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楠 鞍山师范学院
平面构成是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也是培养学生创作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课程的改革和创新,让学生通过学习平面构成课程了解课程和课程之间、学科和学科之间融会贯通的关系,明白设计师应该是个“杂”家,创新和灵感源于本专业的实践延展和诸专业的融会贯通。
平面构成是高校设计专业教学的常规课程,作为基础课,相对于其他科目,平面构成的教学内容、教材变化更新不明显,图案比较单一。相对于理科、工科等专业,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要灵活得多,教师应该顺应时代和社会观念的发展,推陈出新,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不断变化的设计理念,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的教学目的。
笔者在平面构成教学中曾做过一组实验:在课程讲授后,先不给学生主题,由学生自主研究确定设计的主题和形式,不干扰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和表现。前期的结果是大部分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设计和绘制的都是一些传统的平面构成作业,图案非常模式化。从实验结果来看,一方面,开设设计基础课的时间比较早,大部分学生还处于高考的绘画思维中,设计思维还没有被激发出来,即使大部分学生可以把图案绘制得比较精细,但创意部分的表现相形见绌;另一方面,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专研精神,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成功的育人过程,应该是对受教育者内省和外化双结合的过程。教师教授的知识都属于外化——把理论知识分析讲解给学生听,而这部分外化的知识能被学生接受多少因人而异,差别就在于后续的内省——学生需要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学习和吸收外化的知识。两个环节结合好,教学才会有好的效果。
一个好的设计者也是一个文化杂家,因为设计作品中可以杂糅不同学科的知识,往往好的设计灵感也不仅仅来自专业科目本身,可以源于数学、音乐、文学、自然等。笔者在教学平面构成这门课程时,发现部分学生存在思维惰性,喜欢画地为牢,刻板地完成单一的构成图案,或者机械地使用软件,没有真正理解设计的真谛,他们的设计作品缺乏文化底蕴,容易流俗。
在平面构成课程中,图案骨骼设计是重点内容,传统的骨骼构成图案变化少,且图案构成模式化。在教学实践中,考虑到课程之间本无严格的界限划分,可以将其看成是阶段性的学习。平面构成课程中结合了图案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版式设计等学科的内容,这些学科的内容可以糅合到平面构成的设计训练中,同时内化相关科目的设计要求,既规避了传统陈旧的设计表现,又增加了设计实践,开阔了学生的视野[1]。例如,在群化骨骼训练中结合标志设计的课程进行延展,找到两门设计课程可以结合的点,在专业基础课中渗透和扩展专业知识,课程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变得丰富和严谨。
课程内容的延展在无形中增加了课程的难度,教师应不断鼓励和鞭策学生进行自我创新,同时课程深度和广度的加深、加大也会督促学生增加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味地“等、抄、复制”显然不能满足和完成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是“历史时间”,就是一段时间里人和事物往往会产生变化,但这段变化可能是自己不自知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的“历史时间”,对传统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改变,成为更愿意思考和创新的人。
设计专业要有把握美的敏感性,也要有较好的文化修养。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才有灵气,表现形式也不拘一格。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专业知识来源比较单一,基本从教材和网络图片中提取,设计出来的作业也循规蹈矩,缺少创新。因此,笔者在平面构成课程实训环节中增加了设计和数学、设计和音乐的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明白理科也不是理性刻板,运用严谨的数学公式可以设计出变化无穷的漂亮图案。
设计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创新平面构成课程应该把重心放在实践教学中,传统的平面课程一般以手绘为主,课程内容比较传统,基本按照教材完成教学内容,缺少课程的延展,这也是一些课程的通病,理论大于实践。在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可以结合下学年的专业课程,如丝网印刷,把设计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使其应用化、商业化,进而把设计变成生产力,为大众服务。
另外,在实践环节,教师可以利用课程中的实践学时,带领学生到专业的实践基地进行观摩,结合实践基地和基地的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引申和扩展。
当前,设计院校所有的专业课包括平面构成课程都进行了门科的细化,目的是方便人才培养机制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考核。但是,设计专业本身没有这么细化,很多课程相辅相成,甚至可以互相衔接和转化,从实际的设计工作也可以发现,大到一项工作,小到一个设计,都会融合多门设计科目的知识。明白这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设计的规律,让课程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使专业之间可以相互融合,同时在理论课程讲授中注意实践应用,让高校的设计课程不再概念化,能真正与实际应用接轨,与时俱进。
平面构成课程是绘画和设计专业都会涉及的基础课,只是不同的专业可能侧重点有所不同。高校可以在所开设的平面构成课程中进行课程的改革,求同存异,融合其他专业联合授课。多专业联合授课的优势是专业教师在同一门课程中强化不同专业在本门设计课程中的核心要点,多学科交织演进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增强,也有助于打破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一些壁垒,从而使学生的设计思路更开阔[2]。
古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何引领学生进入设计的一重重门,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时代不同,社会、人文观念在不断变化,课程的教学方法、内容、形式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要求进行调整,这样学生从象牙塔进入社会时就不会出现知识技能时脱节和经验的断层。
设计专业的课程因为自身专业的特点,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色。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及时更新教学知识和内容,更应该注意传统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作为人才的输出窗口,高校应该应该不断进行教学革新,转变陈旧的教育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好时平台看世界、做设计,并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