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华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但是传统文化只有真正内化为人的文化素养,才能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展现其价值。加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中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國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语文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有效、重要渠道。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通过语文教学中经典文学作品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曲、散文、小说等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也蕴涵着丰厚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仔细研读、剖析这些经典文学作品,不仅能使中学生提升文学素养,更有助于他们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通过给学生推介和讲解经典文学作品,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层次文化内涵的理解。如《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又如《观沧海》寓情于景,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出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奔放豪迈而又痛切,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培养良好人文素质的关键,在于人性的自觉,人的心灵的自悟。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它作用的对象是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因而在语文课堂上应注重创设和谐气氛,春风化雨般地滋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情感的审美中自觉实现思想的升华,心灵的净化。选入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是大师、巨匠们的心血之作,文中流淌着他们真实的感情,蕴涵着他们深层的思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引领学生与大师们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让学生走近屈原,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近陶渊明,理解什么是高洁;走近苏轼,理解什么是豁达……让学生在阅读中解读并走近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从而实现文化的传递,精神的传递。在一次次的情感体验中,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词语品味传统文化意蕴
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词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意义,这些文化意义包含社会赋予词语的引申义、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通过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笔者发现,对中学生的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词语的表层意义上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语文词语深层意蕴的渴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给学生讲授这些文化词语背后深层的文化涵义,帮助于学生拓宽传统文化知识,品味传统文化意蕴。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传统精神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还可以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如《论语》六则、《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核舟记》中的“核舟”,用现在的眼光看,属工艺美术品,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通过这些篇章的教学,学生会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三、积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完善知识结构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得有一桶水。无需质疑,要成为一个称职的传统文化传播者,教师自身要具备这方面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储备。这些条件的具备,有赖于教师自身的努力,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态度,扎扎实实地阅读、钻研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一点一滴积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更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传统文化中亦不乏古代文化消极、阴暗的一面,这意味着教师要进行科学地分析。教师要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让学生受到正确的传统文化教育。杨叔子先生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这段话精辟地说明了人文精神对国家、民族至关重要。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对传承优秀文化,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铸造学生的灵魂,有着非凡的意义。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师肩上的担子很重,广大教师要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让中华民族堂堂正正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四、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构建以读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励学生大胆发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光芒,让每个学生都切实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和收获。让师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既学文化,又学做人。
当今社会,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势在必行的。这首先需要教师自己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并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孙泽铭.中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J].文学教育:中,2014(12).
[2]王冬梅.初探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