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志红
摘 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创造型劳动者是职业中专学校在新世纪面临的新课题。文章试图通过对职业中专学生的心理现状分析,结合作者实践工作体会,谈谈职业中专教师在学生管理中如何艺术地运用“激励”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插上理想的翅膀翱翔于蓝天之上。
关键词:激励;职业中专学生;班主任;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职业中专的学生往往是初中班级的后进生,他们或者成绩差,或者行为习惯不好,由于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和同学的轻视,他们的“观念自我”和“现实自我”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往往表现为“观念自我”低于“现实自我”,导致自我评价过低,情绪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迟迟不能融入班集体建设之中。面对如此困境,作为学生心理导师的班主任应该怎么开展工作?我认为,班主任应借助各种积极因素,给学生以激励,帮助其解开心锁,使其走上自信、自立、自强之路。
激励(excitation),即鼓励,用勇气、用精神或希望使人受到鼓舞。通过激励,可以使行为者在外部刺激影响下,获得内部的推动力,始终保持一个自觉、进取、愉快的状态。学生管理中的激励,是指借助各种刺激因素,调动学生学习、劳动和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智力和体力的潜能的过程。西方组织行为学提出“绩效= f (能力,激励)”的公式,说明学习、工作绩效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能力水平,二是激励水平,因而激励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不可轻视。那么,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该如何运用好激励方法呢?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笔者认为班主任要特别注意以下基本要点:
一、目标设置和客观现状相符合
实验研究表明,目的性行为的效率明显高于非目的性的行为,但是目标的设置必须与学生的客观水平和实际状况相符合,否则目标太高,学生有畏难心理;目标太低,又让学生意兴索然,不利于发挥其潜能。因此,班主任要掌握学生情况,了解学生,从而提供最恰当的目标设置参考意见。
还记得班里有一学生号称“学霸”,入校后学习状态却萎靡不振,成绩呈直线下滑趋势,怎么会这样?带着疑问我进行了家访,才知道,他本身学习优秀,只因为初三那年迷恋网络游戏,成绩一落千丈,不得已才读了职业学校,自此认为自己前途黯淡,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了解情况后,我有意识地让他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多项活动,在取得成绩时及时肯定他,并鼓励他继续努力。终于他向我敞开心扉,聊起了自己的过去,说了自己的后悔,并坦诚想从头再来过,但又觉得积重难返,无济于事。最后,他问我:“老师,我还有希望吗?”听了他的话,我肯定地说:“当然有了!我们都羡慕伟人的事业有成,鄙视庸人的碌碌无为,其实他们的差距仅在于确定目标后是否能坚持,‘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啊!你现在的目标不是清华、北大,而应学好专业,掌握技能,同时学好文化课,争取参加‘3+2考试,圆自己的大学梦!”这以后我不断激励他,与他共同制订合理的近期目标,并监督他完成。就这样,他一天天在进步,变得自信、乐观、努力,不仅工作出色,学习优秀,后来还如愿考入大学!
二、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结合
人的动机是复杂多样的,事实证明,有高度内部动机的人(即内在激励,是指自身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激励力量,其表现方式有荣誉感、责任感、成就感、认同感、义务感等),工作和学习的动力更足,但这样不是说外部动机就不重要(即外在激励,是指人们努力去获取存在于他们行为过程之外的外在目标,常用的外在激励方式有赞许、奖励等)。 赫洛克告诉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的进步进行反馈评价,不仅要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还要讲究表扬与批评的“度”,这样才能强化学生行为动机,对学生行为起推动作用。在班主任工作中,一方面我利用主题班会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敬业乐业等主题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另一方面,我细心观察,对学生的每一微小进步进行及时评价,让学生意识到“我能行”“我还可以更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上进心 。
三、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
人的需要包括多方面,从对象上说,不仅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两种需要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在学生管理中,我们可以适当对学生进行物质激励,同时,据马斯洛的人类需要系统层次结构的特点,我们更应重视精神激励方法的运用,给学生以尊重、信赖、关心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日常工作中我常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记录下班级的好人、好事,每周一总结时,对表现好的学生、进步较大的学生或是对班级作出特别奉献的学生进行口头表扬;设立光荣榜,评“每周一星”“每月一星”,颁发奖状,并予以笔记本、钢笔等物质奖励,这样双管齐下,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班级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
四、学校激励与家庭激励结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乃至终身受教育影响的场所,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任乃至终身的老师,家庭对孩子的角色期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角色实现。因此,孩子的教育能否成功,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能否一致密切相关。班主任在平时工作中,不仅要在校内及时肯定、激励学生;还应通过互访、电话、微信、QQ等与家長保持密切联系,多谈学生优点,同时中肯地提出不足。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对孩子有了信心,期望也就高了,会更积极地配合学校工作,帮助孩子角色实现。
记得我曾经教过的一位女生,穿着比较邋遢,行为习惯也不好,同学不喜欢与她交往,连老师也不喜欢她,而她自己倒觉得无所谓。但我坚信“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且“人人有贵于己者”。通过观察,发现她很爱劳动,于是我总在班上表扬她,我还与她的母亲取得联系,在微信里经常推送她的先进事迹、进步事迹。她母亲一开始还有些不习惯,说女儿上学这么多年,老师告状的电话无数,以至于她现在都怕与老师联系。 但是,我的表扬改变了母亲对女儿的态度,开始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女儿了,对女儿的不足也能耐心指出并鼓励她及时改过。自此,这个女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她懂得了自尊自强,知道上进了,也努力付出行动来改变自己。在这期间,学校和家庭激励也从未间断过,如今该女生考上了大学,与从前判若两人。
五、学生的受管与参管相结合
在班集体建设中, 全体学生既是被管理的客体,又是参与管理的主体,班主任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的氛围,让学生积极接受管理并主动参与管理。但在工作实践中,班主任往往只重视学生的义务,而忽视了他们的权利,将学生当作一个被动的受体,剥夺其参与管理的权利,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视各种规章制度为“紧箍咒”,对集体活动唯恐避之不及,这样极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在日常管理中,我为学生灌输“小助手”观念,使全体学生高度自治,在接受管理的同时参与管理。在学生参与管理中,我总是引导学生明确认识活动的意义、目的、要求、步骤、方法,使活动变为主体的自觉活动,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自尊需要,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六、结语
在多年的班主任实践中,我认为激励策略在学生管理中举足轻重,不可或缺。它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由“他治”变“自治”;它能帮助班集体建设,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集体氛围。因此,只要班主任能艺术地使用“激励”,我们就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阳光、空气和水分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睢文龙,廖时人,朱新春.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刘伟生.中职班主任班级管理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13):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