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君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一个临海不靠海,曾以贫穷闻名,现已风景如画,游人如织的现代化新村——瓦房店市谢屯镇前进村。整个村子几十年来,一直以种地为生,其生老病死、子女教育都全靠土地,各家的几亩田地是全家大部分经济来源。如今,前进村已建成了占地面积为12.5平方公里,建设开发集温泉度假、文化娱乐、旅游观光、新型养老、农民新居、职业教育等项目为一体的,以天然与人文相结合的一种生态城市模式的“香洲田园城”。前进小山村虽然旧貌换了新颜,眼下却存在一个潜在的问题,就是这些被征用土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随着度假村的继续开发扩建,土地用量不断增加,大量农业土地被集中收购,失地农民数量也在增加,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数量也在进一步扩大。
香洲田园城失地农民,目前主要以做临时工为主,所占比重为55.3%,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总体工作不稳定,而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同时失地农民身体条件在长期高强度劳作和不健康生活习性下状况不佳,常期需要购买缓解病痛的小药品,使得收支基本相抵。而且很少有时间参加就业培训、也无金钱与精力,从而无法摆脱长期从事低端行业的低收入陷阱,这就是其再就业面临的难题之一。
度假村的发展使大部分部门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以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要求。例如服务业,要求从业人员能够掌握基本办公软件、熟练使用电子设备、会讲普通话和基础英语水平、掌握基本服务礼仪等。而原前进村失地农民普遍接受教育程度不高,这就产生了结构性用工难的问题,香洲旅游度假村失地农民却很难满足度假村所需求的较高素质,这是其再就业难度加大的另一表现。
农民群体大都凭借多年生活经验为谋生手段,很少有过专业技能培训,更没有专业知识积累。长期依靠种地生活的农民,习惯安于现状,求学意识不强,系统教育极其缺乏,学习的能力也不足。农民自身和政府部门,在农民综合素质提升方面也没引起高度重视,只是偶尔进行农业技术和基础知识的普及。较低的文化水平致使失地农民在面对快速发展的第三产业服务业时,显得十分格格不入,很难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经济环境。
在被调查的56人中,只有小学学历甚至没上过学的失地农民有41人,占总体比重的73.2%,上过初中和大专的人数占总体比重的26.8%,说明前进村失地农民整体教育文化水平不高,致使整体劳动素质普遍偏低。劳动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香洲旅游度假村失地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二是香洲旅游度假村失地农民缺乏各种职业培训机会。但教育文化水平低是其主要原因。
长期从事与土地相关的农活的失地农民,思想比较保守,接受新事物能力很慢,在忽然失去长期依赖的土地后,变得可能不知所措、迷失方向,他们谋求职业处于被动状态,再加上他们本身文化程度低,政府在提供就业培训时,失地农民都十分被动。在原前进村失地农民就业情况的调查中,得知:在56名失地农民中,就有76.8%的失业人员未参加过培训。这说明,农民参与就业培训很被动,对就业培训的主动意识还未形成。
中国现行的《土地管理实施条例》规定,对失地农民的三种安置形式,“以土地换就业”、“就地安置”以及“一次性的货币补偿”即“一脚踢”式的货币补偿。①当前,香洲田园城旅游度假村就采用就地安置方式。虽然失地农民会得到部分征地补偿,短时间内不会面临生计等难题,但是长久来看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安全感,失去了他们的保护力度。
在香洲田园城旅游度假村发展进程中,对于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不可小觑。政府和开发商可以在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资金时,还应利用度假村发展的诸多机会,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实施一个强有效的办法对前进村失地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并加大政策扶持。作为失地农民,要想在度假村的快速发展中受益,不仅要依靠政府和开发商的帮扶,更要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各类途径,提升个人素质与能力,以适应度假村建设步伐。
香洲田园城旅游度假村的发展,农民妥善就业是基础,只有按照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政策,及时处理失地农民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香洲田园城旅游度假村的未来就必将推动前进村和谐稳定、长足发展,为繁荣富强的发达经济早日实现铺平道路。
注 释:
①席东欣.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J].2015(4):53-77.
[1]席东欣.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J].2015(4):53-77.
[2]高君,汪清.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0(2):23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