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艳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熟读·品味·思考"的教学策略模式,这种模式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方面效果明显,更有其"指向表达"的实际价值,阅读让人视野开阔,思想深刻,阅历丰富。阅读可以丰盈一个人的心灵、思想,可以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可以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灵魂。小学阶段是培养阅读能力、形成阅读习惯的基础阶段和关键时期,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熟读;品味;思考
细观语文课堂,发现语言品味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有些老师把语言品味简单的等同于词语理解、朗读,缺少应有的层次和深度;有的语言品味偏离或游离文本主题,使文本丢失了应有的教学价值,有的语言品味点选准了但品味的方法有所偏颇导致学生所得受限。
一、阅读教学中的熟读
第一教学基本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整体认识,这个整体认识决定了在部分理解过程中的思维方向、思维方式和思维的准确度,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与速度,边读边感知语言,在读中咬准字音,在读中感知字形,在读中也理解了词义,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在读中提出疑问。读的方法:先让学生自由读,读中自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教师及时指点和帮助,也可穿插同桌或小组互读,然后鼓励学生自告奋勇当众读课文,教师及时点评。只要读得充分,读得流利,语言的整体感知就在其中了,就容易进入课文的情感中。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读、想想、画画、写写,运用多种感官,潜心体会语言的含义,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然后谈谈自己的收获:可以是读懂了哪些词句;也可以是哪一处写得好,说说理由。教师指导的重点就放在“扣读导悟,以读见悟”上,引导学生对把握课文的主线或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训练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最后是教学流程中的关键一环,学生通过斟词酌句,感悟思考,对某一教学内容的试读、听读、评读、练读,从而使学生听读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训练,达到对部分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阅读教学中的品味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品味语言,从用词、修辞、句式含义等角度品味作者的描写技巧。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使他们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领悟作品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从而提高语文能力。文章作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推敲、想象填补、涵泳诵读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以上方法进行品味语言的训练,让学生掌握理解语言的钥匙,使学生通过感受语言,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在语言中感受人文之美、母语之美。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课程标准强调语言内化要多读书,要积累语言材料进行实践运用,这一过程简单概括起来就是要“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九个字,它如同交给学生一把开启语文知识宝库的钥匙,让学生在美文境界里自由呼吸,自悟自得,主动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重视语言的品味,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多种角度品味语言,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三、阅读教学中的思考
这里的思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考,而是通过经典名著的教学引导学生阅读名家经典,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整体上去感受文本,感受文本带来的审美愉悦,通过阅读来扩展他们的精神。语文教师作为阅读引领者,对学生的阅读具有引导的责任。抓住作家触动孩子们童心的契合点,找准和孩子们精神交流的通道,下功夫在文本中找到和孩子生活或写作的相通点至关重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就会在试图精确地提出问题,以及在提出问题解决的各种思想时,积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就会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在富含爱的教育中拓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平时就要时刻做到面带微笑,让学生身心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老师并不能确定每个学生的提问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当老师肯定学生时,微笑着赞扬,就能使学生感觉到诚意。同时,即使是否定,面带微笑的否定,也能让学生感觉到善意。在诚意与善意的氛围下,学生获得了最大的安全感,保证了学生养成提问的好习惯,共同研究彼此的问题,让课堂变成师生之间友谊交流的场所。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关系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直接推动了活跃课堂的生成,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但由于受传统教育种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难免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约,很难保证在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中做到一蹴而就。这就希望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实施对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总之,语言烙有时代和地域的印记,名家经典作品的语言更是如此。只有熟读文本,长时间浸润在名家经典的特色语言中,学生才能从作品中汲取更多丰富的营养。品味语言不但要站在閱读层面,品一品文章写了什么,还要站在写作的本位上,指向言语的表达与运用,关注“怎么写”。“熟读·品味·思考”的阅读教学策略并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这种模式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上有突出效果,更有其“指向表达”的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1]“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我的理解与建议[J].成尚荣.小学语文教师.2014(01)
[2]魏新艳.在阅读教学中“熟读·品味·思考”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5,(11):13+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