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桐+刘钰琦
内容摘要:我们对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近三百名各院系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有关池莉、方方作品中“汉味女性”[1]接受情况的问卷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池、方二人的作品拥有着广大的读者群体,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专业的读者对于二人作品的接受存在着诸多差异。同时,书中个性鲜明的“汉味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对读者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文学作品中“汉味女性”形象对于城市文化建设所起的作用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关键词:池莉 方方 “汉味女性” 接受情况
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文学,不仅在于对城市的建筑地标、食物节庆等外部特征的描绘,人是城市的灵魂,想要研究城市,始终绕不开的就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城市人民的音容笑貌、性格风神作为世代积淀下来的集体无意识,更代表了一座城市最本质的特性。学者樊星曾提出“汉味小说”与“汉味文化”的概念[2],用以表征研究武汉地区的文化与民情。上八十年代中后期在文坛一举成名的池莉和方方是武汉“城”与人的高明画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许多外地读者正是通过二人的一系列小说认识并了解武汉的。池、方二人小说中的武汉女性,更以其自身鲜明的特性,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针对华师、湖大等各院各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有关池、方作品中“汉味女性”接受情况的问卷调查研究,探讨当代武汉女性作为“汉味风情画”和“城市名片”重要组成部分所具备的现实意义。
1.数据来源及调查方法
1.1问卷内容: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包括调查说明、调查对象个人资料和正式问题三部分。
(1)本次调查目的是为了解一般读者对以池莉、方方笔下典型武汉女性形象为代表的“汉味女性”群体的接受情况,及其它同类小说中地方女性形象对读者产生的影响;
(2)调查对象的个人资料包括籍贯、常居住地、性别、年级和专业等,这是对大学生读者群定位的重要参数,可以体现不同读者群体对池莉、方方小说等地域色彩较浓厚的小说的不同接受情况;
(3)正式问卷:分为13道单选题和5道多选题(其中含11道必答题,7道关联问题)。前部分针对池、方二人作品的接受情况,包括:接触池莉、方方两位作家相关作品的途径,阅读池莉、方方作品的原因,对池莉、方方相关作品的阅读情况,更倾向于阅读池、方哪位作家的作品,对书中哪些武汉女性形象印象较深,以及对其他作家笔下地区性浓厚的女性形象的了解情况;后部分主要调查受访者对于现实中武汉女性形象的认识及池、方作品中的“汉味女性”对于读者的实际影响,包括:对武汉女性印象的来源,武汉女性特质形成的影响因素,是否认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对武汉女性的刻板印象(及其表现方面),池、方作品中女性形象對读者的实际影响,以及——通过阅读作品,是否希望进一步了解武汉女性这一群体。
1.2调查区域及方法
我们通过前期走访,发现普通市民对池、方等“汉味小说作家”和其他地域色彩浓厚的小说阅读较大学生少,因此我们选择了武汉高校各院各年级的在校大学生作为本次的调查对象。采用抽样调查、纸质问卷与电子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兼顾不同地域、性别、年级、学院等,其中文学院学生为主,占比63.5%,其他院占比36.5%。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2份,有效问卷率为90.5%。
2.问卷结果与分析
2.1池、方作品及其笔下“汉味女性”形象的接受情况
从数据来看,大学生群体对路遥笔下的陕北女性、池莉与方方笔下的武汉女性、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女性较为了解,但是男女性了解有所差异:32%以上的男生对路遥笔下的陕北女性和莫言笔下的山东高密女性比较了解,而了解池莉、方方笔下的武汉女性的男生比例仅14%;49%以上的女生对池莉、方方笔下的武汉女性和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女性了解较多。从专业上看,文学专业学生中了解最多的是池莉方方以及王安忆笔下的女性形象,占70%左右;而非文学专业了解最多的则是莫言和路遥笔下的女性形象,占25%。这种差异可能是与文学史教材的编排侧重有关。而非文学专业学生了解最多的莫言则可能与其是诺奖得主有关,对路遥的了解则与其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平凡的世界》较受欢迎有关。
