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绮铭
【摘 要】教学目标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导和整合作用。在研学后教模式下,教学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以学生为本、高度尊重学生、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研学案是研学后教教学模式的主要载体和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工具。研学目标作为学生课堂的学习指导和教学目标在研学案中的具体体现,其制定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表述要明晰、简单并具有可检测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研学后教;研学目标;制定策略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双方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奋力达到的目标,同时也是检查、评定教学活动效果的参照物。在研学后教模式下,教学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以学生为本,高度尊重学生,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研学案是研学后教教学模式的主要载体和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工具,当研学目标作为学生课堂的学习指导和教学目标在研学案中的具体体现时,应如何制定?本文就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探讨和实践的。
围绕小学语文教学目标问题曾出现过多次争论,这些争论大多数与社会政治和传统文化观念有关。分析目前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目的设置,缺乏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生特征分析,使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盲目性;缺乏当代学习论的理论指导,使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难以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学目标的阐述主宾混淆、用语含混,使小学语文教学目标难以付之课堂实践,客观上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教师检测的盲目性。教师照搬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目标,使目标的表述不符合學生的理解,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这些问题在研学案的研学目标制定中同样存在。
当代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获得和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决定学习的因素,既不是外部因素,也不是内部因素,而是主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学习理论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无论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还是养成情感、态度,都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注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结合去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以此理论为指导,研学案的研学目标制定应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改进。
一、研学案研学目标必须明确陈述的主体对象是学生
研学案中研学目的陈述的是学生学习中的变化结果,而不是教师的行为。所以,我们在制定研学目标时,不建议使用“指导”“培养”“教育”等词来陈述,这些词语都是表示教师教的行为,而不是学生学的行为。陈述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是不同的,前者是检查教师做和没做的问题,后者是检查学生会不会做、能不能做的问题。如果设计者用“指导”“培养”“教育”等教师行为的词语陈述小学语文研学目标的话,这样教师做了,教学任务就完成的话,那么学生方面“会不会”“能不能”就无法检测了。要是这样的话,能突出研学后教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吗?研学目标强调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行为发生了与研学目标的规定相应的变化,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桂林山水》一文的研学案中的一个研学目标可以这样设计:我能在课文中找出运用比较写法的句子,并能说清楚用“什么”和“什么”来做比较。这样的研学目标设计和传统的教学目标比较有两个不同点:(1)研学案研学目标表述使用第一人称,这样能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感,学生能明确在课堂中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行为,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研学案的研学目标明确陈述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从文中找出比较运用写法的句子,能说出文中用了大海、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用泰山、香山和桂林的山相比就是达到了研学目标的要求。这样的教学例子,可以让人看到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说什么或做什么,说得怎么样或做得怎么样,可以检测出学生“会和不会”以及“能和不能”。
二、研学案研学目标用语应明晰、简单,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
研学案的主体对象既然是学生,那么研学目标的用语必须明晰简单,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对学生理解课堂教学有明确的指导作用。明晰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本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但现实却是不容乐观。不少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一向都是不受重视的,有时甚至是为了应付检查而罗列纸面,或是从教学参考书中照搬几条来充足教案。设计者对目标的思考斟酌漫不经心,更遑论对目标的导向功能、评价作用的深思了。“深刻理解……”、“掌握……方法”(技能的形成)、“培养……的精神”……凡此种种,基本上是一笔糊涂账。传统教学目标的叙写问题,主要是站在教师教的立场,选用的是描述内部心理的词语来陈述,只说了“教师做什么”,至于学生学习后是否切实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否观察到,则没有设定,因而这样的目标是含糊的,也多半是要落空的。所以针对这一弊端,研学案中研学目标的用语应认真斟酌,尽量简单易懂。如在课文《开国大典》第一课时的研学案中,笔者的研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1)通过自学与小组研学,我能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2)我能快速默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写出课文的写作顺序。(3)通过小组交流,我能结合描写人物的句子说出自己的感受。(4)我能简单评价毛主席,并写出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这四个研学目标的用语都易于理解,当中的行为动词都选用了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动词;选用反映外部行为变化的词语来陈述,明确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其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所以在研学后教模式的课堂上操作性很强。
三、研学案研学目标必须与后教策略相结合,是可观察、可检测的
研学案研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什么和如何学,教师应采取什么后教策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它必须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必须是可观察,可检测到的。它必须有助于教师教学行为的测量和评价,它关系到如何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怎样学习,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操作、调控与检测等功能。美国教育学者克拉克曾经说过:“教学目标是目前达不到的事物,是努力争取的、向之前进的、将要产生的新事物。”如果设置的教学目标不合理、不明确、不具体、无操作性,那将会影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乃至教学媒体的安排和采用,必将影响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研学案中研学目标的设置必须是明确、集中、恰当、具体的。所谓明确、集中,就是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材,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以及知识背景来设置;有可控性和可检测性;目标的具体就是要求教者设置出尽量有可量化的标准。如,一般教学目标中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研学案中应该表达为“我能用自己的话来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表述在课堂上就能检测到学生是否完成以及达成度如何,教师也就能根据学生的课堂实际来调整后教策略了。
综上所述,在研学后教模式下,研学目标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导和整合作用,因此,需要合理地制定研学目标,进而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设计者必须提高研学目标的针对性、有效性,并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而自觉地达成目标,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国虎.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几点思考[J].阅读与鉴赏,2011(11).
[2]熊生贵.听名师“谈情说爱”——如何回归“三维目标”下的本真教学[J].今日教育,2011(10).
[3]许发金.以“读”为本 整合三维目标——变革小学语文命题形式的思考[J].福建教育:小学版,201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