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物理:浙江新高考下的学科失衡与制度改进

2018-01-25 20:25陈爱文胡银泉
中小学管理 2017年9期
关键词:易学科目效应

陈爱文+胡银泉

摘要浙江省新高考方案实施中,选考科目的“七选三”模式及等级赋分制,使得学生在选择选考科目时采取“田忌赛马”策略,造成物理学科的“驱赶效应”和易学学科的“磁吸效应”,由此引发了物理等学科选择失衡现象。为避免此类问题,建议设置等级划分“熔断机制”,斩断恐惧心理造成的连锁反应:在“七选三”学科中设立学科层次,设定不同学科的赋分权重:统一设置专业门类,严格限定选考科目组合。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浙江新高考:“七选三”:赋分制:学科失衡:驱赶效应:磁吸效应:熔断机制

2017年,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的上海、浙江两地的首届高中毕业生迎来高考检阅。这一轮试点改革中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六/七选三”模式下的学科失衡问题。此次浙江省新高考方案最大的亮点是打破文、理分科,让学生自主选择。除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外,学生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七科中任选三科作为高考科目。为了使分数具有可比性,“七选三”科目采用等级赋分制的标准分。但是,在新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考生在赋分制中追求分数最大化的选考策略引发了“七选三”学科中物理学科选择失衡现象。

本文拟从物理学科的“驱赶效应”与易学学科的“磁吸效应”分析造成学生学科选择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浙江高考试验区“七选三”制度设计引发的这种现象对正在全国全面推行的新高考制度设计是一个提醒.各省市及全国的制度设计者对此应当给予充分重视,以避免更多类似情况的发生。

一、惧选物理:浙江新高考“七选三”模式下的学科失衡

1.选考物理的学生断崖式下滑

“七选三”导致了高中物理学科选考人数的急剧下降。据初步调查,2016级高中生在2017年选定选考科目时,某中学近千人中只有7个学生选考物理:某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也只有不到50人选考物理:某县所有中学只有不到100人选考物理:某市2016级约一万名学生.只有不到900名学生选考物理。这些现象虽然仍在动态变化中,但是“惧选物理”的情绪由落后地域向发达地域、由二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向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快速蔓延,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2.选考人数与物理学科内涵及现实需求严重失衡

物理学科是科学教育的鼻祖,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与数理逻辑的一门重要学科。深刻的哲学内涵与科学内涵,使物理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门重要学科。但目前的这种学科选考比例,使物理学科在中学课程结构中的地位受到严重影响。

从现实需求来看.物理是现代应用技术和大学理工科的基础.是理工科学生继续学习的基本保障。在大学公布的专业要求中,对物理有学科要求的专业占了有学科要求的总专业的91%。然而與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估计2016级学生选考物理的人数不会超过高考总人数的10%。这种现实选择比例与大学专业需求比例的严重不对等反映了选考学科的失衡。

3.爱物理的学生不敢选考物理

在这场教育改革中,爱物理、偏理性、数理逻辑好的学生比较焦虑,他们担心自己即使物理学得非常好,也有可能在等级赋分时得不到高分。这种焦虑、动摇的情绪在不断地向成绩段顶端的学生群体传导,造成大量爱物理的学生不敢选考物理。由于选考物理的优秀学生可能在赋分时得不到与其学习水平相对应的分数.这些理性思维好的学生可能上不了好大学,一批未来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可能会因此埋没,这有悖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

二、原因分析:赋分制下的“驱赶效应”和“磁吸效应”

选考科目严重不均衡是高考“七选三”科目的“伪标准分”制度设计与顶级大学偏好物理学科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正是这两种因素导致学生“惧选物理”的情绪快速传染。

1.赋分制让学生选择“田忌赛马”策略

浙江新高考“七选三”模式为了避免不同科目引起分值差异,采用看似公平的标准分,但其设计的赋分制实际上是“伪标准分”。新高考把选考了某个科目的考生按考分划成21个等级,再按等级高低从100分到40分进行赋分。然而赋分时采用的是部分人群进行等级赋分,最后录取时却是在整个高考人群中对比。因为不同的科目赋分的人群不一样,所以选不同科目的考生即使赋分相同,其实际的学习能力与水平却可能有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与选考人群的总体水平有极大的关系。这种“伪标准分”制度设计类似于“田忌赛马”的原理。比如:假使全省最优秀的1万人选考物理,按照等级赋分制度.有1%的学生虽然很优秀但也只能取得40分。但如果这些学生选考优秀考生较少的其他学科,他们将可能取得接近100分的高分。

