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妍
【摘 要】琵琶,被评为中国最具表现力的民族乐器,武曲作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动”与“静”的运用使琵琶武曲更具感染力。本文以两首传统琵琶武曲为例,简要分析琵琶武曲作品中“动”与“静”的运用。
【关键词】琵琶武曲;“动”;“静”;《十面埋伏》;《霸王卸甲》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1-0058-01
一、琵琶武曲
琵琶武曲主要表现激昂、雄壮、释放、欢快的音乐风格,演奏时注重右手轮拂、扫轮、煞弦、绞弦等技巧,音色上铿锵有力,肢体动作大方、利索。浦东派代表人物沈浩初在《养正轩琵琶谱》中评价“表演故事,综其绘声绘色,有起有结,其节目无异章回,同于杂剧。”沈浩初在文中引用的是琵琶武曲代表作品《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两首武曲都以楚汉相争为背景,但《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因此曲目以写刘邦的英雄气概为主。《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与《十面》相比,它以渲染项羽的英雄悲剧为主,表现出对西楚霸王的同情和赞颂。
同文曲一样,“经典”又“流行”的琵琶武曲也被各个琵琶流派收录在了自家的琵琶谱中。除以上两首曲子外,《平沙落燕》(即《海清拿天鹅》)和《将军令》也被收录在了浦东派《闲叙幽音琵琶谱》和《养正轩琵琶谱》中。在无锡派的《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中,不只收录了十余首大型武曲,还把一些曲调流畅活泼、富有节奏感的小型武曲收录其中,如《步步高》《巧梳妆》。平湖派的《南北派十三大套琵琶新谱》里收录了《海青拿鹤》《郁轮袍》等武曲,其中《海青拿鹤》堪称经典,乐曲把海青追逐天鹅、天鹅挣扎逃脱的场面刻画得惟妙惟肖。
二、武曲中的“动”与“静”
《十面埋伏》又名《淮阳平楚》,最早的乐谱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其后有许多演奏版本相继问世。本文简要分析的是刘德海演奏谱。
《十面埋伏》整首乐曲气势宏伟,音乐发展动人心弦,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把战争中刀光剑影、浴血奋战、慷慨激昂的场面表现得栩栩如生。乐曲分为八个段落,第一乐段“列营”相当于全曲的引子。一开始铿锵有力“轮拂”的出现,一下子把观众带到紧张的战争环境中。后面由简单的轮拂逐步加强到扫拂,音乐节奏由慢到快,强弱对比明显,使音乐内容丰富具体,表现出征前战鼓齐响、战士斗志昂扬的场面。
第六乐段“小战”是富有特色的一个段落,整段描写战争场面,运用“刹弦”的技巧模仿金属的声音效果,类似于兵器互相撞击发出的声响。演奏时速度逐渐加快,预示战争规模不断壮大,使听众情绪更加紧张。
第七乐段“呐喊”是整首乐曲的高潮,运用左手拉弦、絞弦、滑音等技巧表现士兵们全力奋战,右手上把音量极大的“滚四条弦”表现战场上刀光剑影。在乐段的结尾处,用“摇指”在最高音区演奏,力度逐渐加大,制造出一种山岳倒塌,大地裂开的强烈音响,把气氛推向高潮。紧接着使用滑音技巧,从高音区滑向低音区突然停止,表示楚军战败。
第八乐段“追击”也是结束乐段,描写的是汉军趁胜追击楚军,简短利落,以胜者姿态果断收尾。
《霸王卸甲》与《十面埋伏》是琵琶武曲中的一对姐妹花,其版本众多,本文以刘德海演奏谱为例,来浅析武曲中的“动”与“静”。乐曲同样以楚汉相争中的垓下之战为题材,主要描绘了西楚霸王项羽战败的英雄悲剧。除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外,更着重刻画了项羽的内心情感,使情感表达淋漓尽致,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乐曲开始在相把位的低音区,用音量、音色都比较单薄的下出轮演奏,由慢渐快,再到慢的下出轮演奏出来的沉闷悲伤的音调,呈现出一种战争将会惨烈的音乐意境。乐曲的主题段落,用相同的旋律来连贯演奏多段的加花变奏。将扫、四指轮、挑、分四种指法组合起来,要求音量统一。而且左手加入了不同方法的滑音,使音乐听起来有高有低、跌宕起伏,用来表现项羽倔强的性格,更加准确地表现出西楚霸王的英雄气概。
乐曲的精华段落是自由式的轮指演奏“楚歌”一段。本段由慢轮、极慢轮和快轮等不同速度的轮指配以左手吟、揉、推、拉技巧演奏,安静演绎出将士们凄凉的心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右手极慢轮、似断非断的乐句,表现出项羽哽噎的哭泣,以及面对生死不知如何决择的矛盾心情。段落中最经典的乐句是用左手慢速有韧劲地推拉弦,加上右手有力单弹,这是借鉴了戏曲音乐垛板的表现形式,把项羽内心战败又失去爱妻的苦闷、悲痛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乐曲最后结束在一个强扫四根弦的不和谐的泛音上,仿佛什么东西落地一般,形象刻画出项羽乌江自刎的场景。这种动态演奏与静态画面的结合,也成为全曲的点睛之笔。
通过上文分析,在传统琵琶武曲的音乐题材和音乐意境上,呈现给大家的是“静”少“动”多,把握住琵琶传统武曲中“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在演奏时建立好相对应的演奏心态,相信可以更好地演奏出动静相宜的音乐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浩初,林石城.养正轩琵琶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38.
[2]孙丽伟.传统琵琶音乐中的文曲、武曲、文武曲[J].音乐研究,2001(1).
[3]万莉.琵琶历史渊源与流派问题研究综述[J].天津音乐学报(天籁),200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