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赞许和后果严重程度对反事实思维的影响

2018-01-25 11:40关丽燕徐芃
科教导刊 2017年31期

关丽燕+徐芃

摘 要 采用故事法范式,设置不同的社会赞许性情境,探讨社会赞许和后果严重程度对反事实思维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低社会赞许情境中,个体表现出更多的反事实思维,而高社会赞许情境和无社会赞许情境中,个体表现出较少的反事实思维,且社会赞许倾向低的个体比社会赞许倾向高的表现出更多的反事实思维;在后悔的判断中,个体更倾向于将后果严重的情境判断为比后果一般的情境更后悔。

关键词 反事实思维 社会赞许 后果严重程度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11.074

Abstract Using the story method paradigm, different social desirability scenarios are set up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approval and the severity of the consequences on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Research shows that, in low social approval situations, individuals showed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more, and the high social desirability context and non social desirability situations, individuals showed less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and social desirability tendency of individuals with a low high tendency to show more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than social desirability; in regret the judge, individuals tend to be serious consequences for situational judgment than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general situation more regret.

Keywords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social approval; consequence severity

反事實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件进行判断和决策后的一种心理过程,是人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进行否定,然后假设出其他并未发生的可能性事件的一种思维活动。①反事实思维作为人类独特的心理活动,与事件的后果有着密切的联系。Landman等人发现负面结果比正面结果能引发更多的反事实思维,②③而且,越严重的负面后果引起的后悔强度也会越大。Humphrey提出了反馈条件下的后悔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在对结果进行反馈时,随着结果强度不同,所产生的后悔强度也不同。④

在对关于社会道德判断等内容的量表作答时,被试往往会有夸大个人的积极面而缩小或者否定个人消极特征的倾向,而做出极端或者符合社会文化要求的回答,这就是社会赞许性反应。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社会赞许性是一种人格特质,并通过使用社会赞许性量表的得分来区分不同社会赞许倾向的个体,以此作为一种人格变量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⑤⑥

反事实思维是一种对过去事件加以否定的假设性的思维活动,广泛存在于人的生活中,而社会赞许性作为一种人格变量引入心理学研究已久,许多的研究表明社会赞许倾向高的人容易受外界评价的影响从而更易作出符合社会准则的行为,出现更多的社会赞许性反应,而社会赞许倾向低的人则对社会评价不敏感,较少受到社会赞许事件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引入社会赞许性这一人格变量,考察社会赞许和后果严重程度对反事实思维的影响。

1 方法

1.1 被试

选取18~25岁被试198人,剔除无效数据后为183人,其中男生71人,女生112人。

1.2 研究材料

1.2.1 马洛—克罗恩社会期望量表

MCSD量表共有33题,描述的是社会赞许但不常发生的或者不被社会赞许但经常发生的想法或行为。该量表要求被试做“是”或“否”的回答,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社会赞许需要越高。

1.2.2 反事实思维情境故事

根据Kahneman和Tversky研究中的经典股票和车祸故事进行改编,改编成9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分别对应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材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无社会赞许情境和不同后果的故事,第二部分为后果相同但社会赞许性不同的故事,要求被试先作高、低社会赞许情境中的后悔程度判断,再对比两个不同后果的故事进行后悔程度的比较。

1.3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2(社会赞许倾向:倾向高/倾向低)€?(社会赞许性情境:高社会赞许情境/低社会赞许情境/无社会赞许情境)€?(后果严重程度:严重/一般)的混合实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被试社会赞许量表得分的高低,选取总分的前27%和后27%被试的数据作为本实验的最终数据。将前27%得分低的被试归为社会赞许倾向低组(男生20人,女生30人),后27%得分高的被试归为社会赞许倾向高组(男生18人,女生33人)。将被试分组后,再进行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2.1 社会赞许倾向、社会赞许性情境对反事实思维的影响分析(见表1)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社会赞许倾向的主效应显著,F(1,99)=4.01,p<0.05,社会赞许倾向低组产生更多的反事实思维;社会赞许性情境的主效应极其显著,F(2,198)=72.51,p<0.001,低社会赞许性情境的被试产生更多的反事实思维,无社会赞许性情境的次之,高社会赞许性情境的被试的后悔程度最低。社会赞许倾向和社会赞许性情境的交互作用显著,F(2,198)=4.40,p<0.05。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高社会赞许性情境下,社会赞许倾向低组反事实思维强度显著高于社会赞许倾向高组,F(1,99)=8.13,p<0.05;在低社会赞许性情境下,社会赞许倾向低组和社会赞许倾向高组的反事实思维差异不显著,F(1,99)=0.22,p>0.05;在无社会赞许性情境下,社会赞许倾向低组反事实思维强度显著高于社会赞许倾向高组,F(1,99)=4.19,p<0.05。endprint

