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琳(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浙江桐乡 314500)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新课题。但笔者习惯性地认为培育核心素养的重任应该在新授课,对高三复习课来说,应试、得高分才是硬道理,“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三复习课研究”不过是纸上谈兵。直到2017年9月,学生参加了嘉兴市的模拟测试,第40题第2小题的超低得分率,彻底扭转了笔者的这种认识。现结合此题,谈几点对复习课中科学精神培养的认识。
【试题呈现】
自脱欧公投后,英国国内一些议员和贵族勋爵试图阻止英国退出欧盟。为了能组建一个“强大稳定的领导班子”,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宣布,经内阁会议决定,政府将于2017年6月8日提前举行大选。该议案获下议院投票通过。选举后保守党尽管仍是议会最大党,但所获议席未过半数,只能与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结盟,组建少数派政府,这一选举结果也给后续的脱欧谈判增加了更多不确定因素。
从英国政体角度,分析提前大选的结果为什么会给脱欧谈判增加更多不确定因素。(5分)
参考答案: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1分)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内阁从议会产生,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2分)脱欧公投后,国内议会已出现反对声音,而在此次议会大选中,保守党又未能获多数席位,只能与另一小党组成少数派政府继续执政,这将导致英国政府今后为脱欧谈判所做出的各项政策更易受到议会中其他政党的反对,所以增加了更多不确定因素。(2分)
【试题赏析】
本题有两大亮点:
第一,围绕核心素养,坚持能力立意。新高考对学生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能力要求:记忆、理解、比较与归纳能力、判断与批判能力、分析与探究能力、表述能力等。答好此题需要学生能够准确调用英国政体的相关知识,比较英国大选前后议会格局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对未来脱欧谈判带来的影响,最后还需要学生能够运用学科术语组织好答案。从本题所考查的几项能力看,主要凸显了对学生科学精神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
第二,贯彻课改精神,强化思维过程的考查。就本题的思路来看,英国提前大选的结果是保守党由议会多数党变为要与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联合的情况,原有的脱欧阻碍来源于自身及反对党,现在又多了联合党派的不确定因素。所以,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学生需要通过科学思考,分析出“是英国下议院的新格局对特雷莎·梅政府的制约导致未来英国脱欧谈判可能出现更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一信息。如果学生缺乏这样的一个思考过程,是无从下手的,而这也恰恰是科学精神培养的内在要求。
【教学感悟】
陈友芳、朱明光二位先生发表过一篇题为《核心素养本位的思想政治学科学业质量评价的策略和指标》的文章,概括了核心素养评价的方式,即以学科任务为引领,构建融学科任务、评价情境、学科(知识)内容于一体,指向关键行为表现的评价框架。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命题专家们已经把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渗透到了各级各类的考试中。随后笔者翻阅2017年各地的高考试题,如梦初醒,原来,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测评,早已融入到了试题的情境、设问和答案中。作为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必须摆脱原有的复习套路,领会新课改精神,与时俱进,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到高三的复习课中。
【答卷分析】
本题共5分,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平均分只有1.21分。从答题表象看,是学生调用的知识不符合题目要求,如有的学生调用了“英国首相受到制约”的知识,有的学生调用了“英国首相产生的知识”,还有一部分学生调用了自己背到的与英国政体相关的所有知识。而其背后的实质是学生因缺乏对问题的深刻把握,无法准确界定和调用所学知识,导致答非所问,得分率极低。究其根源,是学生思维过程的缺失。
【教学感悟】
科学精神的缺失,反映在答卷中是“审题不清,答非所问”。这些学生经过死记硬背、“观点+材料”答题套路的强化训练,面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有套路”却没思路,势必会脱离实际,事倍功半。深刻反思后,笔者感受到了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尤其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认清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都需要我们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因此,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具备科学精神。作为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应该摆脱原有的学习套路,学会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前提下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与此同时,笔者也明确了在接下去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主要任务:在各类课型中尝试和探索让核心素养培育落地生根的有效路径。
通过学习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我们理解了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的重大意义,即帮助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科学精神而言,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学会科学思考,最终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为达成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应该通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初步具备“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三种思维能力”,也就是国际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J.斯腾伯格提出的成功智力三要素。笔者认真研读了《成功智力教学》这部著作,运用其中的教育教学理论,围绕科学精神的培养,进行了如下尝试:
