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高三复习中一轮重基础、二轮重专题、三轮重综合能力,一轮复习强调全面、精细、扎实,故成为二三轮巩固提高的基础环节。如何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将四本必修教材内的知识点融会贯通、破解学生只会背书不会做题的困境?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提高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实效性应把握好以下三个度:
“要迅速到达一个目的地,方向和路线比速度重要”,高三备考中尤其要重视目标导向,教学要以课标和考纲为指导,以教材的内在逻辑为主线,以知识点、考点、高考真题为载体,以师生的教学活动为依托,对教材实现全面突破,对习题进行类比讲解,做到举旗定向、稳打稳扎。
教材是学生接触知识的第一手材料,也是高考试题的命题依据。回归教材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做到读“厚”教材与读“薄”教材相结合。
读“厚”教材要求学生逐个消化知识点。应依据教材内容编排,细致入微地阅读致语、目录、单元结构和介绍、正文非知识点文字、案例说明、相关链接、专家点评、名词点击、综合探究等内容,有利于学生弄清基本概念、辨别主要误区、关注前后联系、巩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读“薄”教材要求学生提纲挈领,画好思维导图。高考考查知识范围的细致化趋势要求学生做到“点状知识网状化、网状知识点状化”,通过自己动手画思维导图、知识框架等方式,熟悉细节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分布位置和所属要点,有助于学生对宏观知识范围精准地选择作答,实现作答水平的提质增效。
建构知识体系工程浩大,其内在逻辑也交错复杂,学生画思维导图时常“丢三落四”,效果不甚理想。为引导学生在广度上补齐知识空白,在深度上直击疑难问题,笔者归纳了几种知识逻辑梳理方法:
①目录梳理法。在教材目录的基础上,分别以单元标题、课标题、框标题进行知识要点的罗列和延展。
②主体梳理法。以《政治生活》为例,从公民、人民、居委会(村委会)、政府、人大、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政协(委员)、民族、国际社会等主体出发罗列有关知识点,并梳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主体知识全覆盖。
③多维角度梳理法。针对同一个主体(或关键词),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关注主观题设问角度。
④知识打包法。对于二级知识点和时政热点,可以跨越知识范围限定,进行前挂后联。如“企业经营”这一重点知识,除教材第五框的阐述,还可结合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市场主体、涉外生产经营者”等角色进行分析,结合企业发展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收入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等知识点进行分析,结合企业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制造强国”等时政热点进行分析。
学生做题的难点就在于理论结合实际、材料对接知识的能力欠缺,难以做到举一反三。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以热点材料为载体的知识,做题中注重题干素材的积累,如“一带一路”的时政材料,可与“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当代国际社会、中外文化交流、联系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等知识点相衔接,对热点多角度的分析将加深学生对时政素材的理解、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高考选择题具有分值高、时间紧的特点,如何高效选出正确答案是一轮复习中学生提分的重中之重。选择题短小精悍但内涵信息丰富,学生在分析材料主旨和设问指向的基础上,还应把握“排沙见金”这一技巧。
要想“排沙见金”,学生要学会“排错”,排除题肢本身错误的说法(知识错误、逻辑错误、事实错误等);学会“排异”,排除跟材料主旨和设问指向无关的说法;学会“排重”,排除单纯对材料字面意思的重述、缺乏概括理解的题肢;学会“排倒”,排除与设问逻辑、语义指向的颠倒,尤其表现为原因和影响的混淆;学会“排间”,排除与材料本意相去甚远、不甚直接的题肢……掌握排沙技巧,可以培养学生审题的“慧眼”,有效提升答题准确度。
主观题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且题型灵活设问多变,包含了体现型、归因型、措施型、关系论证型、评析型、探究型等题型,教师都应专门归纳其常见形式和解题步骤。笼统来说,审读出主观题的“时势”,分析命题人考查的指向,应当从审设问和审材料两个方向出发。
(1)“五审”设问
审设问要做到:一审“范围”,二审“主体”,三审“角度(题型)”,四审“内容”,五审“分值”。审“范围”常见的形式有必修、单元标题、课标题、框标题、二级知识点等限定模式,往往在大范围下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有对应的小知识板块需着重分析。审“主体”常见的有国家、政府、企业(经营者)、个人(消费者、劳动者、投资者、纳税者)、党、政协、公民、人大、人大代表、国际社会、文化生产者等等,还可结合材料中的其他主体进行作答。审“角度”即设问的指向,归纳问题、分析道理、指出体现等阐述是“是什么(体现型)”题型;分析说明、原因意义等阐述是“为什么(归因型)”题型;探讨措施、提出建议等阐述是“怎么样(措施型)”题型;题型不同,学生的解题步骤、语言表述也有所不同。审“内容”一般指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主旨大义,是材料对接知识的重要来源。审“分值”要求学生据分作答,学会筛选辨别有效要点,避免无用功。