2.2 社会赞许倾向、后果严重程度对反事实思维的影响分析(见表2)

对社会赞许倾向高组和社会赞许倾向低组的后悔判断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发现不同社会赞许倾向个体的后悔判断差异不显著,2=0.11,p>0.05。对不同后果严重程度进行组内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在不同后果严重程度的情境中,被试的后悔判断差异极其显著,2=25.92,p<0.001,86.46%的被试认为后果严重情境中的故事主人公比后果一般情境中的主人公更加后悔,而13.53%的被试认为后果一般情境中的故事主角比后果严重情境中的主角更加后悔。

3 讨论

3.1 社会赞许性倾向对反事实思维的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人格的一些维度能够影响反事实思维,也有许多研究表明社会赞许性对人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例如人的亲社会行为、⑦自恋与自尊⑧等,因此本研究假设社会赞许性作为一种人格变量能够影响反事实思维。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反事实思维受到不同社会赞許倾向特质的被试的影响,不同的社会赞许倾向的个体对反事实思维问卷的反应不同,证明了本研究的假设。

目标—指向说认为特定的情境或情绪会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来对反事实思维产生影响。本研究中发现情境因素对反事实思维的作用非常显著,个体在3个不同的情境中,产生了对事件不同的思考,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反事实思维,该结果验证了目标—指向说的观点。

Marlow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赞许倾向高的个体容易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行为更多的依从外界的评价而非自我的看法,而社会赞许倾向低的个体对社会评价不敏感,较少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⑨因此,在设置了社会赞许性情境后,不同社会赞许倾向的个体在不同的社会赞许性情境中反事实思维的强度不同。在高社会赞许性情境下,故事主人公的行为被赋予了社会评价高、社会赞扬的意义,社会赞许倾向高的人由于容易受到社会评价的影响而对自己的反应进行调整,情境中主人公的行为是社会所赞扬的,被试因此获得了“社会赞扬”,满足了其社会赞许的需要,降低了被试的反事实思维强度;社会赞许倾向低的个体不易受到社会评价的影响,因此对反事实思维问卷的反应符合被试个人的独立想法,反事实思维的强度就相对较高。在低社会赞许性情境中,故事主人公的行为不受社会赞扬,且故事都为负面结果,所以社会赞许倾向高的被试在低社会赞许情境中反事实思维的强度就高于其他情境反事实思维的强度。在无社会赞许性情境下,社会赞许倾向高的被试为了避免负性情绪的产生,对反事实思维进行调整,降低了反事实思维的强度,而社会赞许倾向低的被试缺乏调整的动机,因而反事实思维的得分高于社会赞许倾向高的被试。

3.2 后果严重程度对反事实思维的影响

本研究在控制了理由的情况下,通过不同后果强度的对比,让被试判断故事主人公在哪个情况下更加后悔,结果发现更多的被试认为后果严重的故事情境比后果一般的故事情境中的主人公更加后悔,验证了已有的研究结果。

本研究对社会赞许性倾向低的被试与社会赞许倾向高的被试的后悔判断进行比较,发现不同社会赞许倾向被试的后悔判断差异不显著。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进行后悔判断时,实验材料对社会赞许性情境进行了控制,消除了社会赞许性情境对被试的影响,只要求被试作结果的判断。社会赞许倾向高的被试缺乏“装好”的赞许动机,没有受到社会赞许性情境的影响,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真实反应,因而两组被试的后悔判断差异不显著。

注释

① Roese, N. J.,Olson, J. M..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The intersection of affect and function[J].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97:1-59.

② Landman J..Regret and elation following action and inaction: Affective responses to positive versus negative outcome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87.13:524-536.

③ Sanna L. J., & Turley, K. J..Antecedents to spontaneous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Effects of expectancy violation and outcome valence[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6.22:909-919.

④ Humphrey S J..Feedback-conditional regret theory and testing regret-aversion in risky choice[J].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2004.25:839-857.

⑤ Paulhus, D .L..(2002).Socially Desirable Responding: The Evolution of a Construct. In H. I. Braun, D. N. Jackson, D. E. Wiley(Eds.), The role of constructs in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measurement(pp. 49-69).Mahwah N J: Erlbaumo.

⑥ Smith, D.B.,Ellingson, J. E..Substance versus Style:A New Look at Social Desirability in Motivating Context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2.87(2):211-219.

⑦ 严顺琴,张宁.自恋与自尊:社会赞许性的中介作用[J].应用心理学,2009.15(1):56-61.

⑧ 白利刚,章志光.初中生利他取向、社会赞许性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4:8-13.

⑨ 刘文,边玉芳,陈玲丽,马文超.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在跨文化研究中的项目功能差异检验[J].心理科学,2010.33(6):1473-14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