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珏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根据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从实际出发,理解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普遍存在,建立起陆地自然带的概念与分布模式图;运用地图、景观图、表格,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深刻认识其对生产、生活所具有的重要实践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陆地自然带的概念、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而难点为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原因。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使得世界多姿多彩,并且表现出了一种有序的美丽——地域分异规律,而旅行恰好是能够体验与反应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一种活动。因此本文结合当下热门游戏《旅行青蛙》,尝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达成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多媒体展示漫画组图:小青蛙通过旅行,寄回各地照片。而作为小青蛙的朋友——我们收到了各式各样的照片……”
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小青蛙这么喜欢旅行呢?”让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及时从学生给出的答案中提炼出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地方,即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这样的差异性造就了多姿多彩的世界。
设计意图:以当下热门的游戏为背景,自然而然地导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加强学生的代入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展示漫画组图:笔记上记录着小青蛙在旅行中的几个思考问题。”
教师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旅行中不忘学习,看来这只小青蛙还是只学霸蛙”自然过渡到陆地自然带的学习,引导学生结合“照片”回答多媒体展示的以下问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哪里?自然地理环境相类似的区域被称为什么?陆地自然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命名有什么规律?分布是否具有规律?引导同学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设问,利用问题支架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陆地自然带的概念,并初步感知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情况,为接下来地域分异规律的学习打好基础。
“多媒体展示漫画组图:小青蛙寄来了一组在中国旅行时的‘照片’——标注了拍摄时间与地点,通过整理排列这些照片,一起看看小青蛙这次旅行路线蕴藏了什么样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师请一位学生将这组“照片”按时间顺序以及地点贴到地图上,并引导全体学生在贴“照片”时,观察、感受景观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它属于哪种地域分异规律?用示意图如何表现?具有什么样的分布特征?典型的分布地区在哪里?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并引导其通过表格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最后结合贴好“照片”的旅行路线即在我国东部地区从南出发一路向北,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教学过程教法同上)。
设计意图:通过贴“照片”这一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感受景观的南北向更替,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直观的地理图像,从中发现一定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
“多媒体展示漫画组图:小青蛙发来一组珠穆朗玛峰的“照片”——“高寒荒漠图”与“冰川积雪图”以分享登顶的喜悦,并且提出问题:此次登顶是从南坡还是北坡攀登?”
教师展示带有海拔高度的珠峰侧视图,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以初步了解垂直地域分异。然后继续追问“如果小青蛙从南坡攀登的话能够拍到什么样的照片呢?”通过解决该问题以加深对垂直地域分异理解,最后将北坡与南坡的垂直带谱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总结垂直地域分异。
设计意图:利用“判断路线”驱动学生主动发现知识,激发学习主动性;通过推测南坡的垂直带谱以完善该知识点的构建,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展示漫画组图:邮箱里又收到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小青蛙被南方小老鼠招待吃米饭,一张是小青蛙被北方小老鼠招待吃面条。”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从小青蛙寄来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在南方吃米饭,在北方吃面条,为什么出现这样不同的饮食习惯呢?为什么南北两地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除了粮食作物可以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还有其他生产生活上体现地域分异的例子吗?对以上的现象有什么感悟?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设问,利用问题支架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1],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多媒体展示漫画组图:小青蛙回到了家,开始撰写旅行记录。”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梳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所蕴含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引起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体现了何种规律?对现实生活、生产具有什么意义?并再次利用表格整理三种地域分异规律。
设计意图:建立起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内在逻辑,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知识结构[2];训练学生用表格整理相关知识的能力,并回忆巩固所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张丽珏.基于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地理课堂教学研究——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3X):21-23.
[2]李琳.从浅表教学走向深度教学的路径初探——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