1.从讲题到“说题”,培养学生在创新的形式中学会分析
“以培养分析能力为目标的教学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对基本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鼓励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认为这些问题是最重要的”[1]51~52。高三复习课少不了试卷讲评,传统的做法是:呈现答案—学生订正—教师讲评—答疑,学生本来就对习题课不感兴趣,教师又一讲到底,结果是题目讲了不少,但收效甚微,更不要说学生能力的提升了。笔者尝试让学生“说题”,比如选择题,除了让学生说题干信息,说题肢内涵、入选理由以外,针对没有入选且表述正确的选择项,笔者还让学生思考并说出在怎样的情境下该选择项也可以入选,后来有一部分学生还尝试在题干信息中增加或减少关键信息,重新组合选择项,学会了准确把握学科知识与题干情境之间的联系,增强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针对主观题,笔者让学生“三说”:一说设问,从设问中获取“答题指向词,知识范围和关键词”三要素,这就需要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这三个关键点上,让学生学会抓重点;“二说”材料信息,分出层次并概括出每一个层次的中心思想,旨在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三说”参考答案的撰写思路,这一点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能够通过对材料、设问和答案的比较与整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经过精选精练,学生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了,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对知识探索的热情。笔者的高三习题课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得轻松了,学得高效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2.从背书到“议书”,培养学生在常规的学习中学会创新
“创造性观念常常代表了一种有效的、优越的思维方式。……通常,有创造性的人都具有非常好的综合思考能力,可以在事物间建立联系,而没有创造性的人则无法自动地认识到这些联系。”[1]74~75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少不了要求学生记忆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绝大多数的情况是教师划重点,学生死记硬背,而不会认真看书。按照上述理念,在高三复习课上,笔者尝试让学生“议书”,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就某个观点或某框内容发表见解。教师只对学生提出一个要求:通过议,至少有一点让听众记忆深刻,形式不限。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创意无限,比如:有些小组经过讨论,在理解达成一致的前提下,重构了本框题的知识框架;有些小组结合考试题目,讨论出了若干易错点;还有的小组在教材重难点的空白处写出了新近发生的新闻热点,用来佐证教材观点……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还会相互提问、争辩、讨论。从学的角度看,原本死记硬背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变得形象生动了,学生主动思考、创新形式,课堂变成了思维碰撞、深化认识的舞台;从教的角度看,当常规的教学过程融入了创新的因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从做题到“命题”,培养学生在克服思维障碍的过程中学以致用
“我们都见过这样的人:他们表面上看起来思维能力很强,做事情却经常失败或犯错误。当面对现实世界的实践性问题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就化为乌有。”[1]119《成功智力教学》一书中将其归结为实践性思维障碍,比如:缺乏动机、缺乏结果导向、不能将思想化为行动、害怕失败、自卑或自负等。反思高中阶段的学生,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畏难、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笔者一改往日高三复习课的题海战术,尝试让学生“命题”。浙江新高考思想政治学科考试采用判断题、选择题和主观题三种题型考查学生的各项能力,命题训练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先从简单的是非判断题开始尝试。首先,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教材,搜集可以入题的时政和生活素材,唤起创作动机;其次,按照现行教材的编排让学生把搜集到的素材大致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四类,克服“缺乏结果导向”的思维障碍;再次,挑选高频考点,结合材料,搭建起情境与考点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将思想化为行动;最后,通过展示、点评,再次修改,直至完善,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与不易,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品质。命题实践是“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经过坚持与历练,尝试摆脱各类“实践性思维障碍”,将来面对现实问题时,就能学以致用了。在学生尝试命题的过程中,笔者体会到了学生学习动机被激发后的强大力量,同时也明白了自己多年来良苦用心却收效甚微的真正原因了。
教与学是相互依存的一个双向过程,科学精神的培养,不是单方面的教师对学生的培养过程,而是教师摆脱教的套路、学生摆脱学的套路,科学思考、共同成长的过程。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将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而探索出更多、更好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1][美]罗伯特·J.斯腾伯格,埃琳娜·L.格里戈连科.成功智力教学[M].丁旭,盛群力,译.宁波:宁波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