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018-01-25 09:16刘佳薇
神州·上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孝文帝鲜卑政治

摘要:北魏孝文帝改革,实现了北魏统治由“武治”向“文治”的转变,是中国历史上较全面、成功的一次改革。但从改革内容的分析看,其意义与北魏后期的政治走向、国家兴衰相联系。其中,盲目的汉化措施,更与北魏后期统治状况的腐化密不可分。本文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各项改革措施,从改革内容总结论述了这次改革的影响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北魏;孝文帝改革

西晋灭亡之后,少数民族为了各自的利益,连年交战。使各民族长期混居。后居于北方的鲜卑族经过战争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独具慧眼进行改革,北魏全面汉化进程开始,历经二十余年的改革促使了鲜卑族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转变,使北魏的国力达到了鼎盛。

一.改革前北魏的历史背景

经济方面:北魏入主中原之前,社会经济形态以游牧业为主。进入中原后,迁移性减弱,开始稳定的封建农耕经济。故两种经济制度产生矛盾,开始了激烈的斗争。

政治方面:与中原王朝相比,北魏入主之前政治制度十分落后,处于奴隶社会末期,需要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但由于其内部保守势力的强大,发展受到阻碍。而鲜卑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再加上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的巧夺豪取,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此两点促进了改革的必要性。

此外,北魏统一北方后,虽结束了分裂局面,但其各方面的落后使各民族相互融合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孝文帝和冯太后的改革意识和为政精明也是推进改革的可能因素。

二.改革措施

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开始了第一阶段的改革。

(一)政治措施

三长制:三长制是李冲于公元486年针对当时实行的宗主督护制,他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党长三。所复复征戍,余若民,三载亡愆则陟用,陟之一等”,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兵役和徭役。使北魏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1]。

整顿吏治:其针对北魏前期地方官吏贪污现象严重,影响北魏财政收入,加深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官吏俸禄制于公元484年提出的,是指官吏的俸禄由国家筹集,三个月发放一次。且地方官员的任期,按照政绩的好坏来决定,对官吏进行审查。经过整顿,北魏吏治得到一定改善,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迁都洛阳:因平城地处偏僻,不便于控制且气候恶劣,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公元490年,孝文帝亲自主持迁都。此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经济政治中心。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文化的融合。

(二)经济措施

均田制是公元485年在北方连年战乱,土地抛荒现象严重的情况下提出的。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缴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租调制规定:“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大率十匹为公调,二匹为调外费,三匹为百官俸。此外复有杂调。”此两种制度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增加税收。北方的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三)风俗习惯措施

此处措施也是最重要但是孝文帝改革最有争议的部分。内容如下:易汉服。公元494年孝文帝下诏禁止“士民胡服”一律改穿汉服;讲汉话。孝文帝要求大臣“断北语,一从正因”。同时他还考虑到政策的可行性,允许“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规定:“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改汉姓,定门第。孝文帝下诏改鲜卑复姓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门第的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孝文帝还积极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实行汉制:凡属鲜卑族旧制,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吏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性汉制。

三.改革的影响

由于孝文帝的改革在孝文帝去世后并没有坚持下来,因此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改革是失败的,于是改革是否成功就成了孝文帝改革中最有争议的部分,笔者通过积极与消极两方面来分析这次改革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经济上,促进了北魏社会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繁荣的景象,洛阳既是北方政治中心,又是贸易中心。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带动下,手工业和商业也都迅速发展起来。据载:“逮景明之初,承升平之业,四境清晏,远迩来同。于是贡篚相繼,商估交入,诸所献纳,倍多于常,金玉常有馀,国用恒不足。”

政治上,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社会上,改革也改变了社会面貌,促进了精神风貌和文化的发展。也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促进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基。

(二)消极影响

但孝文帝改革的确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总的来说孝文帝对反对汉化的贵族,他既持坚决斗争的态度的同时也有妥协和让步,这便给改革失败留下隐患。

首先,就整个鲜卑族而言,少数民族学习汉人先进文化,只有取汉文化之长,弃汉文化之短,才是真正值得推崇的。北魏孝文帝在汉化过程中,对这方面做得比较欠缺,他兼收了汉文化的精粹和糟粕,比如门阀制度。而北魏门阀制度的确立和北方第一流新士族的形成,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这样的政策根本没有触动胡、汉贵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地位。

其次,迅速汉化的只是那些“代迁户”,代北边境地区却被忽略了。孝文帝改革的地区主要是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流域,这样就和代北地区造成了很大的差别。

再次,忽略了军事上的改革。孝文帝改革主要在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方面进行,对军事上的改革则比较轻视。太和十六年孝文帝在诏书中说:“今则训文有典,教武阙然”,虽然他强调要“行讲武之式”,但总的来说,他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来改革提高他的军事力量。

最后,改革后继乏人。改革是必须经过几代人共同奋斗的事业,从冯太后、献文帝到孝文帝三代人连续努力促使改革成功,但孝文帝没有抓好培养接班人的工作,由于统治内部勾心斗角,吏治败坏,造成了政局的不稳定,再加上官僚贵族生活奢侈,终于过早地葬送了北魏政权,断送了改革的成果。

结论:

以上是我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我们在分析任何历史事件时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史观,一分为二的,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看问题,应历史主义给予符合实际的评价,不能有所偏颇,这才有利于正确总结历史,取得历史借鉴。

参考文献:

[1]陈淑霞.北魏孝文帝时期的改革探究[J].考试周刊,2010,(44):37-38.

作者简介:刘佳薇(2001.01.09—)女,汉族,高中学历,研究方向:历史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孝文帝鲜卑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从平城到洛阳,北魏迁都前发生了什么?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早期鲜卑生计方式探讨
东汉末年至曹魏初年鲜卑兴起的原因分析
鲜卑神话考实
孝文帝的宽容
孝文帝的两碗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