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域内秦岭北麓14峪及其得名考

2018-01-25 20:19常崇信
生活文摘 2017年6期
关键词:渭河秦岭

常崇信

峪,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山谷,山谷或峡谷开始的地方。秦岭地区特别是秦岭北麓陕西段,人们把山谷中的河流与渭河相通的峡谷称其为峪。清同治年间,毛风枝著《南峪口考》,文中述:“南峪口北向者,起潼关,抵宝鸡,凡得150所”,即有150个峪或峪道。清嘉庆年间严如熤《三省边防之备览》,记载峪道72条,即史籍称秦岭72峪道。古人把沟壑称之为谷,把沟谷中流出河流的峡叫峪。峪在秦岭北麓有两层含义,一是有河水溪流,二是平川相连。有谷无河流叫山沟不能叫峪,有水的沟却没有与平川河流相连也不能叫峪。有峪有道路方成峪道。人们约定俗成的把发源于秦岭主脊的峡谷河流,并是有一定长度(一般为10公里左右),并在当地有影响的沟谷、河流称为峪。峪中有通达的路径,称其为峪道。

秦岭被称为峪的地方大都在秦岭北麓,峪或峪道在秦汉以至隋唐时期,是京城周围重要的经济文化带,更是紧靠京畿的战略要地。长期以来峪或峪道形成了丰富的历史、地理、宗教、人文内涵,也是人们不断涉足和开发的区域。历史上峪曾是帝王将相避暑狩猎之地、文人墨客寻幽咏怀之地、僧侣隐士修身养性之地、物质财富提供之地、也曾是逃犯流民避难存身之地,形成了丰富的峪和峪道文化。

秦岭陕西段有多少峪和峪道,“72”说和“150”说只是个概数,并没有一个精确的,权威的统计,人们对其研究也并不全面和细致,对峪和峪道的得名也缺乏有力的考藉。本文就寶鸡市行政区划内,秦岭北麓峪和峪道及其得名作了考析。宝鸡域内的峪或峪道分别以峪口村名、峪内河流名,峪内“水”名、峪内植物名、峪内河流主干等得名。现将峪或峪道及其得名情况作以考析。

一、以峪口所在的村落而得名

宝鸡秦岭北麓的峪口,大多距渭河有一定的距离,既峪中的河流出峪口后,要在渭河谷地上流淌一段距离才能入渭河。峪口内外的村落,便成了一些峪或峪道被名命或得名的重要依据。峪因所在村落名称而得名,成为一种重要得名方式。约占峪及峪道的14%左右。

(1)仙龙峪

仙龙峪,位于宝鸡市陈仓区拓石镇仙龙村的渭河南岸,陕甘两省接壤的秦岭北麓。仙龙村位于310国道南侧,峪以村而得名。流经仙龙峪的溪流的大水河,又称大冷滩沟,黑炭河。河长31.8千米,流域面积22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0.53亿立方米,平均海拔在780米-1664米之间。峪内沟壑林立,群山连棉,山势陡峭,森林茂密,树木葱葱,溪水纵横,山清水秀。310国道和宝鸡—天水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仙龙村后面屹立着一座大山,在这座山的山顶上,有一个自然垒起来的巨石,巨石整体呈正方形,下小上大,顶端平整,可围坐五六余人,据传此石为唐僧取经时晾晒经书之石——“晒经石”。

溯大水河而上,沿着溪流边坎坷的乱石小路而上,是通往孟家滩的一条主道。道路蜿蜒于山间峡谷,初时尚还平坦,山势开阔,随着渐次深入,进入峡谷区,路途变得坎坷艰险,山势陡峭、山谷狭窄,流水轰鸣。距村庄2千米处,在陡壁峭崖之下,有一鹊鸽洞,传说此洞为鹊、鸽栖息之地。洞可容纳20余人,步入山洞,只觉凉风习习,洞前河流湍急。近几年仙龙村地处深山区的村民,都已迁徙至公路旁新居。深山区原村民居住的村庄都已基本废弃,留下的只是一片片无人的村落旧址和青山绿水。