2.“驱赶效应”造成心理恐慌及连锁反应

成绩优秀的学生数理逻辑能力一般较强,将来从事科研与工程技术的意愿更大一些,他们选考物理的几率自然较大。因为物理学科的学科内涵及其对将来继续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一流大学的大部分工科专业在浙江招生时都对选考物理有要求。例如:清华大学42个有学科要求的专业中,31个要求选考物理:浙江大学18个有学科要求的专业中,7个专业要求选考物理。而一般的大学,由于担心要求太多招不到合适的学生往往不要求选考学科,或者要求选考三门中的任意一门(等于没有要求)。这就使得优秀学生必须选考物理才能上名校理工专业,普通学生不选物理也能上普通学校的理工专业。当优秀学生选考物理时,普通的学生即使喜欢物理也不敢选考物理,因为如果他选了物理,就极有可能为数理能力强的考生垫底。这就是“七选三”模式的“驱赶效应”,即优秀学生扎堆物理学科,将大量的普通学生从物理学科驱赶出去,并引起恐慌心理,造成连锁反应,使选考物理的学生越来越少。

最终,“驱赶效应”引起的连锁反应导致2014级新高考第一届学生中成绩一般的学生不敢选考物理.2015级学生中成绩较好的学生不敢选考物理,2016级学生中则最优秀的学生也开始惧怕选考物理。可以预见,如果这种情况再发展下去,“驱赶效应”可能会从物理学科慢慢转移到化学、地理等大学专业对此有要求且数理逻辑较强的学科。endprint

3.“磁吸效应”致学生扎堆偏易学科

每一位考生都要争取自己分数的最大化,不过从制度设计来看,是否能得到高的赋分不但要考虑到自己的水平,更要看是跟谁比较赋分,所以大家在选择时还要考虑别人怎么选。

通常情况下,成绩一般的学生喜欢选考基础起点较低的易学学科,成绩稍微好一点的学生认为易学学科中基础差的学生多,为其垫底的人多一些,自然也跟着选考易学学科:优秀学生看到选考易学学科的人多,认为自己得高分的机会更大,也会跟着选考易学学科。因此,对数理逻辑要求不高的生物、技术、历史、政治成为选考人数较多的学科。由于各成绩段的学生都会拼命往里挤,选考某些易学学科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于是产生了“磁吸效应”。

由于“驱赶效应”与“磁吸效应”的共同影响,“七选三”学科一定会越来越不均衡(见图1)。这种心理效应引起的“不敢选”现象与“让学生按兴趣选择”的新高考改革初衷相悖,由此引起的学科不平衡也偏离了“文理不分科,学生全面发展”的改革初衷。

三、破解之道:多措并举平衡新高考选考科目

1.设置“熔断机制”,斩断恐惧心理造成的连锁反应

为了破解学生“惧选物理”情绪的蔓延,让学生回归理性,真正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选考科目,笔者建议设置并启动“熔断机制”.斩断恐惧心理造成的连锁反应。

所谓“熔断机制”,即当某一门学科在选考人数达不到一定要求时,如果考生按照赋分制的得分低于实际的卷面得分,则取学生的卷面得分作为其实际高考得分。这种标准分与绝对分相结合的给分机制可以避免赋分制中“伪标准分”的一些弊端。在选考人数较少时,赋分制已经无法衡量学生的真实水平,这时如果用绝对分数来代替标准分数就更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设置“熔断机制”可以在学生选择人数上设置一道防火墙,消除“驱赶效应”带来的恐惧心理,预防选考人数从底层坍塌传染至顶层,斩断“惧选”的连锁反应,有利于各学科选考人数的均衡。

2.正视学科内涵,设定不同科目的赋分权重

“七选三”科目设置赋予了学生最大的选择权,这是浙江高考制度改革的一个亮点。但是在课程的选择与分数的设置上七科一律均等,显示出制度设计中对各学科的学科内涵与学生终生发展的需求考虑不足,对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考虑不足。笔者以为,或许可以在“七选三”学科中设立学科层次,设定不同的赋分权重,体现高中课程的学科起点与学科内涵。

3.统一设置专业门类,严格限定选考科目组合

在已往的文理科设置制度中,理工科的招生人数高于文史類,这反映了高校以及社会的学科需求。“七选三”模式本想通过专业的选考科目设置来实现对选考人数的调控,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各高校自主无序设定专业选考要求,这一制度设计的目标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笔者建议在顶层设计中,由省教育厅与高校通过调研统一设置几个大专业门类,不同的专业门类严格限定选考科目的组合,而不是由各高校自主无序设定。这样就可以通过各门类的招生人数与专业选考要求来调控高中选考科目的平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七选三”更加有序可控,使高中教育课程结构趋于均衡与稳定。endprint

猜你喜欢
易学科目效应
画与理
如果十二星座是语文老师
高考“新科目”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雕菰楼易学五种》
偶像效应
简单易学的口水巾
四种易学语言
《百年易学文献菁华集成》(二)目录(易学史研究专辑)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