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波 李斩棘
(出示词语“处境”“摔倒”“系在筏子上”,师检查预习情况,指导生认读多音字)
师:这三个词或短语可不容易读正确,其中有三个多音字,想想该怎么读。
(生认读词语)
师:非常好!“处”“倒”“系”都是多音字,老师想请同学们分别说上几句话,用上这些多音字的另一个读音,行吗?想一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春天来了,我们这儿到处都是盛开的鲜花,美丽极了!
生:我爸爸在教育局的人事处工作。
生:我妈妈每次倒车的时候都非常小心。
生:我五岁的时候就学会了倒立。
生:我和同桌的关系非常好。
师:同学们不仅掌握了这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而且运用得也非常好。我们着重来看看“摔”字的书写,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来写。这一课的生字中还有跟“摔“字一样左窄右宽的字吗?大家在本课的生字栏中找一找。
生:我找到的有“摊”“脖”“胆”“段”。
生:我还找到了“漆”“踪”“镇”“犹”“换”。
师:大家可以选出你认为最不容易写好的字练习一下。
(生练习书写)
评析:学习字词要会用,学习完字词还要试着触类旁通。这一环节有效地关注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一组词语。
(出示词语)
(1)展开 摇头
(2)慢慢地解下来 久久地凝视
(3)吃力地穿上大衣 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
师:同学们,我们认读词语也要学会思考,光读正确还不够,请大家仔细读一读,想一想,再把后两组和第(1)组的词语比一比,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第(1)组词语的前面都没加修饰词。
生:第(2)、(3)组词语前面加上了修饰词,读起来很有画面感。
师:加了修饰词,这些词语就变得更加生动。我们能不能给第(1)组词语也加上修饰词呢?
生:慢慢地展开、使劲地摇头。
生:轻轻地展开、一个劲地摇头。
师:同学们不仅有自己的发现,而且还运用得特别好,值得表扬。
评析:从字到词,是练习的一个梯度。读过词语,不能只为读而读,要会思考,试着理解这些词语。语言是有生命的,是有灵性的,只要你稍加改动,它们就会舞起来、跳起来,就有了生命、有了画面感。王老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就是通过词语的比较,给词语加上修饰词,让字词的学习充满了趣味。
师: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一面五星红旗”,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看哪些地方写到了这面五星红旗,找到相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
(生默读课文,思考,勾画句子)
师:谁来说说你找到的句子?
生:我找到了两句话。第一句是:“收拾好背包,我把它系在筏子上,手举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便出发了。”第二句是:“为了防止丢失,也为了行动方便,我把国旗从旗杆上抽下来,系在脖子上。”
评析:文章题目是“一面五星红旗”,“五星红旗”当然就是本文的关键词了。找一找相关的句子,能使阅读的目的性更强。为了找到这样的句子,学生的阅读会变得非常积极主动。王老师有效地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学习课文的做法,值得学习。
师:同学们,读书的时候我们应当具备这样一种能力:边读句子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
(生自由读句子,想象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作者手举五星红旗,然后出发了。
生:我还看到作者把红旗拿下来系到脖子上,自豪地向前走去。
师:很好,不过,我们阅读文章,可不能只停留在这个层面,还必须关注作者在语言文字运用上的一些小秘密。在这两个句子中有一个字非常关键,发现了吗?
生:是“系”字。
师:非常好!作者收拾好背包,把它系在筏子上,手举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便出发了。为了防止丢失,也为了行动方便,后来他把国旗系在脖子上。这个动词“系”,让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生:作者很爱自己的国家。
生:作者尊重国旗,也尊重自己的国家,这是一种爱国精神。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句子,第一句中系的是背包。想想看,作者要做一次漂流旅行,他的背包里可能会装着什么?这些东西对他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生:可能会装着食物和水,渴了饿了就能吃能喝。
生:还可能装着衣服,他穿的衣服湿了还能换呢!