一股清澈的流水自悬崖上喷涌而下,形成水瀑,直溅潭底。此瀑布被称之为“大水瀑布”。从仙龙村南行大约4千米后,峰回路转,一条气势磅礴的瀑布顺流而下。瀑布垂直高度约20多米,宽度约3米左右,瀑布以下的河流称作“大水河”。顺贴崖山道攀上瀑布继续向南,山谷逐渐开阔,行约2小时,便到世外桃源般的孟家滩村。从孟家滩村继续沿古道往里面走,约步行5个多小时,就可抵达凤县的黄牛铺宽滩山地草甸。

(2)晁峪

晁峪,位于渭滨区高家镇境内。因晁峪河而形成自然村落而得峪名。晁峪地处渭河之南,是守护陕西关中西大门的“镇关西”。民国时期的《宝鸡县志》记述:“晁峪河在西四十里,源出西土门山,至晁峪口,折而入渭”。晁峪河发源于大散关之西,将台山之下的秦岭北麓,从将台山到磨镰石约5千米,从磨镰石到段家磨约3千米。西有金山水寺和东西温家滩水汇入。晁峪河河长16.5千米,河床宽15米左右,平均流速0.6米/秒。晁峪河流域海拔高程在953~1148米之间,地形南高北低,相对高差较大。境内有陇海铁路、310国道穿越而过,通村简易公路相连,较为便利。从段家磨到晁峪口为晁峪河干段,稍北流过宝鸡—天水高速公路桥涵注入渭河。晁峪河上游为V型峡谷地貌,段家磨至入渭处15华里属宽谷区,谷宽50~120米,中上游为秦岭土石山区,群山环绕,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大部分地区森林覆盖,流域内植被良好,森林资源丰富,人口稀少,水土流失较小。以粮为主,土层瘠薄,产量低。盛产核桃、毛栗和中药材。

二、以峪内河流而得名

秦岭北麓的峪的一个特点是有峪必有河,而是大多发源于秦岭主脊北坡,形成大体上的南北走向。以峪内河流而约定俗成的为峪命名,几乎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之一,为成峪和峪道的得名成为一个较普遍的规律,宝鸡峪及峪道名称的70%以河流名命。

(3)清姜峪

清姜峪,位于渭滨区神农镇境内,为宝鸡由西向东的第三峪。清姜河,也称姜水,发源于渭滨区南部秦岭山脊的玉皇山北坡。上游称神沙河,流向西北,至青石崖折向东北,流经观音堂、杨家湾、益门堡,在石家营注入渭河,河长43千米,流域面积234.4多平方千米,河道比降31.8‰。玉皇山至杨家湾段长约31.5千米,穿行在岩性坚硬的花岗岩、片麻岩构成的秦岭北坡,纵比降大,约为12‰左右,岩高谷深,相对高度约50~70米,多呈“V”形峡谷,水流较急,带有明显的土石山地河流特征。杨家湾至石家营段长约11.5千米。干流进入秦岭山前丘陵地和渭河谷地,河床比降大减,约6‰左右,水流变缓,河谷宽30~120米不等,河谷两岸形成宽窄不等的阶地,土质较好。正常水量约20秒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375亿立方米,河床沉积物主要是巨石和砂卵石,还有少量的沙金出产于河谷。河谷两岸形成宽窄不等的台塬地,土质较好,灌溉方便。endprint

昔古鱼国。考古资料证明清姜河流城是古鱼国人生活之地。文物纪念碑文记载:

茹家庄遗址位于渭滨区神农镇茹家庄清姜河东岸的一级台地上,是西周时鱼国的重要遗迹之一。

1974年冬,茹家庄村民平整土地时发现一座西周时期的车马坑,宝鸡市博物馆闻讯后及时进行了清理发掘,清理墓葬两座、马坑一座,出土了大量西周早期青铜器、玉石器、陶器、原始瓷器等珍贵文物。根据出土青铜器铭文研究证明,茹家庄遗址和随后发现的竹园沟、纸坊头遗址都属于西周早期的鱼国贵族墓地。1980年在遗址灰坑中,还出土了以高领袋足鬲为代表的姜戎文化的典型器物。

鱼国是一个史籍失载的方国之一,范围大体在今宝鸡市渭河南北两岸,秦岭山麓一带。其文化是夏商之际,商文化南下长江流域后,由鄂西溯汉水而上,进入安康和汉中盆地,再沿嘉陵江北上,到达关中西部而形成的,大约西周中期以后,在关中西部神秘消失。