以2018年全国Ⅱ卷39题为例,设问为“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12分)”,审设问可知:知识范围——中国共产党执政(政治生活);主体——党;设问角度——为什么要;问题内容——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分值12分——有效要点不超过4点。学生在五审设问的思路中,能清晰明确作答要求(从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阐述),有效定位教材知识(对接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有关知识),提升主观题作答水平。
(2)“三读”材料
高考试题材料凡呈现内容必定为有效信息,因此审材料要抓中心主题、层次划分、关键信息三个方面。审材料时要分析主体为实现目标对客体采取的措施、手段及过程,操作时建议带着问题做到三读材料:
第一遍,通读材料概括主旨,依据句意或标点符号(尤其关注冒号、分号、句号)划分层次,弄清每层次材料的含义。第二遍,复读材料有所侧重,勾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尤指与教材语言接近的信息),结合设问对材料进行理论思索。第三遍,精读材料组织答案,弄清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归纳并按设问要求对接知识,综合考量下筛选出最符合题意的理论观点组织答案。
审准题、审全题是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基础,而答案的语言规范、逻辑规范则是教师评判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结构、思维品质的重要标准。
要想提升阅卷老师的印象分,学生作答时需注意:①要点序号化,依据分值和与材料的关联度进行要点的排列;②语言学科化,准确表述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用专业术语、时政语言;③编写完整化,要点做到理论和分析兼备;④书写整洁化,书写工整、排版整齐、文段适中。
“问题中心型”试题是高考政治试题的一种趋势,拉开主观题分值差距的正是在于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逻辑是否规范、论证和探究问题时能否写得清、说得透。
优秀答案需要具备以下特征:①答案指向精准、紧扣设问。要点既简明扼要运用教材知识,又紧扣设问切中要害,兼备理论逻辑和问题逻辑。②答案内涵分明、外延周全。要点之间合理排列呈现大逻辑关系,既能主次明晰呈现递进关系,又能涵盖周全呈现网状关系。③答案演绎分析、思路缜密。要点自身通过演绎分析呈现小逻辑关系,既对概念进行迁移置换也能保留关键词,体现出思维的有条有理。④答案思维灵动、高于教材。要点能结合情景材料灵活调用知识、生成知识,超越材料提炼出事实逻辑。
以2018年全国Ⅰ卷38问为例,材料为“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国家全民健身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内掀起了马拉松热。2011年中国马拉松赛事仅有22场,2017年增长到1 100场。据预测,2020年中国马拉松赛事将达1 900场。马拉松赛事的参与人数多、涉及领域广。2017年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次超过500万,覆盖全国234个城市,赛事带动安保、保健、住宿、餐饮、旅行、体育文化等服务业的发展,据测算,2017年全国马拉松主方的直接营业收入超过270亿元,主办城市的间接收入超过1 350亿元。”设问为“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近年来我国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14分)”
从理论逻辑和设问逻辑来看,本题涉及“影响消费的因素、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的知识。大逻辑上要点可由小到大递进列为“消费者、生产者、国家”三个角度,每个要点分别从小逻辑出发进行演绎分析:①基于“收入是影响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演绎出“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升级,推动马拉松赛事的需求上升”;②基于“消费对生产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演绎出“马拉松赛事覆盖面宽,商业价值大,刺激赛事的供给”;③基于“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会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演绎出“赛事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发展又进一步促进赛事”;④基于事实逻辑超越材料分析马拉松热背后的宏观因素,演绎出“全民健身战略实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支持马拉松赛事发展”。整个答题思维的构建过程,折射出作答者带着问题意识活化知识、细化知识,体现出语言和逻辑的规范。
总之,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方法多、理念多,需要高三教师不断探索合适学生实际情况的道路,引导学生完善知识、培养应试能力和核心素养,提升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