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璇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汲取国外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提出的新兴人才培养方式,既符合当前我国创新型国家构建的需要,又为日后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新的方向与思路,主要目标在于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思想、综合素能较高的新型人才,在于对学生创造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方面,构建的主要原则在于能够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释放。构建这种模式,既要考虑到培养的创新人才对于我国经济社会整体的发展诉求,同时也要很好的尊重学生的发展个性,不打压个性的培养;最终使学生不仅能够在各方面综合素质上满足社会发展,同时能够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应用。
著名的刘教授曾指出,当前我国对创新教育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当前主要呈现出比较重复的层面。同时很多的学者教授也对当前我国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各自持有不同的观点;培养创新人才不是一个口号,并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形式化的实践形式的活动,而是要理论结合实际,形成系统化,完整化的创新教育理论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加强校际交流,不断形成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确立新型的人才培养理念、新型的教学方式、创新平台等一系列内容。理论学习和把控是进行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不断的完善人才培养的理论建设,才能更好的将其应用于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常在高校中,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对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局限于其理论层面,没有很好的将其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同时进行创新培养的主体虽然是学生,但由于学生的自信心不足、意识不够、受益较少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其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创新教育中,对于教师的培养也不是十分充足,使得创新人才培养出现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由于国情、人口等各方面原因的限制,导致对我国学生的培养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的创新意识相对较差,各个阶段对于创新意识教育的衔接相对较差,学生在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方面能力较为缺乏,尽管很多高校制定很多创新教育课程,但由于基础不坚固,使得很难全面培养创新性人才。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作用,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高校中对人才培养的模式长期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培养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较为忽视,过于重视对知识的传递,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教师的专业性的建设。我国应当转变其培养的思想,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先进国家学习,如新西兰的梅西大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特色发展。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天性和内需及自我价值实现。我国可以借鉴该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不单注重对知识的传递,还应重视培养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使之从“考试机器”转变为有个性的会创新的专业人才。
由创新型人才的概念可以看出,除了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只有取得了创新成果才能称之为创新型人才。将一个创新的想法由设想转化为成果,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有极高的要求。其次,采用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关键。一方面,改革与完善教师培育体系,向定向与非定向相结合,多元化、开放化培养模式改进,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加强产学合作,通过顶岗实践、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等,不断提高教师对问题的发现思维和实践创新的综合素质,大力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
学习型组织主要强调,组织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拥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能够使得整个组织的成员有很好的学习氛围,促进整体的组织学习。因此,在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时,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和保障机构,积极探索新的运行机制。不断促进信息沟通交流的广泛性,扩大受益学生的范围,使得能在全校范围内提倡人人创新,自觉加入创新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