1957年5月31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茹家庄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散国。周代,在宝鸡大散岭一带,有一个小方国散国。因散宜生而称为散国。西周开国功臣与文王四友之一的姜尚,太颠等人谋划救出了西伯候姬昌,散国宣告又辅作武灭商,周王给散宣告封地建国,所建的国家称散国。散国的地界在渭河之南,考古资料表明,凤县也属古散国疆域。

陈仓古道北段。清姜河畔是陈仓故道的北端。唐代,陈仓故道被作为驿道,元、明清时是川陕官道。1934年6月,因抗战需要,国民政府沿清姜河修筑了陕西——四川的川陕公路。1958年基本沿陈仓故道修建了历史上第一条沟通西北与西南交通的大动脉——宝成铁路,真正改变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

大散关。清姜河上有闻名遐迩的大散关,又名散关,是关中四大名关之一,又是历史上久负盛名的雄关。散关以“散谷水”而得名,其最早始于秦代,其址历代有所变迁,唐、宋、元各代均有关楼。关址,一说是清姜河右岸大散岭半坡上,即现在渭河南岸清姜河19.5千米处。另一说是在秦岭梁主脊上,今渭滨区与凤县交界的垭口处。大散关形势险要,是扼秦蜀之咽喉,守川陕之要地。1992年4月,大散关遗址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范围为清姜河北峪口到秦岭之脊。

炎帝诞生之地。清姜峪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的诞生之地,也是姜炎文化的发祥之地。宝鸡市姜城堡一带,流传着许多关于炎帝的传说。炎帝生于蒙峪,其母怀抱炎帝淋浴于九龙泉。又说炎帝遍尝百草,发明了医药,到晚年上天台山误尝断肠草而亡等等。传说代代相袭,当地人们视九龙泉为圣地,遇大旱常在此祈雨。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宝鸡县令许起凤因祈雨重修炎帝祠并立石碑一通。每年农历六月六日,相传是炎帝神农氏的诞生日,宝鸡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此习已俗延续了上千年。

兵家必争之地。《读史方舆纪要》载“北不得无以启梁益,南不得无以图汉中,”有关控陡绝之说。南宋时期,大散关成了大宋和金国实际控制线,长时间处在战争状态。历史上发生在此的战争有70多次。从西周到南宋,大散关前演绎了一幕幕,你争我夺悲壮惨烈的战争画卷。

公元前200年,汉中王刘邦自汉中由栈道地过大散关克陈仓,还定三秦。

公元26年(东汉建武2年),延岑引兵入大散关至陈仓。

公元215年(汉献帝建安20年),曹操攻张鲁,自陈仓过大散关。

公元228年(蜀汉后主建兴6年),诸葛亮出大散关围陈仓。

公元1131年(南宋建兴4年),宋将吴阶屯兵和尚原与金兵对峙,到次年10月,双方交锋30多次,后以完颜宗中箭而退败,宋军大胜。

公元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乘“扶眉战役”胜利之威,在贺龙领导下,开展了“钳马打胡的秦岭战役”实现了毛泽东吸引抑留胡宗南于秦岭地区,拉开了解放西北,进军大西南的序幕。

(4)清水峪

清水峪,位于渭濱区马营镇境内,清水河从峪内通过,故得名为清水峪。清水河属渭河南岸(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渭滨区马营镇境内秦岭之西玉皇山北麓的大清河南梁,流经八鱼镇、马营镇,于卧龙寺渭河大桥西一千米处注入渭河。流域面积162.5平方千米,河段长28.4千米,平均比降35.22‰,多年平均径流量6662.5万立方米。省志载:“清水河即陈仓水。”《水经注》载:“陈仓水出陈仓山下,东流至渭。”清乾隆五十年(1785)县志载:“水有二源,一发墨凹山下,一发鸡山之阴,二水相合为西岔河,又东北四十里合八鱼河入渭。”

清水河流域地形南高北低,最高点海拔高度为2584米,最低点海拔638米。流域中上游为峰岭错列、山崖陡峻的土石中低山区,大部分地区森林覆盖,植被良好;下游两岸为黄土台塬区,塬面较平缓,与河谷相对高差不大。源头与河口高差1946米。清水河谷位于海拔1800-2500米之间,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886.5毫米。清水河水流清澈,含沙量低,人们称其为清水河。

