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2018-01-25 18:41:01
山西青年 2018年8期
关键词:实效性理念政治

刘 欣

(重庆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重庆 401520)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为新形势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提供了根本遵循。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是让教育以“需求”为导向精准化;增强实效性则是要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行性已达良好的教育效果。[1]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成为不少专家学者以及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将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本文立足于高校思政教育现状,着手于理念、价值观、方法等方面论述社会工作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当下社会价值观念更趋向于多元化、多极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巨大挑战。在不同思潮的冲击影响下,过去老师的“权威”和“绝对话语权”也受到空前的挑战。在新常态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信息爆的时代信息极速传播着,快餐文化如影随形;过去单一信息输出模式被打破,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相比从前,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也有颠覆性的改变,接受新生事物、新观念的能力也大大超前。对于年少的他们成熟的价值体系尚未建成,对于思想价值好坏不具备甄别能力,在多元化思想浪潮的冲刷下,很容易误入思想歧途,常常对社会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持保留态度甚至是反对意见。基于这样的现状,传统的“填鸭式”说教教育效果也可见一斑。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接受效果欠佳,政治意识不强,自我效能感低,易受蛊惑等情况。因此提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实效性显得尤为必要,应对特殊的时代背景,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需要的发展、创新的教育观念、方法呼之欲出。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专业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导向,单向沟通,实际效果不佳的状况。

二、高度契合的“以人为本”理念促进两者的结合

社会工作专业旨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与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作为专门的学科。[2]同时它也是助人方法,有系统的理论和实务模式作为支撑,更重要的是社会工作核心价值理念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成长和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这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谋而合,同时也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一致。

“以人为本”同样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是做人的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标杆。社会工作作为西方的舶来品,虽然深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但专业价值核心与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以人为本”高度一致,始终坚持凸显人多价值,挖掘人的潜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工作进入国内发展的二十年来,专家学者以及一线社工也致力于构建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在建设方面还要注重强调社会和谐、保持家庭和谐和稳定是我们社会的主流家庭观念、注重服务的“人情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点也与思政教育理念高度切合。

三、社会工作理念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一)“助人自助”实现思想政治的“不教之教”

社工强调专业服务关系,“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理念,帮助服务对象学会帮助自己促进个人成长为目的,并且避免家长权威,倡导平等协助的专业关系。而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趋势不再是单纯的单向管理,进行思想政治引导和开展日常学生管理工作,高校思想工作的服务性功能逐步凸显,社会工作“助人自助”正好与“三自”高度契合,两者讲究的都不是“一条龙”捆绑式教育—包揽一切,越俎代庖为学生解决问题,却忽视了他们的能动性和个性化,传统的学校大包大揽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却容易磨灭学生创造性和个性,不利于起个人成长。也许单个的事件或问题可以通过一次或者数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解决,但此类解决问题的模式治标不治本,并未针对如何规避类似问题发生或是着眼于提高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助人自助”理念下,才精准对焦学生真正的需求,帮助他们认识、了解自己切需要,使他们具备自我学习、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能力。最后实现让学生学会自我帮助、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同时也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境界和“不教之教”的教育效果。

(二)构建平等关系、强化服务意识,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路径是服务学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接班人的重任,完成对社会输出技术性人才使命。对于新时期的高校大学生,他们个性鲜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渴望自由,追求公平,成熟的价值体系有待建立,传统“说教”、“权威管理”方式对于如今学生管理工作而言显得略微吃力。过去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时,工作中常以“老师”、“权威者”自居,这样看似强势,高高在上的角色往往却让思想政治工作者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自觉拉开了与学生的距离甚至置于对立面。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但效果甚微,传统单一的灌输模式甚至导致关系僵化。这样的关系集中表现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关系的错位,过多地强调和突出了教育者的外在作用,忽视了教育对象内心自我教育意识的觉醒。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强调是平等,通常给予服务对象帮助,但对于社工专业视角而言更希望这样的服务不是“为了服务对象”和“与服务对象同在”。引导帮助学生去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发挥“三自”作用成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样这也成为创新提升教育理念的重要抓手。

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引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上可以极大改善这样的现状,将学生视作有话语权的平等主体,尊重倾听他们的实际需要,这也能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更加接地气,并且更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实践表明,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才能达到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的目的。[3]

(三)精准发力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呼吁个性化教育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集体教育,轻个人教育;重管理任务轻人文关怀,忽略个性成长重整体性发展。有人将学校比作工厂,划一性不重视人的个性和个体的独立价值,不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模式如同工厂生产的“标准件”,缺少良好的个性素质。划一性、模式化教育,把学校当成“工厂”,把教育当成“模板”,把学生当成“产品”,学校教育的过程,被当成是学生量产的过程,每个学生毫无特点可言,限制个性教育的发展。[4]近几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的议题也不绝于耳,而精准化的前提就是摸清实情做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育人教育。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思政教育某种普适性模式再也不是从前的“万精油”,“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亟待出现,因为只有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每个人都应当有权利和机会发展个性,社会工作者应当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体差异,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对于社工专业而言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案例或者案主,即便有成熟的实务模式也不会生搬硬套使用一般或统一的服务方法回应每个人独特的需求。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充分体现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尊重,关心他们的个人需要和个人价值,对教育环境的反思,创造条件促进学生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以此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并取得良好的实效性。

(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丰富工作方法

传统的思政教育一般是通过“两课”、教育引导和日常“谈心谈话”。无论是是“两课”或是日常的教育引导,主要都是以“说教”为主,学生被动参与多。而“谈心谈话”也带有极强的偶然性、非持续性、随意性较大,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或模式有待探索。社会工作通过多年的发展实务经验的积累,逐渐总结提炼出一套实务模式,提出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专业的方法,并且现已出现较为成熟的专业领域化发展——学校社会工作,致力于改善学习环境和条件,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或学校解决所遇到的某些问题,通过对学校、家庭、社区互动关系的协调,协助预防和解决学生问题,发挥学生的潜能以及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实现学生个别化教育。个案工作的重点强调在尊重、接纳、案主自决的价值观念指导下,来启发个人运用潜能和身边的资源,帮助个人或者家庭有效适应环境。在个案工作中还有不同的工作模式,如“危机干预”模式针对突发事件或者惯常解决方法失灵的问题的支持性介入,这也与应对处理日常学生工作中突发的危机事件有极强的适用性;“任务中心”模式强调在注重效率和效果,同时兼顾案主需求、利益最大化和时间、金钱耗费最小化。这样的工作模式适用于平日本已繁重琐碎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能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在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前提上推荐工作,这让思政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四、结语

社会工作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因为它讲究专业手法并施以人文关怀,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美的体验。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学科,探究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其结构研究要以科学性为学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其研究目的、内容、过程、方法充满了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客观性。“科学与艺术,两者从山麓分手,后来又在山顶汇合。”正如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工作的发展,终究两者将走上契合性、适应性发展路径,以提高各自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15.

[2]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蔡应妹.思想政治工作的适应性发展—兼论对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的吸纳[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10).

[4]于越.浅谈个性化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猜你喜欢
实效性理念政治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38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人大建设(2019年8期)2019-12-27 09:05:2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2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