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贴标签一定正确吗?

2018-01-25 19:28编辑设计
妈妈宝宝 2018年3期
关键词:贴标签坏脾气大儿子

文/空 杯 编辑/春 苗 设计/侯 宇

妈妈的困扰:从小,我就是父母眼中“坏脾气”的那个孩子,这个标签一直伴随我到现在,有了儿子后,我却不能避免给他们也贴上了性格的标签。我一直在反思:是不是家长的评价,让孩子不得不接受这样的身份?

每个人都有个标签?!

妈妈参加高中同学50年聚会时填写了本同学录,当我看到她在性格一栏只用了“温和”一词来描述自己时太意外了。怎么会是“温和”呢?妈妈是勇敢、机智、幽默的,而温和,只会让人联想到洗护产品和小动物!没想到她一把抓过同学录,坚定地说她就是这样的,家中大姐是可爱的,二姐是聪明的,而自己,就是温和的!

我似乎明白了,尽管年近古稀,但是妈妈仍然沿用了儿时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我看她的表情,是不想再对这个问题做过多的解释了,尽管我很想继续这个话题,但我还是住了口。这么多年的母女相处中,在类似的情况下我总是保持沉默,来避免妈妈给我贴上“坏脾气”的标签。

是的,她们形容我的词是“坏脾气”。

这个标签我们会保有多久?

像妈妈一样,一生都效忠于童年标签的人不在少数,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非常在意家庭中受尊敬的长辈的评价,会认真地遵照这些评语,甚至保持到成年。

我的爸爸给我起了“坏脾气小孩”的绰号,是因为他觉得我发脾气的时候挺可爱的,我虽然不是很喜欢这个分类,但是也不排斥它。爸爸很喜欢我的直率和敢说敢做,这些围绕在“坏脾气”下的人格特质,让我从事了现在的工作。

拒绝做“贴标签妈妈”

尽管我能够按父母对自己的判断找到工作,但是仍然不想给自己的孩子贴上各种标签。我常常对别人说起我10岁的大儿子在幼儿园前就学会了阅读,在8岁前因为好玩背熟了元素周期表,而6岁的小儿子一头卷发,非常有魅力。亲戚和朋友都认为大儿子是聪明的,小儿子是帅气的,但我除了偶尔的疏忽之外,避免跟风去给孩子们类似的评价。

虽然只是几个词语,但我担心经常这样来形容孩子,会忽略了他们其他的特质,而且不知道孩子会不会因为评价的不同心里不舒服。我还记得小时候哥哥总被评价善良时,我是多么不高兴。我也曾经拿出零用钱捐款,也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但即使是自己不小心划破手掌需要创可贴时,仍要被说一句“坏脾气的女孩”。我不知道小儿子会不会因为哥哥的聪明吃醋,或者大儿子会不会嫉妒弟弟的魅力?

不贴标签也有困扰

在坚持了几年不给孩子们贴标签后,我有了新的困扰:孩子们会不会认为自己的某些特质得到了所有人的肯定,只有妈妈拒绝认可自己?在孩子成人后会不会抱怨我这个“坏脾气”的妈妈太吝啬表扬了?孩子们会不会认为妈妈和其他人的观点都不同?

我怎么会不认可自己的孩子呢?没有人比我的孩子更加聪明和有魅力!我发现当无意中夸奖他们聪明和帅气时,孩子们会特别的高兴,所以我开始怀疑,不贴标签一定正确吗?

专家研究孩子的性格和智力的决定因素时发现,家庭和学校创造的后天生长环境,同先天遗传基因一样重要,我们都会受到来自环境的评价和影响。既然不能消除评价和影响,那就要求家长和老师给出的标签是积极的,而不是批评的。

怎样贴标签才是正确的?

如果父母给出的评价是鼓励的、有助于性格培养的,明确哪些标签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是绝对不能给孩子贴上的,那么这些评价会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价值观。

当然父母在具体判断时情况要复杂得多,有个朋友的女儿爱画画,最喜欢画鲜艳的花朵,大家都夸她会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后来发现这个女孩只会重复画那些花瓣和可爱的花,而不是选择其他的对象——她是怕冒险丢了优秀的标签而不敢去尝试画别的东西啊。

我忍不住好奇,如果我继续称赞我的大儿子聪明,他会不会因此害怕失败,逃避去做有挑战性的事情?或者小儿子为了努力保持有魅力,不愿意学习和看书?