据旧志载,清水河自高家崖起,还有高家崖渠、山门口渠、温泉渠、郭家村渠,灌地2000余亩。上四渠原有旧迹埋塞不流,泉水漫溢,地上行人踯躅,乾隆四十九年(1784)知县邓梦琴亲履疏浚,各分为东西两渠,水有所归。民国十一年(1922),除高家崖渠灌地200余亩外,其余三渠未变。新中国成立后,重新治理清水河。1958年修建了东风渠低坝引水工程,最大引水流量1.0秒立方米,灌溉马营、八鱼镇农田1.41万亩,同时给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提供部分工业用水。1970年10月,在清水河二级支流消河沟修建了鸡峰山水库,水库总库容148万立方米,设施灌溉马营镇2.64万亩农田。

(5)马尾峪

马尾峪位于宝鸡清水峪之东,磻溪峪之西,因峪内马尾河而得名。马尾河名始于西周,因水流河道狭窄,支流较多,岔道也多,形似马尾,所以至今仍称马尾河。《宝鸡县志》还记载:“马峪河在县东南四十里,河旁有石窳如马迹,源出秦岭根,屈曲流七十里,经石门口,又十里经凤凰头入渭”。马尾河全长27千米,流域面积86平方千米,河道平均比降34.4‰,是陈仓区境内渭河南岸一级支流。210省道随峪道蜿蜒向南通向秦岭腹地太白县以及汉中盆地。从陈仓区磻溪镇的潘家湾村南行6千米可到达山门口(兴隆寺),再南行9千米经云台山到达雪山洞,继续南行15千米就到达海拔1860米秦岭主梁脊,这里也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岭脊立有1959年10月、1966年7月、1981年三次修筑改线210省道(潘家湾—太白)公路建设的记事碑。记录了在秦岭崇山峻岭中修筑这条公路和“天堑变通途”的过程和概况。endprint

马尾河发源于秦岭北麓的吊驴河和石塔山西坡,由南向北蜿蜒流经磻溪镇的潘家湾村,于渭滨区八鱼镇凤凰头村注入渭河。马尾河流域高程在552~1860米之间,马尾河年平均降水量870毫米,年平均径流量3146万立方米,年平均流量1.0立方米/秒。马尾河地形南高北低,相对高差较大。中上游为秦岭土石山区,大部分地区森林覆盖,流域内植被良好,人口稀少,水土流失较小。下游为黄土台原区和渭河川道平原产粮区。

潘家湾至太白公路沿马尾河流域蜿蜒上行翻越秦岭,沿途有架花山、石塔山、秦岭主梁等多处飞流瀑布和自然景观。马尾河中游还有兴隆寺、雪山洞和云台山等人文自然景区,是宝鸡市近郊风景名胜区。

(6)磻溪峪

磻溪峪,位于陈仓区磻溪镇境内,以峪内蟠溪河而得名。磻溪河干流全长25.5千米,发源于秦岭北麓的石塔山,北行5千米到黄槐树,再北行5千米到上河村、从上河村到高家门口约3千米,从水库到磻溪宫7千米,再北行2千米多即在磻溪镇之西入渭河。流域面积67.5平方千米,平均比降38.2%,多年平均径流量3333.2万立方米,平均径流深493.8毫米,年平均流量1.06立方米。上游流经土石山区,流域内植被良好,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水质清澈。磻溪河先后接纳了来自石塔山下流出的西沟,来自东侧长沟的溪水,使其河流变大。过了高家沟门,山谷收缩变窄,前方河道中挺立一座小山包,好似一处山间名胜。山上松柏成林,林间透出多座庙宇,此地叫磨性山。近前一看,小山下是深陷落差巨大的悬崖。磻溪河水库的上游水线在这里止步,水流也在这里沿山势旋转了大大的蛇形弯,河谷两岸,山势陡峻,奇峰林立,苍松翠柏。

磻溪峪道是历史上太白咀头镇至宝鸡县虢镇的一条官商大道。沿途五里一庙十里一寺,人口较多,商铺林立,物产丰富,马队人流昼夜不停风景独特秀丽,是新中国成立前关中盆地翻越秦岭到达陕南和四川最快捷的古道。

