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晶+肖奕博
摘要《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三方面重新界定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这对学校师资建设、课程开发、课程实施都提出新的挑战。学校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兴趣:因地制宜,建设科学教师队伍:整合校内外资源,保障硬件设施支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系统评估与追踪课程实施质量。
关键词科学教育:科学素养:核心素养:科学探究:大概念: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17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与2001年印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相比,《标准》在科学课程设置、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并且有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将科学课程总目标直接指向科学素养,第一次使用“大概念”,第一次细化学段目标,第一次将学业水平标准与课程标准进行配套等。
《标准》将科学课的开设重新恢复到小学一年级,课程性质也由《实验稿》的“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重新界定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基础性体现了科学课重要的学科地位,实践性和综合性体现了科学课的学科特点。本文将着力讨论《标准》课程性质的变化对科学课程实施所带来的影响,分析《标准》实施面临的新挑战,从而帮助各地学校更好地把握科学课程目标与课程实施的核心。
一、重新界定小学科学课程性质
1.基础性:着眼个体科学素养的形成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强调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于形成个人的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从“知识”“习惯、方法与能力”“意识、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细化了“基本科学素养的形成”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目标指向.重视学生思维品质和兴趣的培养。
2.实践性:探究活动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标准》将关于课程实践性的阐释由第三条调整至第二条,将“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重新界定为“实践性课程”,使得科学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标准》以更加明确的方式阐述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在课程实施中的具体形式,强调从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以自然世界的实际联系作为线索,让学生的科学学习不仅符合自然认知的一般规律,而且更具有现实意义。
3.综合性:综合呈现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标准》对学科的综合运用提出了新要求,强调领域的综合,而《实验稿》并未强调科学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例如:新增的“技术与工程”板块要求知识的相互联系与渗透。综合的层次有三:一是学科内的综合,二是方法的综合(知识、经验、动手、动脑),三是与并行其他学科的共进。这三个层次的綜合.本质上是从学生面临的真实生活情境与问题出发,以提高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无疑是契合当下国家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与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
二、直面带给课程与教学的新挑战
1.“技术与工程”走进小学课堂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与方法去处理实际问题。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对科学知识与方法的应用能力,《标准》新增了“技术与工程”板块.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共同组成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领域。小学生学习“技术和工程”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对科学、数学的学习和理解.也为学生认识人工世界、参与动手实践、发展创新创造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技术与工程”教育重视科学知识的应用、学生的设计和动手实践、学生的工程思维的培养.而我国目前的“技术与工程”教育大多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这无疑对小学阶段的工程领域科学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种新的挑战。
2.如何让“大概念”引领教师教学方向
《标准》首次使用了“大概念”的形式,并且将“知识框架”更改为了“概念框架”。“大概念”是科学课程最高位的思想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不过《标准》并不要求小学生去掌握“大概念”。学习、理解和巩固“大概念”是提高教师对科学本质认识的很好途径.教师的教学应该朝着“大概念”的方向前进。教师需要明白教学内容具体指向哪个“大概念”.从高位视野来看待、分析教材内容,然后从具体内容入手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本质,以及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3.如何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分级
《标准》在学习内容的呈现上融入了学习进阶的理念,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六个年级对同一内容的不同要求,使得学生的科学学习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科学课程在小学阶段的全面实施对课程内容的深度分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如何通过不同级别的课程开发,实现学生对科学原理的深度探究,使其能够深度理解相关知识.从而能够把学到的科学知识、方法、态度和思维等积极主动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如何在满足学生实际获得的过程中,增强其学习的成就感和悦纳感,巩固学习动力、探究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课程实施如何落实学生核心素养
在《标准》的指导下,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品质,使其成为本校的特色与优势?这是每个有发展眼光的学校领导都应该关心的问题。另外.在落实国家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小学科学如何通过课程的组织实施,实现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社会责任、技术应用和珍爱生命等六方面素养的落实,这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都是新的挑战。
5.探究型课堂急需新型教师
“科学探究”在过去是科学课程学习的全部,《实验稿》将“科学探究”摆在了极高的位置:而《标准》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从主导变成了引导、组织和促进.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过程获取科学知识与能力,逐步形成较高的科学素养。然而从当下我国小学课堂的现实情况看,教师更适合传统的“自我主导式”的讲授课堂,这种探究型课堂对教师的学习能力、跨学科整合以及教学把控能力等都是不小的挑战。endprint
三、探索落实《标准》的新路径
1.以学生的认知基础与兴趣为课程实施的核心出發点
为了有效开展科学教育,学校首先要对本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进行合理的评价,把握学情:其次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点。人类对自然科学的好奇与生俱来,尤其小学阶段,学生对自己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方法融入科学课程,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需要教师对科学课程的综合性有很好的理解与应用,在课程开发时能够对科学内容进行多维整合。
2.充分利用校内师资创造性实施科学课程
传统观念里,小学科学属于非核心课程,与升学考试无关,因此常常得不到学校领导与家长的重视。另外,由于教育发展不均衡,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小学科学师资数量少,且缺乏科学教育专业背景,因而学校在科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面困难较多。学校如果无法直接聘用足够的专职科学教师,那就应该充分利用其他学科教师相关经验丰富的优势,寻找优质的科学课程内容资源,打造与实施适合本校的科学课程。
3.整合校内外资源保障科学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探究型科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依赖教师的能力,也需要校内外相关硬件设施的支持,只有充足的硬件资源才能够保障科学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校内资源包括科学实验室、教学仪器、校园多媒体资源、校内自然环境等:校外资源包括校外的科普基地、博物馆、周边自然环境等。而大部分小学的科学教学设施并不完善.如教具不足、多媒体条件不够、实验室条件跟不上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校内硬件设施进行补充和改善,对校外的硬件资源进行调研了解和有效利用。
4.构建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课程体系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手段。科学探究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科学实验课、探究性课题、科学专题讲座、户外科学实践活动、科技竞赛等。科学探究的多样性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维度立体地学习科学,做到眼脑手并用,做中学,学中思,学以致用。
《标准》将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学习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需要构建完整的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小学科学课程体系。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经历多种形式、立体、分阶段的科学探究学习,是课程体系构建的重点与难点,其前提是充分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师资特点、校内外硬件资源的情况以及《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要求。
5.追踪评价科学课程实施效果
为了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学校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系统评估与追踪,并对评估结果和追踪数据进行有效分析。首先.制定针对科学课程体系的评价指标,以考察科学课程的内容选择、资源整合等,确保课程设计层面科学合理。其次,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评价与监控.确保“科学探究”作为核心学习路径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得以落实:最后,依据《标准》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监控和评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