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幼儿园 张学英
随着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大家越来越关注如何让我们的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贴近幼儿的生活,贴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这与我园一直秉承的教育理念“最好的教育就是最适合的教育”不谋而合。“十三五”初始,我园以“适其天趣,顺其自然”为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努力结合与发挥本土资源的教育优势,倡导“适趣教育”,注重和幼儿一起走入自然、融入社会,扩展幼儿的生活与活动空间,使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充分,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也不断优化幼儿园的课程设置。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继续将“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课题研究成果融入到我们现有的课程中,即在不同年龄段开展富有本土特色的园本小主题,在区域中大量运用本土化的游戏资源。同时,我们从关注文本转向关注幼儿,追踪幼儿的经验,为生成活动做准备。我们收集园所附近一定范围之内的各类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形成我园的教育资源地图。我们研究幼儿的生活,研究幼儿的经验,研究幼儿的兴趣,研究幼儿的需要,从“引进来”到尝试着让幼儿“走出去”,开展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为幼儿扩展了生活和学习的的空间,在探索、交往、表达中获得新的经验和发展,使我们的课程更加丰富、鲜活。
以往,我们总认为种植园地是保育员和老师的额外任务,幼儿只是偶尔去观赏一下,认识一下种植的各种蔬菜。事实上,关注生命的成长是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更宽广的空间探索与他们所能获得的发展是成正比的。我们该如何挖掘“种植之趣”,让幼儿在亲近自然的一系列活动中获得新经验呢?我们通过一次次的课程审议活动,发现问题,寻找策略,反思调整,优化过程,使老师和孩子共同收获、共同成长。
从了解用什么工具挖地开始,组织幼儿参与到力所能及的劳动中来。本以为只对手机感兴趣的他们,拿起小锄头、小铁铲也是有模有样的,看来平时没少跟爷爷奶奶上山下地。孩子们有的蹲有的站,围在自己班级的“自留地”边,一边卖力地劳动,一边嘴里念念有词“切切切,砍砍砍,不让泥块压疼我的小种子”。在翻地整平的过程中,时不时跑出来的小虫子是一个个意外的惊喜。接下来孩子们和老师、家长一起商讨种什么、怎么种、如何管,撒菜籽的幼儿说要撒得均匀,从手指缝缝里一点一点漏出去;种菜秧的幼儿说要让菜秧像小朋友做操一样排整齐,间隔一样多;搭架子的幼儿说要把竹竿竖直,让瓜藤慢慢爬高……收获时,孩子们把挖出来的胡萝卜从小到大排排队;把摘到的黄瓜送给小班弟弟妹妹尝一尝;把掰下来的菜叶留给小兔子吃;量一量巨无霸莴笋有多高……最快乐的是坐在轮胎上画一画金黄的菜花,充满阳光味道的画面透着温暖与收获的喜悦!
