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雍江+林可勇+左全顺
摘 要 为了探究布依族、苗族大学生双文化认同整合、内外群体认同及二者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305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在外群体认同上,布依族大学生显著高于苗族大学生,而内群体认同不存在显著民族差异,布依族、苗族大学生均表现出外群体偏好现象;(2)双文化认同整合不存在民族间差异;(3)双文化认同整合对内、外群体认同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 双文化认同整合 群体认同 布依族大学生 苗族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75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1.086
Abstract A study was made on relations between 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 and group identity of minority university students by taking 305 Buyi, Miao minority students as subjects through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The Buyi college students out-group identit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iao studen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ethnic difference on the In-group identity; Buyi and Miao college students had out-group bias phenomenon; (2)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ethnic groups in the 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3) 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 had a positive predict effect on the in-group identity and out-group identity.
Keywords 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 group identity;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族群及个体不再是单一文化特征的保有者。比如,海外定居者、留学生、移民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等,这些群体受母体之外至少一种文化的影响,都可称之为双文化个体或多元文化个体。[1]双文化个体常需妥善处理两种文化的关系,方可达到良好适应。有研究表明,移民和少数族群使用最多的文化适应策略是双文化认同整合(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BII)策略。[2]所谓的双文化认同整合是指个体如何组织其对两种文化的认同,也就是双文化者对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看作相容或冲突的程度。[3]有研究发现,双文化认同整合越高,心理适应越好。[4]除此,个体在接触外群体、适应外文化的过程中,会面临内、外群体认同问题。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在进行群体间比较时,往往会扩大内外群体的差异,给予内群体更积极的评价,从而产生群体偏见。[5]已有研究发现,无论藏、回族大学生[6]及藏、汉族大学生[7]均存在内群体偏爱现象。不过,近年来,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在弱势群体成员中存在外群体偏爱现象。这可能是人们对权威的一种服从和自我保护策略的反映。[8]
此外,来自对藏、回族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双文化认同整合与外群体认同存在显著正相关,对其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9]可见,双文化认同整合越高,对外群体越认可,评价越好。不过照常规推理,双文化认同整合程度越高,少数民族群体对主流文化和本族文化视作相容的程度就越高,[10]也就是高双文化认同整合者不仅是对外群体有更高的认可,对内群体也应有更高的认可。此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在文化保有、传承乃至创新方面各有差异。比如,在甘肃、西藏等地居住的藏、回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文化特征鲜明。而另一些少数民族如贵州地区的布依族、苗族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因此,有必要探究这些地区少数民族对两种文化的整合情况,群体认同模式以及二者的关系。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被试
选取贵州省黔西南、毕节、黔东南等地三所高等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共有305人,其中,布依族被试153人,苗族被试152人。男生134人,女生171人。大一学生83人,大二学生148人,大三学生72人,大四学生2人。为保证被试具有双文化特征,选取的被试均需要在本民族环境中生活3年及以上。
1.2 研究工具
1.2.1 BII测量量表
采用《双文化认同整合量表》。[11]它在本研究中的科隆巴赫系数 为0.62,KMO值是0.70,较保险;球形检验p<0.001。可作为测双文化认同整合的工具。该量表共有8个题目,有4个反向计分题,将这4个题目反过来计分后,算出被试的平均分,然后再找出所有被试平均分的中位数,根据这个中位数进行高、低BII的分组,大于或等于中位数的分为高BII组,小于中位数的分为低BII组。[12]本研究中,进行分组的中位数为3.125,分组后,高BII组被试有156名,低BII组被试有149名。
1.2.2 群体认同量表
该量表包括内群体认同量表和外群体认同量表。[13]均采用6点计分,从1(完全不同意)到6(完全同意)。其中,内群体认同量表由6个题目组成,该量表总分越高,说明被试对自己所属的群体的肯定和认同越多,对所属群体就具有更强烈的归属感。本研究中该分量表的科隆巴赫系数 为0.85,KMO值是0.85;球形检验p<0.001。可作为测量内群体认同的工具。外群体认同量表,测量被试对主流群体的态度,共有6个题目,一个反向计分题。该量表得分越高说明对主流群体的态度越积极。本研究中该分量表的科隆巴赫系数 为0.75,KMO值是0.81;球形检验p<0.001,可以作为测量外群体认同的工具。整个量表的科隆巴赫 系數为0.84。endprint
2 研究結果
2.1 不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内、外群体认同的差异(见表1)
对布依族、苗族大学生的内、外群体认同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内群体认同上,布依族大学生与苗族大学生得分没有显著差异(t=1.04,p>0.05);在外群体认同上,布依族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苗族大学生的得分(t=2.24,p<0.05)。
对所有少数民族、布依族、苗族大学生被试的内、外群体认同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所有少数民族大学生内群体认同显著低于外群体认同(t=-5.69,p<0.001);布依族大学生的内群体认同显著低于外群体认同(t =-4.68,p<0.001)。苗族大学生的内群体认同显著低于外群体认同(t =-3.36,p<0.01)。这说明布依族、苗族大学生身上均存在外群体偏好现象。
2.2 BII在少数民族间的比较
考虑到不同民族的BII可能不同,对布依族、苗族大学生的BII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布依族、苗族大学生在BII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t=1.59,p>.05)。
