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伏 钰
在近年的高考中,热点问题一直隐性进行考查,透过热点问题的“外衣”,就会发现,它其实只是作为考查核心知识的一种手段,一种使试题新颖化的手段,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没有必要过多追踪“热点”本身,而应注意“热点”和地理基础知识的结合。所以,笔者认为应该这样去理解地理学科的热点问题:每一个热点知识里都渗透着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理知识,即有用的地理。
什么是地理学科的热点?笔者认为凡能体现出地理学的应用功能与社会价值的点都是地理学科的热点,而热点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知识与地理能力。地理学就是提出和解决生产、生活、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也可以说这些都是热点问题,只是“热”的程度有所不同。地理教育所阐明的价值观是作为“地球村”公民必备的基本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每一位考生必须将考试说明中每一章节的要求与生产、生活、发展相联系,如建筑房屋、街道的朝向、太阳能热水器安放角度、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水电站的选址等等,用地理学的方法去发现、解释、解决这些问题。学好地理虽然不能对工农业生产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运用其思维方式及价值观提出的前瞻性方案往往不能用量化的经济价值来衡量。人类目前所面临的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生存问题,除经济利益驱动外,人类缺乏地理学素养是重要原因。在当今人类社会出现的热点和焦点中,除部分与军事、政治有关外,绝大部分都是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农业等。
试题的命题以当前理论和实际方面(生活实际,社会热点等)的热点、焦点等典型素材为切入点,多角度、多层面、多侧面来设问,巧妙地以焦点、热点问题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作为载体,体现地理学科的时代性、有用性(如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楼间距的确定,树木年轮等),更重要的是反思人地关系现状,渗透地理价值观念,问题处于该模式的主导地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维方法去分析、阐释、评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接受新信息和利用新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热点、焦点问题本身虽然不是文综试题中地理的主体考查内容,但常常作为试题命题切入点,高考复习时应联系实际,科学筛选,将热点、焦点与学科基础知识结合起来,并进行适当的思维能力训练和知识视野的拓展与延伸。其实所谓的焦点、热点问题,并不一定直接考查一些具体内容,而是以这些作为命题的背景,教师应更注重其背后蕴涵的地理学科知识,有针对性地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来帮助学生分析知识,并在知识联系上多下工夫,有意识地强化地理基本概念,地理基本原理的应用能力训练,促进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内化,把“死”的地理知识变成“活”的社会知识,在分析的过程中达到不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知识迁移和应用等能力的目的。
在高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做一个有心人,结合实际,处处留心,将热点地理知识融入到平常的主干知识体系构建过程当中,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高考。那么应该怎样去做,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做到提质增效。
1.师生共同努力收集、挖掘与本学科相关联的知识要素,教师应积极思考,加强高考综合试题研究,整编相关的题型,为学生提供训练所必备的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解题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讲,学生不缺少知识,而是缺少视野、缺少体验,从而影响综合和应用能力。
2.重视教材中阅读材料的学习和运用。阅读材料是教材正文的补充,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更能揭示和反映地理学科所涉及的问题,往往可以整合试题,检查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
3.针对综合试题命题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考查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所考查的知识更加宽泛而不拘泥于考纲的趋向,教师更要挖掘生活中的地理小常识。
其实,每年国内国际发生的热点、焦点问题都很多,每一个问题的角度和侧重点也很多,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处理的方法和策略。
1.要通过学科知识来选择热点、焦点和处理热点、焦点。一般来说关乎人类发展的根本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热点、焦点,如当今社会共同关注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及中国的四大标志性工程等。
2.要把热点问题反映到教材中具体的学科知识点上,把热点放在特定的区域中去复习,并与课本基础知识融合在一起。以课本中的主干知识对热点进行一次知识条理化的“修订”。
3.注意宏观把握,微观研究切入,因为高考强调的是侧重于点,即小切口。要根据热点的影响范围和问题的指向来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
4.注意整体把握,既要从不同角度(自然,社会,经济)、不同层次多方面进行分析,又要注意与政、史等学科进行横向联系,突出综合能力训练。可以按照四个大问题进行分类,如资源问题、粮食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每个问题的表现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按照什么原则,达到什么目标,把问题按照表现、影响、成因、对策分析,这样思路就清晰了。
对于世界和我国正在或已发生的重大事件,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做专题式“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这些问题既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也体现了地理学的社会价值,毫无疑问成为了地理试题中的主角。
5.走出热点问题复习的误区。大家都在收集热点问题,力求广泛、新颖,而淡化了热点问题与地理学科的联系。高考命题设置的情境和背景材料是无限的,但对地理热点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课本,问题的答案也基本上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应的内容。如果教师让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热点问题,那么就失去了热点问题教学的根本。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立足于地理学科去思考热点问题,将重心放在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上,适当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热点问题,逐步训练学生学会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分析热点问题,而不是盲目引导学生参看众多的资料和阅览纷繁的新闻。
地理学源于人们所生活的环境,反过来又指导人们如何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门科学。教师应时时刻刻关注周围的生活,注意将生活现象引入到教学中来,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的原则。
有用的地理是要抓住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这些素材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源泉,高考热点试题命题思路大多是大背景→小区域→教材原理。基于此,在备考过程中应关注新闻中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如以“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为例,复习时要结合实例进行认识理解。又如气候与地貌的相互影响,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蚀、沙丘等地貌;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在夏季,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多为千沟万壑的地貌;云贵高原气候湿热,喀斯特地貌发育。反之,不同地貌对当地气候也有影响,如四川盆地冬季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高,这与盆地地形以及秦岭、大巴山对冬季风的阻挡作用是分不开的。地形的高低起伏产生了迎风坡与背风坡、阴坡与阳坡的差异,由此产生了其他自然要素的变化,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阴坡日照差,但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阳坡日照强,但土壤水分蒸发量多。
我们研究某一“专题事件”或某一“热点地区”,往往因为其影响因素的复杂多样而成为跨学科综合的切入点与交叉点。譬如以“中东地区”为热点范围,也很容易与政治、历史学科融合起来。就某些“热点”或“地区”的交叉点、切入点、链接点进行交流与综合,融合各学科的知识与思维方式,并把这种交流融合的结果,尤其是思维方式的综合,有针对性地渗透到教学之中,进而使学生能领会和运用综合思维方式。教师职业也是“隔行如隔山”,地理教师受本身的专业知识所限,在地理复习课中如果刻意去强化跨学科综合训练,恐怕难以将知识分析全面,也许还会出现学科性错误。
由此可见,在高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涉猎热点、焦点,联系实际,科学筛选,注重其背后蕴涵的地理学科知识应用能力的训练,抓住“有用的地理”这一复习的关键。开拓学生视野,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形成“素材—问题—解决”的体现时代性有用地理、反思人地关系现状、渗透地理价值观念的文科综合能力,围绕现实问题,情境设置新颖,显现创新能力。注意社会热点、焦点与区域知识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结合复习,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的联系联想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重点分析与当前生产、生活实践,与当前时事、未来发展关系密切的热点,并作出适当评价,注意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思想性与科学性的一致。同时,要科学处理社会热点与基础知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