严重缺乏,不能及时排除设备故障,或不能得到及时维修而经常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使用的积极性和使用效果。

(2)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影响“班班通”应用效果。农村地区学校缺乏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针对性培训和专业指导,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不足,多数教师仍然将PPT等展示型软件作为信息化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交互式电子白板等设备的互动功能、各种学科软件的教学功能均未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没有改变,课堂结构没有得到有效优化,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远不能达到。

三、促进“班班通”设备应用的长效机制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甘肃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必须加大力度夯实基础,持续做好“班班通”管理、应用及培训活动,盘活“班班通”设备应用潜力,充分释放“班班通”设备效能,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1.夯实基础“通”网络,促进“班班通”设备普及应用。网络是制约班班通设备发挥实效的先决条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深入实地,寻找问题症结,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加强与网信、发改、工信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加大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合作力度,强化网络建设及技术支持。农村学校的宽带网络可坚持“县级统筹”原则,采取以县为主、统谈分签的方式,加快“提速降费”“村村通”等政策的落实,有效解决学校网络速度慢、服务跟不上的问题,为“班班通”设备的普及应用奠定基础。

2.加大力度“通”资源,保障“班班通”设备发挥实效。

(1)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是影响“班班通”设备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省级教育主管部门需加强对省级资源及管理平台的统筹建设和支持力度,并上与国家,下与市州各级平台互联互通,增强省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将优质数字资源通到每一间教室,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校校通”,使偏远农村学校的每一位师生都能够免费共享国家、省、市各级平台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以满足学校各类人员教育教学及管理对资源的实际需求。学校还应动员广大师生积极利用资源,开展备课、授课或自主学习活动,改善教学效果,促进个人发展。

省、市、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还需加强 “三个课堂”建设,全面推动城乡、校际间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帮助农村学校教师成长和教育质量提升,实现甘肃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学区创建的“阳光共享课堂联盟”、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开展的“以县带村”在线执教项目,通过互联网实现了“一校带多校、一点带多点”的教学、教研模式,构建了全方位、一体化的网络“联动”课堂;通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的建设,使本地优质教师智力资源得以共享,促进了“互联网+”条件下的教育公平的实现。这些地方取得的先进经验和探索出的典型模式,强化了“班班通”在教学中的作用,值得广泛推广,供各地学习借鉴。

(2)开发学科特色资源。教材配套学科资源是学校的主要资源需求。各级市、县、学校可创新资源建设机制,通过组建区域、学校、学科联盟等,以征集、引进、自主开发等多种方式,建设与学科教材版本一致的配套教学资源库,供师生使用。此外,资源建设需兼具系统性和灵活性。系统性是指以课时为单位,建设包含教案、课件,教学案例、拓展资料、习题、教学实录等配套资源包。灵活性是指学科资源需便于二次开发,以备教师在使用时根据实际情况自行修改和调整。

3.加强培训“通”方法,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制约“班班通”设备应用实效的关键因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要树立正确的认识,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政策、制度等多方面支持。可通过“送培到家”、“送教下乡”等活动,把“名校课堂”“名师课堂”请到薄弱地区;可通过优秀教师示范课,专家点评课等多种方式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成长,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亦可充分利用“国培”、“省培”、“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等培训项目,将线上、线下培训有机相结合,开展混合式培训。培训内容需实用且具有针对性,不仅应包括信息技术设备的基本操作、設备故障的处理等,还应加强学科教学软件操作、网络资源获取加工、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信息化教学设计等相关内容的培训,从而全面提升教师应用信息化优化课堂教学、转变教学方式的能力,帮助老师从技术的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建立考核激励制度,提升教师应用积极性。制度建设是推动应用的基础性工作。为激发教师参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县、区、学校需加强制度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可建立“班班通”设备应用的定期检查与阶段考核制度,并将区域内学校“班班通”设备应用效果作为领导年终考核的主要指标。学校可建立考核奖惩制度,将教师的信息化应用、培训纳入到教师绩效考核,与评优、评先,晋升职称相挂钩,敦促教师专业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2.0时代,需有效使用“班班通”设备,并在基于“班班通”设备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问题、总结经验。希望本文提出的促进“班班通”长效应用的机制和策略,能有助于甘肃省“班班通”设备的长效应用,改善农村薄弱地区教育现状,促进教育均衡和公平发展。

猜你喜欢
班班通长效机制影响因素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小学英语教学中“班班通”资源的应用策略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