生:还可能会有一些简单的药品,万一受伤了可以包扎。
师:第二句中,作者系的是国旗,在漂流过程中,渴了、饿了、冷了、受伤了,国旗都不能直接给予作者帮助,但是,作者却将国旗系在脖子上,而将能够直接给予自己物质帮助的背包系在筏子上,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作者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
生:作者把国旗看得非常重要,他热爱自己的国家。
师:短短的两句话,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画面,还读懂了作者的内心,特别是当我们关注了人物的行动时,我们还能够领悟作者的感情。
评析:找到关键词,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一个“系”字怎么能引发这么多思考?因为王老师提出的问题正好契合学生思考的兴趣。然后以兴趣为先导,再适度迁移,学生理解语言、品悟语言的质量才更趋于完美。其实,品悟语言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不能学着作者的表达方式,也说上这么一句话,表达一下自己的情感。
师:我们继续交流,你还画出了哪些描写五星红旗的句子?
(生读第6~10自然段)
师:这几个自然段的对话中明明出现了两个人,课文却只有老板一个人说的话,而对于作者,却只写了他的动作和表情。会读书,就要能透过行动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外在的动作读懂作者的心声。我们先读读第6、7自然段,找出作者的动作,看看你能否读懂作者的心。
生:我发现了两个动作——“解下来”和“展开”。
生:我觉得作者当时的心情挺复杂的。
师:在漂流中遭遇意外,作者满身伤痕,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了近60个小时,他一定饿极了,现在,终于走进一家面包店,老板却提出用作者脖子上的五星红旗换取面包。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生答略)
师:多好啊!抓住人物的动作,我们就了解了人物的内心。接下来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第8~10自然段,让我们也尝试着抓住作者的动作走进作者的内心,看看谁能够真正读懂作者。
(生默读并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这里的动作是“凝视”。
生:我找到的是“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
师:非常好!作者凝视着五星红旗,或者是摇摇头,他又会想些什么呢?请大家读读课文,想一想,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读书、思考、交流)
师:我们通过人物的行动可以了解人物内心的想法,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必说话,行动就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作者摔倒在地上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再醒来时,他已经躺在医院的病房里,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呢?我们尝试着只用人物的动作来写,但要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想法和情感。请在空白处填写。
(出示)
突然,我摔倒在地上,面包店的老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写,师巡视)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当我们抓住人物的动作时,就可以体会到人物的心情,如果我们在这些动作前面再使用一些修饰词,就可以把一段话写得更生动、更具体。课文中的作者醒来后,当他得知是面包店老板送自己来到医院,并支付了一切费用时,作者又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评析:评一评、议一议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拿来用。学生读懂内容之后,会有自己的思考,有表达的欲望。这时候老师一定要满足孩子们的需要,此时再向前一步,定会使阅读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评:王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扶放结合,语言流畅,评价点拨到位,且富有启发与鼓励性,最突出的有两点。
第一点,教给学生最需要的东西。
本节课,王老师的教学目标定在了“抓住人物的动作,就可以体会到人物的心情”,“在这些动作前面再使用一些修饰词,就可以把一段话写得更生动、更具体”。针对这一教学内容,展开了一系列的训练。
第二点,教给学生文本中隐含的东西。
教给学生文本中隐含的东西,也是落实教什么的问题的基础。究竟哪些东西是课堂上必须教给学生的语文知识呢?学生一看就懂的,我们不需要教;教了也不懂的,也不需要教;要教的是那些学生自己以为懂了,其实他还没懂的东西。还有就是那些一经老师提示和点拨学生就能“恍然大悟”的东西。
王老师这节课没有进行推进式的、逐段讲解的常规教法,而是主次分明地直入主题。在重点段落,老师的引导作用有效地体现出来了。整节课,更多的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
很明显,王老师在解读文本时没有停留在“热爱祖国”的浅层面的说教上,而是通过之前的训练学习方法,再次体现语言文字的运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主表达。文章的情感是学生通过找关键词、重点句,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自己品悟出来的。整节课既关注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又进行了情感上的熏陶,课堂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