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少山, 汤德元, 曾智勇, 王 彬, 黄 涛, 杨 伟, 叶 丽, 郭倩妤, 刘巧玲
(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黑熊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1],严重会导致死亡,给动物园的饲养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黑熊感冒临床表现不十分明显,如不仔细观察,难以发现,极易引发呼吸道感染。 而黑熊巴氏杆菌感染情况并不多见,巴氏杆菌感染主要引起的黑熊食欲减退、呕吐、体温升高、呼吸困难,2 ~3 d 即可引发急性肺炎死亡。2017 年12 月贵州某动物园饲养2 头黑熊,一雌一雄,8 岁,体重约120 kg,均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少、喘气、腹式呼吸、鼻流清液等症状,其中1 头黑熊于发病后1 周死亡。 为查明病因,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实验室诊断,确诊黑熊为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诊断结果报告如下。
发病黑熊精神沉郁,采食量明显减少,喜卧懒动呈昏睡状,体表皮肤和毛发未见异常;鼻镜无汗、干燥,鼻孔内红肿、流清涕,可视黏膜发绀,喘气,腹式呼吸明显,体温升高致41 ℃,饮水次数增加,体力明显下降并有呕吐现象。
2.1 剖检病变 剖检黑熊可见肺脏充血、肿胀明显,有点状出血,喉头、气管黏膜充血,肺门淋巴结明显肿胀,肝脏部分肿大,心包内膜出血,脾脏、肾脏充血,胃、十二指肠、空肠等黏膜均发现有出血点,其他器官未见异常变化。
2.2 细菌的分离培养
2.3 染色镜检 无菌取肺组织、病变淋巴结涂片,经革兰染色镜检[2],见到大量无鞭毛、无荚膜、两端钝圆、两极着色的革兰阴性短小杆菌。
2.4 分离培养 无菌取肺组织、病变淋巴结同时接种于血琼脂平板、麦康凯培养基上,37 ℃恒温箱培养24 h 后[3],麦康凯培养基上未见有细菌生长;血琼脂平板上有圆形、细小、湿润、淡白色露珠状菌落,菌落周围没有出现、溶血现象。 挑取单菌落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可见无鞭毛、无荚膜、两端钝圆、两极着色的革兰阴性短小杆菌。
2.5 生化鉴定 将分离纯化的细菌在无菌的条件下分别进行葡萄糖、果糖、甘露醇、麦芽糖、吲哚、乳糖、鼠李糖等发酵试验,硫化氢试验,靛基质试验[2]。 该菌可发酵葡萄糖、果糖、甘露醇产酸而不产气,而不能利用乳糖、鼠李糖、麦芽糖、吲哚,靛基质,硫化氢试验均呈阳性。 结果与巴氏杆菌生化特征相符。
2.6 动物试验 挑选10 只大小及生长情况相同的小鼠,分成试验组5 只和对照组5 只,实验组分别腹腔注射0.2 mL 用血琼脂平板上培养菌落制成的悬液,对照组分别注射等量生理盐水[3],结果试验组小鼠24 h 均死亡,对照组小鼠都存活。 剖检死鼠可见肺、肝均出现明显出血现象,取死鼠病变脏器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大量革兰阴性小杆菌。
根据黑熊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实验室诊断综合分析,诊断发病黑熊为巴氏杆菌肺炎死亡。
首先对黑熊圈舍进行清扫、消毒,用碘伏500 倍稀释液喷洒消毒,1 次/d,连用1 周[2]。 再对病熊采取以下处方治疗:口服阿莫西林0.5 g/片、2 片/次、2 次/d,黄芪多糖1.0 g/片、2 片/次、2 次/d,荆防颗粒冲剂15 g/包、2 包/次、2 次/d。
采用以上药物治疗3 d 后,病熊采食量逐渐增加,喜爱水分含量高的食物(如白菜),鼻涎明显减少,呼吸基本正常,活动量增大,但对饲料硬质食物食欲较低,排便干燥。 此后每日药量减半(1 次/d),连用5 d 后,黑熊基本恢复健康。
健康的野生动物带菌、带毒、带虫属于常见现象,采用广谱、安全、高效的抗菌、抗病毒药和抗寄生虫类药进行预防、净化,按规定清洁和消毒是控制动物疫病的有效措施[4]。 人工饲养条件下,由于环境、食物等因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导致黑熊免疫力下降,以及与人的接触机会增加,许多黑熊携带的条件致病菌容易引起疾病,巴氏杆菌病多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禽畜传染病,据文献记载,曾有过黑熊感染巴氏杆菌的报道,一般会因动物外伤或呼吸道感染引起[5]。
必须强化野生动物的饲养和管理,及时清洁消毒;营养合理,特别要注意冬前育肥,防止免疫力下降,减少疫病的发生和流行;贵阳冬天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注意避风保暖[6],气温巨变时,要仔细观察,发现病况,及时正确诊断并对症治疗;感冒与肺炎需同时治疗,阿莫西林治疗肺炎的同时配用荆防颗粒冲剂解表,达到表里同治;治疗时使用黄芪多糖,增强病熊的自身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