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喜剧 “英氏喜剧”与“尚氏喜剧”的十五年PK

2018-01-25 06:42李雄峰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8年47期
关键词:情景喜剧外传喜剧

李雄峰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两部美国电视剧在在中国播映—一《火星叔叔马丁》和《成长的烦恼》,一下子让中国电视观众乐开了花,也长了见识:这么小的表演空间,竟能有那么丰富的生活故事,竟能有那么多的戏剧矛盾冲突,竟能有这么多的笑料带给观众,真是一种超级实惠的电视剧艺术表现的新形式。也正是从那时起,中国的观众也开始热切地盼望着,什么时候我们能看到本土自产的这类电视剧。

《我爱我家》成为我国第一部情景喜剧

1987年,毕业于美国密苏里大学戏剧系,获得“导/表演高级文艺硕士”学位的英达学成归来,便开始了对于国产喜剧的“研发”。1991年,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播映,其幽默的语言风格,简洁的故事结构,相对单一的拍摄场景,让观众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喜剧不仅僅只有大银幕上的“陈氏父子”(陈强、陈佩斯),在这一方天地里,我们的喜剧创作队伍里,也是如此地藏龙卧虎。直到1993年,英达执导推出了《我爱我家》,填补了中国这一电视剧形态的空白,人们才给这类题材的作品定名为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也成为了我国第一部情景喜剧。

《我爱我家》的出现,拓展了我国电视剧的美学品格,而剧中主人公各自的人生故事,反映了整个中国社会历史巨变大背景下所产生出的种种热门话题。因而,该剧一经播出,便引发了电视圈乃至广大电视观众的热议、热捧,尤其是剧中那些调侃、幽默、讽刺、戏谑的台词,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同时其逗乐的表象下所阐明的生活哲理却发人深省。正是由于《我爱我家》的轰动,以及该剧所获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让更多的电视剧工作者开始将创作热情投向了情景喜剧。

“英式喜剧”接二连三

随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国产情景喜剧也是接连涌现,给人一种繁荣的景象。然而,定睛一看,在众多的情景喜剧作品中,看过笑过之后,能被我们记住的经典剧作却不甚多。而当我们再审视一番这些经典,便不难发现,原来,国产情景喜剧繁荣的这十五年,竟是一场“英(达)氏喜剧”与“尚(敬)氏喜剧”的PK。

随着《我爱我家》的—炮而红,英达执导的情景喜剧作品便接二连三地与观众见面——从1997年至2007年十年间,《候车大厅》(1997年)、《闲人马大姐》(2000年)、《东北一家人》(2001年)、《家有儿女》(2005年)、《地下交通站》(2007年)不仅成了脍炙人口的佳作,也让这些作品打上了“英氏喜剧”的标签,成为了观众惯性收视的一块金字招牌。

然而,在这段时间里,“英式喜剧”并非一家独大,情景喜剧的园地里也算得上是百花齐放。这其中,历时十二年时间播出的我国首部海派情景喜剧《老娘舅》,因其独具的吴语特色,在上海、苏南、浙北等吴语地区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武林外传》成为经典

《东北一家人》之后,当观众对于“英氏喜剧”有了少许的“审美疲劳”之时,2002年,尚敬带着他的《炊事班的故事》,犹如一股清风,让观众品尝到了情景喜剧新的味道。凭借《炊事班的故事》系列剧,尚敬也成为开创中国军旅生活情景喜剧第一人。随后,2006年的《武林外传》更是让尚敬和这部剧红透了大江南北。紧接着,尚敬又推出了《炊事班的故事》的姊妹篇《卫生队的故事》。

情景喜剧繁荣的这十五年,的确也让观众领略了“英氏喜剧”和“尚氏喜剧”的魅力所在。“英氏喜剧”从创编上更加还原百姓的日常生活,而语言的设计也更多的使用了地方的口语,更接地气,从而也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很多的幽默语言,甚至是直接从日常流行语搬到台词中,产生的共鸣可想而知。相比之下,“尚氏喜剧”更像是舞台上表演的群口相声或是喜剧小品,演员的表演也比“英氏喜剧”演员的表演要夸张。难得的是,台词中包袱众多,编创巧妙。尤其是《武林外传》,古装扮相的剧中人,说着时下最流行的语言甚至是网络段子,这让这部戏在年轻观众心中成了经典的记忆。

然而,十五年的角逐,也让我们看到了喜剧创作之难,特别是在网络段子满天飞的今天,人们对于喜剧的需求逐渐呈现出了对“喜剧陕餐”的追求。同时,创作成本的加大,也多少让I青景喜剧的创作者望而却步了。

猜你喜欢
情景喜剧外传喜剧
国产情景喜剧寻找新笑点
“初创”杯喜剧大赛
隋唐外传
隋唐外传(第一集)
隋唐外传(第三集)
隋唐外传(第二集)
浅析国产情景喜剧的特征
浅析国产情景喜剧的特征
杯具们的喜剧
Situation Comedy情景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