在种植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感受阳光、空气、泥土和水的关系,感受生命成长的意义,不仅仅是观察感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也有数量、测量、空间、写作、规划、表达、表现、责任感、任务意识、分享、审美等多方面经验的提升,给幼儿和教师都带来了多元化、多方面的经验和成长。
一直以来,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基本上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伙伴相对固定,师幼之间,幼幼之间互动范围相对狭窄。混班运动游戏作为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打破了班级界限,让幼儿自主参与活动,把“操场”变成“游戏场”,不仅扩大了幼儿之间的交往,使不同班级的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影响、共同提高,而且还能充分发挥幼儿爱玩、好动的天性,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让所有幼儿在一个开放、动态的“大空间”中进行有“趣”的运动,更好地体现“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幼儿游戏精神。
我园因地制宜规划了不同类型的运动区域,如平衡区、球类区、钻爬区、投掷区、骑行区、跑跳区,在各个区设置了收放方便的材料小屋,里面分门别类摆放了老师、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制作的竹凳子、竹梯、竹推车、独轮车、扁担、高跷、竹筒、竹竿、木桩、箩筐、奶粉桶、长凳、球门、跨栏,在小屋门口贴上图标,让幼儿根据游戏需要自由取放;滑梯旁边一条绿化带里的灌木丛被设置成了丛林探险区,隐藏着三条难度不同的崎岖小路:砖块路、钵头路、木桩路,上面有挂满怪兽的渔网供幼儿练习投掷;在水池里摆上一个个编有网绳的轮胎、小船、网兜、竹竿,供幼儿自主选择。
开放自主的混班游戏,打破了幼儿年龄、班级界限,在同一时间内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同一空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方式,自主地在各个区域开展活动,弥补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社会性发展的不足,弥补幼儿园活动设施使用安排难以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不足。而朴素的、本土化的低结构材料的加入,使幼儿的运动充满“乡趣”“野趣”,满足每位幼儿都能按其所需使用材料,进行游戏。
作为一所地处农村的幼儿园,我们尝试着围绕真实的农村生活和幼儿一起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玩在自然、玩在生活,利用本地依山傍水、山清水秀、花果飘香、水产丰富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创设各种机会,让孩子更多地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看看丰收的果园,比比枝头果子的多少与大小,找一找、量一量最粗最细的树干,爬爬陡峭的山路,挖挖山间田野的野菜……
我们利用教研组、课题组、青年教师素质培训班等阵地,组织教师加强“趣”课程的开发、研讨、审议,使大家的观念在一次次活动中冲击、重塑,并尝试和幼儿一起走入自然、融入社会,扩展幼儿的生活与活动空间,让他们在主动、快乐的探究中获得发展。比如去年结合三八妇女节大班开展的“小鬼当家——逛超市”活动,自己挣零花钱,乘坐公交车去超市为妈妈选购礼物,带着发票满意而归;中班的“紫金庵探宝”活动,和孩子们一起感受了家乡名胜古迹的美;今年秋天又开展了大班组的“‘小手拉大手’亲子登山活动”,孩子们带着自己感兴趣的小任务,与亲人、伙伴一起找寻秋日山间林里的小秘密——数一数石马的数量,画一画落叶树和常绿树的区别,用落叶拼一个有创意的造型,和最美的风景来个合影。实物粘贴、照片呈现、绘画记录,一张张丰富多彩的任务表,让你分明的感受到孩子们与一草一木、一石一景的有效互动、亲密对话。
前一阶段,中班时去过紫金庵的孩子们提出想去启园看看,我们组织课题组的老师们开展了一次“‘启’动童心,趣味游‘园’”的课程前审议活动,老师在去过启园后,率先整理出了孩子们可能会感兴趣、对孩子们有教育价值的部分元素:
1.鹅卵石小路(感受美、创造美);
2.各种形状的桥(感知各种桥的特征);
3.太湖石(钻爬、躲藏);
4.树林、落叶(区分常青树落叶树、测量);
5.花窗(感知形态美、对称美、表现美);
6.建筑(感知江南建筑粉墙黛瓦、砖雕之美);
7.各种各样的标志(常见标志、特殊标志)。
如何把启园变成一个快乐学习的大课堂,让幼儿充分感受其中的“趣和美” 呢?通过大家的集思广益,确定以游戏的形式开启快乐游园活动:夺宝奇兵、火眼金睛、勇敢者游戏、桥来桥往,每个游戏都基于幼儿的核心经验,相信在真正走入启园后,在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亲手操作、亲自实践的游戏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如果说幼儿园的课程是显性的课程,那么这些可被利用的资源就有可能是一种隐性的课程,可与现有课程交叉,也可以是平行的。我们的适趣教育课程从幼儿出发,从生活出发,聚焦幼儿的多感官参与,使多样性的活动关注幼儿园现实的条件和资源,挖掘幼儿园周围的课程资源,且行且探索,努力让幼儿的思想看得见,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让幼儿的经验看得见,让幼儿的愿望看得见,真正做到趣中有得、趣中有情、趣中有美、趣中有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