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青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作为一所小学,学校该如何让学生在六年的学习生活中,真正感受爱,也学会去爱,从而为其一生的幸福快乐奠定基础?如何通过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点燃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梦想?
为回应这个问题,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实验小学在2013年提出了“以爱育爱,以德培德”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学校的育人目标:让学生成为懂得爱.值得爱的人。我们努力把校园“还给孩子”,通过环境营造、校本课程开发、活动跟进,为他们打造一个温暖的家园,让他们在这里不仅仅得到学识的发展、智慧的启迪,更能够得到心灵的滋养。
一、氛围营造:师生同建“爱意校园”
好的环境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有效地改变他们感知与认识世界的方式。为此,我们不断加强学校软硬件环境的建设,营造浓郁的“爱意校园”教育氛围。
1.让教师成为环境“顶层设计师”
我校环境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顶层设计者”是教师。我校教师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对资源进行筛选、分析,找出并彰显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我们也邀请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设计校园环境。师生相互影响,达成共识,留下他们共同的印迹,也借这些印迹展示才华、表达思想、实现价值。
比如:各个专业教室的打造都由学科教师自己设计并参与施工,因为他们更了解教室应当呈现怎样的风格.体现怎样的功能。教师像对待自己的家一样来精心打造每间教室。我们的主题馆以童书《好饿的毛毛虫》为依托,让孩子们体验到蝴蝶破茧成蝶的过程,为孩子们打造一段蜕变的旅程。
2.为师生提供环境“半成品”
学校为师生提供的设施与场地,多是“半成品”,我们期待着师生们的后期再创造。因为我们明白.环境教育具有生长性,它一定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生长与丰厚的。我们在校园中设置爱的主题墙.让每个孩子都留下手印和签名,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感受荣誉感与责任感。我们将许多PC管作为装饰材料,一是材料本身经久耐用,再者其流动线条的物理形态契合了“爱不是静止的.是会流动与传播”的教育主题。
3.将观赏性空间变为教育性场所
孩子天性爱自然.我们将原本只体现绿化功能的小广场改为植物园,在科学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按季节进行盆栽种植,装点校园。植物园从选种到养护,都由孩子们做主。于是,植物园不再像之前那样只摆放纯粹追求视觉效果的装饰用植物.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可以一年四季关心的自己种的植物。美不仅体现在花儿艳丽、枝叶茂盛,更体现在孩子们在种植过程中的那份欢欣、雀跃、期待的心情。
4.让固定的场地流动起来
例如:我们将原本固定在一处的学校图书馆打造为“流动”在全校的图书馆,让孩子们在课余小憩时亦能瞥见自己喜欢的书,让他们可以驻足、阅读、静思,让书变得触手可及。同时,我们也将书目的使用与分配都交给孩子,以增强孩子们的管理能力。
二、课程融入:为学生根植爱的信仰
我校将以“爱国”与“创新”为关键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爱的教育”校本课程。我们希望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将精神信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和心中,让学生感受真、善、美,由此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我校编写的“爱的教育——感动中国”校本教材,在专家的指导引领下.由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设计完成。教师们邀请学生和家长共同收集他们感兴趣的人物资料,共涉及100位人物(他们是历年的“感动中国”人物,如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睿智学者钟南山,正能量明星姚明,更有普通百姓,如在山崖上为村民修“救命路”的张荣锁),然后将收集到的资料依据类别和学生特点细分为四册,每册包含25位人物。我们倡导教师采取长短课时相结合的形式,丰富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掌握知识的多样化.发挥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以三年级为例.学生根据“感动中国”系列教材中本年级的内容,投票选定3~4个“感动中国”人物进行主题人物研究。学生间探讨确定研究方向.分组分工深入探究,交流汇报。教师要关注学生对主题人物有哪些兴趣点,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值得深入探究,经取舍、归纳、提炼,帮助学生确定研究主题,通过组织调查、访问、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形式推进研究过程。教师还会持续地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跟踪了解和分析。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只介绍基础性知识,给孩子们留下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我们将其称之为“教材的留白”。这样的“留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学生们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触角向自然环境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了其与自然、社会的联系。
三、活动跟进:让师生生命闪耀爱的光彩
我校倡导“爱”的教育,努力建设一个生命的绿洲,一个学生和教师都能绽放生命光彩的地方。为此,我们为学生和教师设计了各种饱含“爱”的活动课程。我们紧紧围绕“以爱育爱以德培德”这一育人目标,通过一系列“爱”的活动,让学生浸润在“爱的教育”之中,让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相互感染,相互影响。
1.设计能让学生“全员参与”的活动
我们抓住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教育契机,给予孩子关于“爱意”的真实收获。每年9月的开学典礼,师生间“爱的拥抱”让每一位新生都能感受到校园里爱的芬芳。每年6月,学生处会以“感恩励志”为主题组织毕业典礼,邀请全体六年级毕业生的家长和科任教师参加,我们想让孩子们在隆重的仪式感中体味老师的教育之恩,感悟父母的养育之情。
我们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持续地感受到学校的关注,为每一位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因此,各学科组在组织选拔性、竞赛性活动之余,也开始设计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活动。例如:一年一度的“班级美文诵读”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校十佳读书人物”“校百佳小读者”选拔,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读书的热浪:每年6月的“科技周”,科技展、科技影片、科技擂台让“科技与创新”不再只是高挂于书本的名词,而是成為孩子们可感知可触摸的活动。
2.开展能满足教师“心灵诉求”的活动
学校希望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让教师们可以与同伴分享教育生活的苦与乐,互相鼓励支持,促进共同进步。在“寻找幸福的种子——暑期师德演讲”中.选手们将工作中收获的感知、感悟、感动用幸福的语言娓娓述说。从写稿到彩排,再到演讲的每一个环节,都令老师们十分难忘。一次活动就能促成一个小团队的形成,看到演讲结束后仍依依不舍的选手,你能体会到他们之间的真情,感受到在短短几天里他们之间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此外,“让爱传出去——实验小学教师博客”,记录、分享、见证着每一个“爱”的瞬间:“在这里说情道爱——班主任论坛”,提升了班主任的工作能力,激发了教师们做班主任工作的才情、动力,助力教师实现自我价值。
领导者对教师之爱的最高境界就是将关怀渗透进每一位师生的心里,满足他们内心被尊重的需求,为他们创设更多的成功体验。因此,学校要想真正实现“爱”的教育,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并以此作为课程建设的起点,使教学真正成为一种富有实效的教育行为。
(编辑杨晓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