我观察孩子们确实按照自己的标签去选择做什么。大儿子习惯性地用老师的口吻去纠正弟弟,表现自己在“学术”上的权威;小孩子在聚会上很活跃,他很乖地问候大家,总是得到所有人的称赞。即使我和他们的爸爸不去称赞他们“聪明”和“有魅力”时,他们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标签。

标签无所不在

专家说即使不直接告诉孩子,父母日常的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地传达同样的信息。在我家里同样是这样,我和丈夫经常让大儿子去回答日常遇到的科学问题,好像他是我们家的维基百科,如果电视节目上有智力抢答环节,我们一定都想到让大儿子来表现一下。

避免模式化的最好办法是突出没有被贴出来的标签行为。心理学家说,当可爱的那个孩子在成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时,父母要注意到并及时给予鼓励;当聪明的那个孩子表现乖巧、讨人喜欢的一面时,你要明确地赞赏他。

我最近开始注意小儿子在学校的努力和大儿子在社会关系技巧方面的进步了,当大儿子可以自信地与大人目光对视时,或者小儿子周末要去图书馆查找资料时,我马上告诉他们“做得好棒”。

虽然我和丈夫做了些努力来避免孩子被我们“人为定向”,但效果微乎其微。当我告诉我弟弟最近小儿子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他带着疑惑打断我:“我的大外甥数学成绩一直是最棒的。”我的婆婆看见大儿子穿着方格衬衫很帅气时很高兴,但她更乐意见到很多的小女孩围着小儿子聊天。除了认为大儿子聪明,我的婆婆还认为他有思想、敏锐,所以夸他帅气简直就像夸大学教授时尚有型一样奇怪。

标签满足了谁的虚荣心?

随着我开始表扬孩子们在不擅长的领域所做的努力时,我也很想建议父母们不要总限于重复孩子某一方面的能力。我们高度认可的这些能力,是不是和我们自己的性格有关呢?我们是不是借助夸孩子,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每次我的孩子被称赞时,我都感觉很受用。当大儿子被夸奖时,我听到的是自己也很聪明。我是一个邋遢的孩子,小时候常常是凌乱的头发、瓶底厚的眼镜片,即使到了成年,我也喜欢听到人们对于我漂亮的小儿子的夸奖。

要注意孩子们很可能因为我们的疏忽而变得模式化,错过了成长的很多美丽风景。

后记

昨天,以可爱出名的小儿子,用捡来的木棒在地板上摆出了各种图形,这个才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摆出的作品很巧妙。我没有表扬他聪明又可爱,而是夸奖他想象力丰富,很有创造性,接下来我和他一起讨论灵感来自于哪里,还能做哪些尝试,我们兴致勃勃地研究了好一会儿。哈哈,我又发现了一条奥秘:和孩子一起探讨他的进步,比单纯的表扬更加实用!

这些标签错在哪里? 延伸阅读

1“什么都懂就是不会说话。”

其实是家长的方法不对,是在孩子学话时,没有把握住孩子的语素积累关键期和单字表达关键期、为孩子创造表达的机会少导致的。

2“喜欢扔东西不懂爱惜。”

同样是“扔东西”,8个月和2岁的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不一样。8个月扔东西是婴儿的大脑中学习“客体永存”(物体守恒);2岁扔东西是在稳固物体守恒的概念上,对物体的质地加以探索、认定自我控制的能力。

3“特好动是不是多动症啊!”

家长常常错误地把下边这些划等号:注意力无法集中就是不爱学习、出现几次攻击他人的行为就成了“爱打人”、自我意识刚建立就要求他懂得与人分享、不喜欢跟人分享就是自私等等。

父母如何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呢?

如果,你已经伤害了孩子,请你先用“拥抱治疗法”来消除孩子心中的阴影,同时为你们的亲子沟通建立通畅的渠道。

方法是:紧紧抱着孩子,认识到自己以前曾经在不知不觉中向孩子心中传输过负面消极的念头,为自己给孩子带来的无意识伤害真诚地道歉,并传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和赞赏:“宝贝,对不起!妈妈不应该说你胆小,妈妈知道你是个很坚强、勇敢的孩子……”

方法1: 调整引导的方向,“宝贝,妈妈很喜欢你勇敢自信的样子,真可爱!”而不是“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

方法2: 请学会用反义词!就是当你想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不好的评价时,先想想这个词语的反义词是什么?例如:把“胆小”换成“大胆些”,把“依赖”换成“独立”,把“懦弱”换成“坚强”,把“脾气大”换成“宝贝,慢点!放松!”或“嘘,小声点说吧!妈妈愿意听!”,把“爱玩”换成“游戏的时间到了,宝贝我们现在来讲故事啦!”把“任性、倔强”换成“冷静些吧,亲爱的孩子,妈妈爱你,愿意跟你一起来看看是什么原因让我的孩子不开心呢?好了吗?愿意跟妈妈说说吗?”

猜你喜欢
贴标签坏脾气大儿子
拒绝被贴标签
老爸的坏脾气从哪里来?
小号
掰断筷子
掰断筷子
我给酸奶贴标签
贴标签
谈对青少年“贴标签”的现状及影响
穿靴子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