磻溪河流域历史源远流长,相传姜子牙早期曾在此活动,文化积淀深厚,现存的杨家店遗址、凤女台遗址和磻溪宫是磻溪河历史的见证。凤女台位于磻溪凤鸣村之西,春秋时,传说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在此吹箫,引来凤凰,故建庙于土台之上,并取名凤女台。杨家店遗址位于磻溪镇杨家店村东,地形中高西低成一丘状。经考证,系仰韶和西周文化村落遗址,暴露遗迹有灰坑、墓葬、陶窑等,堆积层最厚处达4米多,内涵丰富。磻溪宫位于磻溪镇杨家店村。相传磻溪宫始建于秦,为箫史弄玉辟谷修炼之处。宋末元初,元封国师全真道龙门派祖师丘处机在此潜心修道6年之久。元太祖下诏,犯国师修道之所赐称为宫,磻溪宫由此得名,从而蜚声天下,为明清时期关中西部第一道场。位于磻溪宫西南角九龙沟的银杏树胸径1.8米,距今已有830多年,相传是丘处机公元1174年所植,被列为省级保护珍稀名木。

(7)伐鱼峪

伐鱼峪,位于宝鸡市陈仓区天王镇境内,因峪内伐鱼河而得名。伐鱼河是渭河南岸(右岸)一级支流。伐鱼河古称磻溪。《水经注》载:“渭水之右,磻溪水注之……水流次平石钓处,即太公垂钓之所也。其投竿跽饵,两膝遗迹犹存,是有磻溪之称也。”伐鱼河的得名历史渊源久远。据《陕西省宝鸡县地名志》载,相传西周时,姜太公在磻溪河上垂钓,鱼群被姜太公追赶得十分疲乏,乏鱼就停留在这条河里,因“乏”、“伐”同音,故把这条河叫“伐鱼河”。公元228年,诸葛亮由郊山出兵伐魏失利,于初夏由箕谷沿褒斜道退回汉中,鉴于吴蜀联盟,诸葛瑾向诸葛亮求救。建议诸葛瑾,从汉水流域,入绥阳小谷的计谋,夺取陈仓。即从现在的太白县城东8千米塘口村,沿上河村北上翻越秦岭,进入伐鱼河,即进入绥阳小谷,出奇兵夺取陈仓,此计谋虽未完全实施,但却让绥阳小谷、伐鱼河等名留青史。

伐鱼河发源于天王镇境内秦岭北麓的青峰山北侧。由西南流向东北。沿途接纳石安、十八盘、十二盤等渭河二级支流及大平里三级支流,于钓鱼台下游1千米出峪,继续蜿蜒北流约6千米,于天王镇胥家村北3千米处注入渭河。流域面积155.1平方千米,总长26.3千米,平均比降3.16‰。多年平均流量8136.6万立方米。伐鱼河流域年平均气温12℃。年降雨量在650-800毫米之间,年平均径流量8136.6万立方米,平均径流深524.6毫米,年平均流量2.6立方米/秒。上游流经土石山区,植被良好,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水质清澈。下游出峪口,河道渐现宽坦,最宽处达120米左右,河床由沙砾石组成,无支流汇入。伐鱼河水量充沛,水质清澈,具有悠久的引水灌溉历史。历代有引用伐鱼河水灌溉史实。1973年11月21日,在伐鱼河峪口以上300米处兴建了钓鱼台水库,设计别致,宏伟壮观,为当时西北地区唯一的双曲拱型坝。

伐鱼河出峪口以上2千米处为闻名遐迩的钓鱼台景区。姜子牙隐居钓鱼台垂钓,佐周灭商的典故,在古籍中多有记载,唐宋诗人李白、杜甫和苏东坡等都曾借此赋诗抒怀。唐贞观年间,在这里修建了太公庙,栽植了4棵柏树。唐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李亨封姜子牙为武成王。清代在此修建文王庙、三清殿和王母宫等建筑20多座,60余间,分布在岩壑翠柏之中。

钓鱼台四季景色各异,阳春山花遍野,盛夏凉爽宜人,秋月红叶烂漫,冬日银装素裹。这里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水利风景区。

(8)同峪

地处宝鸡市陈仓区与岐山县交界处的秦岭北麓。沿同峪沟水库溯溪而上,北起杨家山,南至石榴山,全长十多千米的。沿途森林茂密,水流潺潺,沟谷奇石广布,还有间断开阔的大片草甸遍布山间。陕西法士特齿轮厂就坐落在同峪沟口。石榴山又名桃山,位于宝鸡陈仓区、太白县和岐山县交界处,因其形状似石榴而得名。登石榴山除从同峪沟可直达石榴山外,还可以从石头河水库区西岸的盘山公路到达太白县的高码头往西北方向,或从陈仓区的钓渭、蜀仑往南方向,岐山县高店的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向西方向,太白县青峰山向东方向都可以到达石榴山。