2.3 双文化认同整合与内、外群体认同的关系
为揭示布依族、苗族大学生的双文化认同整合与内、外群体认同的关系,对它们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双文化认同整合与内群体认同呈显著正相关(r=0.386,p<0.01),与外群体认同也呈显著正相关(r=0.177,p<0.01)。
2.4 双文化认同整合对内群体认同的预测
以双文化认同整合为自变量,内群体认同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双文化认同整合与内群体认同存在显著线性关系(F=53.07,p<0.001),回归系数显著( =-0.39,p<0.001),双文化认同整合对内群体认同有正向预测作用。预测力为14.6%。
2.5 双文化认同整合对外群体认同的预测
以双文化认同整合为自变量,外群体认同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双文化认同整合与外群体认同存在显著线性关系(F=9.75,p<0.01),回归系数显著( =-0.18,p<0.01),双文化认同整合对外群体认同有正向预测作用。预测力为2.8%。
3 讨论与分析
3.1 布依族、苗族大学生内外群体认同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内群体认同上、布依族和苗族大学生无显著差异。可见布依族、苗族大学生对自己群体的认同相当。而在外群体认同上,布依族大学生外群体认同得分显著高于苗族大学生。有研究认为差异的原因是与汉族群体接触水平不同造成[14]。不过,本研究中两个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与汉族大学生的接触上的差异不大。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人格因素。有研究苗族人在掩饰性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布依族人[15]。当然,这有待求证。
此外,无论布依族大学生还是苗族大学生在内群体认同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外群体认同的得分,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上存在外群体偏好现象。与吕庆燕,王有智(2011)和妥静(2014)研究结果不一致。而与一些研究发现的弱势群体存在外群体偏爱的结果类似。对于这种现象,研究者总结的证据表明,弱势群体成员即使受到外群体的歧视,但他们常倾向于贬低内群体而对占统治地位的外群体持积极态度。[16]不过,对于不存在民族歧视的中国来说,这种现象出现,更可能的原因是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主流文化占优势。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多接触和学习主流文化、从而对主流群体更为认同。
3.2 双文化认同整合在民族间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双文化认同整合不存在显著民族差异。与对回族、藏族大学生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7]原因可能是回族、藏族大学生与主流群体的接触有差异(回族接触主流群体大于藏族),而本研究中的取样来自贵州地区,布依族、苗族大学生在与主流群体的接触上差异不大。
3.3 双文化认同整合与群体认同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双文化认同整合与内、外群体认同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双文化认同整合对内、外群体认同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对内群体认同的预测力较高,为14.6%;对外群体认同的预测力低,为2.8%。这说明双文化认同整合越高,就越能融合主流文化和本族文化,形成良好群集关系。这与妥静(2014)的研究结果不太一致,该研究中发现双文化认同整合仅能预测外群体认同[18],即个体越能组织和协调好本族和主流两种文化,对外群体认同越高。造成两个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被试差异造成的。布依族、苗族大学生在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方面要弱于藏族、回族大学生,而在与汉文化的接触方面却胜于藏族、回族大学生。
4 结论
(1)布依族大学生外群体认同显著高于苗族大学生,内群体认同不存在显著民族差异,布依族、苗族大学生均表现出外群体偏好现象。(2)双文化认同整合不存在民族间差异。(3)双文化认同整合对内、外群体认同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基金项目:2016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筹经费项目课题(项目编号:2016ZC149);贵州省重点支持学科“应用心理学”建设项目(黔学位合字ZDXK[2014]30号)
参考文献
[1] Padilla A . Bicultural social development[J]. Hispanic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s, 2006.28(4):467-497.
[2] Berry, J.W. Conceptual Approaches to Acculturation. Acculturation: Advances in Theory, Measurement and Applied Research, APA Press, Washington DC,2003:17-37.endprint
[3] Sam D L, Berry J W. Acculturation psychology [M].Cambridge, England:, 2006,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4 ]Lin Hui Hsu. Linguistic intergroup bias tells ingroup/outgroup orientation of bicultural Asian America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11.35: 853- 866.
[5] Mok, A., Morris, M., Benet-Mart€韓ez, V., & Karakitapoglu-Aygun, Z. Embracing American culture: Structures of social identity and social networks among first generation biculturals[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07.38(5):629.
[6][9][10][11][12][13][14][17][18] 張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3):475-480.
[7] 妥静.民族本质论、双文化认同整合与群体认同的相关研究——以回族、藏族大学生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4.
[8] 吕庆燕,王有智.藏族、汉族大学生内外群体偏爱效应的差异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1.3:99-103.
[15] Jost, J. T. ,Burgess, D. Attitudinal ambivalence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group and system just if ication motives in low status groups[J]. Personalit 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0.26:293- 305.
[16] 郑荣双,蒋春华.民族地域差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基于人格特质的视角[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9(2):95-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