对于这些文学作品及相关影视改编中的女性塑造,有75%以上的同学表示较有兴趣或偶尔关注,只有不到10%的同学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还有达14%的学生对其基本没有兴趣。可见这些作品及相关影视改编在当下对于人们的了解、认知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文学专业学生对于池莉、方方笔下的汉味女性了解最多,80%以上阅读过二人的作品,其中50%以上的同学是由于课程要求或是出于个人兴趣。文学专业学生中65%以上阅读过1—3部作品,另有近25%的学生阅读过三部以上二人的作品。而非文学专业中70%以上未曾接触过。在文学专业学生中,大家印象最深的是池莉《不谈爱情》中的吉玲和方方《万箭穿心》中的李宝莉。其次是池莉《生活秀》中的来双扬。《不谈爱情》小说开篇即以樱花盛开的武汉大学为背景,讲述了在这里相遇的两个青年人的爱情故事,更贴合大学生的生活,迎合大学生的口味,加之《不谈爱情》是池莉作品中知名度较高的作品,因此更受关注。方方的《万箭穿心》被改编为电影,豆瓣评分高达8.5分,评价人数高达83070人,而对于《万箭穿心》图书的评价人数则不足2000人。可见大多数同学了解此部作品是通过影视作品。在池莉和方方二人的作品中,60%以上更倾向于阅读池莉的作品。很明显这是二人不同的写作风格造成的。池莉以一种平民化的书写典范塑造了一种生活的仿真,体现的是不屈不挠的活的人生之悟;方方则始终以一种超越的姿态在精心构造一种文化逼真,展示了在残酷的背景下人们精神上的深深迷惘。二人的这种差异使得更加写真实、通俗化的池莉的小说更受欢迎。
2.2作品中“汉味女性”形象对读者实际生活的影响
调查显示,关于武汉女性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80%以上人为受市民文化影响,其次分别是地理位置和气候影响。总结而言,武汉的地域特色可以概括为:便利的水陆交通、浓厚的商业气息、发达的小市民文化、油滑尖刻直白粗鄙的日常语言、浪漫尚神的文学传统等。而这一切具有地域特色的因素,皆成为塑造武汉人、尤其是武汉女性性格的因素。endprint
关于武汉女性形象,60%以上是通过现实生活了解的,14%左右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的,这一比例与通过他人言语评价、大众传媒的途径受到影响的比例相当(分别为12.5%及10.2%)。可见,文学作品对公众认知所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对于“刻板印象”的研究日益成为群体形象研究的重要方面。根据调查结果,41%的人认为存在对武汉女性的刻板印象,文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存在刻板印象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文学专业学生,且女生认为存在刻板的比例高于男生;就地域而言,武汉市内的学生认为存在刻板印象的比例明显高于武汉市外。专业、性别和地域对“刻板印象”形成的影响远高于我们的预期。
关于作品中的“汉味女性”形象对读者实际生活的影响,约四成受访者认为池莉、方方塑造的女性形象对自己有一定影响(主要指道德观念、生活态度或言谈举止、衣着打扮等方面),其中女生受影响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这一结果与二人作品的内容主题及文体风格密不可分。又,在阅读过作品的学生中,文学专业学生受影响比例较高。70%的人希望进一步了解武汉女性群体。其中,武汉市外的学生36%以上希望进一步了解这一群体,武汉市内希望进一步了解的比例為26%。文学作品中“汉味女性”形象对于城市文化建设所起的作用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3.结语
池莉、方方这两位武汉本土女作家,各具特色、各领风骚。如果说池莉是所谓的“新写实”,显示出的是一种女作家少有的平民化和下层情怀,那么方方的引人注目则在于她有一种同样的是女作家少有的文人气的“高贵”。这种“高贵”构成了她超越自我的文学洒脱,并显示了方方本人对历史、文化以及人生哲理领会的力度。[3]
池、方二人的作品拥有着广大的读者群体,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专业的读者对于二人作品的接受存在着诸多差异。书中个性鲜明的“汉味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对读者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影响也值得我们关注。对研究者而言,地域性的女性书写不仅使我们加深了对于文本意蕴的理解,更始我们得以全方位把握小说中内蕴的武汉地区的文化和风情。当代武汉女性作为“汉味风情画”和“城市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相当的现实意义,我们理应给予其足够的重视。
注 释
[1]此处所指的“汉味女性”是指成长、生活在武汉这座城市中,具有当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类女性形象。
[2]樊星.“汉味小说”与汉味文化[J].文艺争鸣,2015,(04):62-68;樊星.“汉味小说”风格论──方方、池莉合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1):49-55.
[3]李晓梅.一样的风景 两样的凝眸——试析池莉、方方之不同[J].甘肃高师学报,2002,(06):23-26.
课题:本文为华中师范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