海拔2160米的石榴山是岐山县境内的第一高山,山顶地域比较开阔平坦,建有石榴山大庙及僧人僧房三处。历史悠久,传说神奇,文化底蕴丰厚。此地有天然巨石拔地而起,陡峭如峭,人们要攀登,须手抓铁链从石缝攀爬而上。巨石顶端有国家测绘局伫立的近1米高的三棱石柱界碑一块,三面分别书有“太白”、“岐山”、“宝鸡”三县名,有“一脚踏三县”之称谓。登上石榴山顶,一览众山小,北边的黄土台塬,朦朦胧胧,渭河像白色飘带流向东方、南方的太白山近在咫尺,巍峨雄伟,脚下的崇山峻岭,连绵起伏,景色绝佳。endprint

(9)汤峪

汤峪,位于眉县汤峪镇境内,因峪内有汤峪河而得名。汤峪河是眉县境内渭河南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秦岭北麓

小岭梁,在汤峪口纳温泉之水,经上王、阎家堡、屈刘堡、红崖头、东柿林,于张家滩折向东流(下游向东流的一段称清水河)3千米与东沙河汇合,至李家庄入渭。峪口以上,河床最宽处只有20米左右,河道比降平均为24.2‰。出峪后进入平原地带,比降较之平缓,一般在1/30至1/50左右,水流减缓,河床逐渐扩宽。由卵石构成的河床,极不稳定,随洪水东涉西移,及至屈刘堡段已形成四条大小不等的河道。河道之间形成大块夹心滩,河床宽度约1000米左右。再往下游,又逐渐缩窄,到东柿林西宝公路处,河床缩窄到30米左右。汤峪河全长43.9千米,峪口以上干流长度为26.3千米。全流域集雨面积为385.8平方千米,其中峪口以上干流集雨面积124.1平方千米。据资料记载,最大流量是1900年8月记载的171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12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为2.1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35亿立方米,峪口以上年平均径流量为6626万立方米。由于秦岭山中植被良好,汤峪河属高山峡谷型河流。河道两边高山坡陡,森林茂密,溪水密布,河流清澈,水中含沙量极少,属清水河,年输入流沙数仅25吨/平方千米。

位于汤峪河下游右侧的横渠镇,南倚秦岭,北临渭河。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关学”创始人张载活动的地方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达的故乡。张载是北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扛起历史唯物主义旗帜的一代宗师。他的“民胞物与”的人文精神,“一物两体”的辩证思想,“为政足民”的政治情怀,“为民立命”的献身精神堪称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李达是江西宁都起义的老红军,开国上将,是我军任职时间最长的参谋长,他注重钻研军事理论学术,注重军事指挥艺术,戎马一生,功勋卓著。

汤峪河出峪口有丰富的地热水资源,非常适宜医治皮肤病和风湿病,因而历来为世人所关注。汤峪温泉在隋唐时期最为兴盛,据史载,隋唐先后有4位皇帝多次来此淋浴。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各种规格的浴池近3000平方米,日供近5000人洗浴。

1991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在位于陕西秦岭主峰太白山北麓的陕西省眉县境内,在汤峪河峪口以上以汤峪林场为主体建成了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公园海拔高度从620米到3511米,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国家森林公园。

(10)赤峪

赤峪,也叫红河谷,赤峪河。分段还称赤河,霸王河,教坊河,河因古称“赤谷水”,因太白八景之一的“红河丹崖”而得名。民间传说“红河”,为太白山神怒斩恶龙,河流被血水染红而得名。霸王赤峪,南起秦岭正脊,属太白山自然保護区,全长50余千米。上有两河源,西源发源于太白山故道上的平安寺、放羊寺之间区域;东源发源于下板寺大豁落西边区域。海拔3600多米,石阵浩然,九条岭之水和斗姆瀑布之水汇入,形成了川流不息的赤峪之水。红河谷至凉天寺北行五千米辟有红河谷森林公园大门口景区。至此霸王赤水出高山峡谷向北流入渭河南岸平原,从肖家院子经高庙、响水石、梁家湾、苔头、年家庄、教坊等地流行约20千米入渭河。霸王赤谷,上有蒿坪寺、白云寺、斗姆宫、芳香寺、平安寺距陕西秦岭最高峰拔仙台一岭之遥;中有红河谷森林公园一步一景,景景入胜,为生态旅游之佳地。下有清湫遗址,河岸有岭堡遗址,是华夏民族早期人类生活生存的家园,文化底蕴丰厚。

霸王河又称教坊河、红河,古称“赤谷水”。发源于太白山中爬爬窑。据明《郿县志》载:“赤谷水俗称红河,源出太白湫”分两支,经河底注渭者曰洪沟河,或称宁曲河;经第二坡由教坊注渭者称教坊河。至响水石村纳汇李家河,继而北流2千米至营头出峪。出峪口后到傅家院西南分为两河,主流经第二坡、年家庄至教坊入渭者曰霸王河,亦即教坊河;支流经清湫入渭,曰清水河,亦称小霸王河。涝则流,旱则涸。霸王河全流域面积158.4平方千米,干流长33.7千米。峪口以上干流长23千米,流域面积145.88平方千米。河床比降,峪口以上为86.6‰,峪口至渭河段65.1‰,全河段79.8‰。年平均流量2.41立方米/秒,最大流量是1913年的877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7603.2万立方米。峪口以上流域系石质山区,林木茂盛,植被良好,水流清澈。峪口以下无支流汇入,系砂卵石河床,冲刷较小,河床较稳定。属清水河,但由于河道比降较大,洪水陡涨陡落,推移质多为大粒径漂石。

眉县营头峪口以上,红河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中,多系峡谷河道,以十里峡河道最为典型,亦偶有宽谷出现,沿河山大沟深,森林广袤,生态环境良好。李家河以上无常住人口,唯有大岔附近河谷较宽,是红河谷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景区修建了近10千米的进山公路,建有许多处独具特色的度村的避暑山庄,独具特色的木屋、小别墅、饭店和便民小吃部,自然的形成了景区街市。还有水上漂流、滑道等10多个生态旅游项目,著名的景点有四嘴山、斗姆瀑布和冰川遗址等景点,景区内森林茂密,水流清澈,盛夏景色宜人。金秋红叶满山,是人们理想中的休闲避暑观光的绝佳去处。

三、因“水”而命名的峪。古人对水特别珍爱,将水寇以昵称,现在的石头河古时被称为斜水,在峪和峪道的命名中,不少应用妮命名,如斜峪例

(11)斜峪

石头河,古称武功水、斜水。系渭河一级支流。因古称斜水,所以它的峪名就称之为斜峪,古称斜峪关斜水、也叫石头河。是历史上古褒斜(汉中褒河——眉县斜峪关)栈道的北起点地。此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历史上,“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就发生于此。据《岐山县地名志》记载,因河床内石头很多,巨石嶙峋,枯水期大小不等的白色石头露出水面铺满河床,形如石河。斜水河主要发源于鳌山主梁北麓海拔3400多米的五里峡之巅、由五里峡(现青峰峡)、大蹇沟、沙沟峡、路平沟、鹿台沟、后河、白云峡、山岔峡、蹇沟等支流在峪口以上汇流而成。向北流经太白县桃川镇、鹦鸽镇、眉县斜峪关出峪口后转西北方向的岐山县安乐镇新庄村入渭河。峪口以上干流长57千米,峪口以下干流长15.5千米,石头河全长72.5千米,流域面积778.7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4.48亿立方米,汛期最大洪峰流量为3800立方米/秒,水力蕴藏量为8.72万千瓦。河床系砂卵石组成,比降在峪口平均1/70,越往上游越陡,白云峡以上,山高沟深,河谷蜿蜒,山峦起伏,悬崖峭壁,森林茂密,生态良好,水流清澈,含沙量少。endprint

猜你喜欢
渭河秦岭
《秦岭记》后记
故乡
故乡
科学家发现秦岭金丝猴过冬秘笈
冯积岐推出历史小说《渭河史》
大秦岭 东方的阿尔卑斯山
秦岭书(组诗)
秦岭作证
给渭河立传 中国 “旱腰带”上的史诗
欺负新人系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