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娟
教学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自身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理论的感悟,深刻洞察、敏锐机智并高效便捷地应对教学情境,达到融通共生、自由和美的境界的一种综合能力。魏星老师主张“为言语的生成而教”,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认为“理解”是内部言语的生成,“运用”是外部言语的生成。他通过实践、活动、对话等方式引领学生探究言语生成的过程和规律,获得言语理解和生长,追求生命“敞亮”的教学境界,体现了他深刻独到的教学思想。本文试以魏星老师的教学片段为例,探讨他是如何运用教学智慧,促使言语在课堂对话中精彩生成的。
片段一:《水》
(出示)
自己默读课文,找出能传递出作者特殊感情的词句。
(生自读课文后交流)
生:“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是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这几句很明显地告诉我们水很珍贵。
师:在“我们”这个地方,“我们”会觉得——
生:“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
师:(引读)“我”出生在——
生:(接读)“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是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
师:在我们一般人看来,酒比水贵重,可是在这个特定的情况下,水却变得比酒贵重。轻与重反过来说,一个有意思的句子就生成了。让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再读一读。
(生齐读)
赏析:“我出生的地方缺水,水很珍贵”这一意思学生显然一读就懂,但对于“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样的陌生化表达,如果学生仅停留于理解它的表层意思是远远不够的。魏老师的教学智慧就在于能够抓住这样的典型性语言,还原语境,引领学生直面语言,直面文本,在特定的环境、具体的语境中体会“水比酒还珍贵”的言语意图与个性化表达智慧。在触摸语言的过程中,“水”比“酒”还珍贵的言语形象也给学生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自主理解—聚焦语言—还原语境—引领体会—感知形象,在此过程中,魏老师始终尊重学生主体,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感悟,与文本对话。他带领学生潜入语言深处,让“语意”在“语境”之水中自然显现,再根据生成的内容适时点拨、指导提升,最后回归语境,用朗读深化言语形象,可谓进退有度、扎实有效。
片段二:《我和祖父的园子》
师:仔细阅读第13自然段,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些词语句式最能表现“自由”?
(学生自读自悟,自由交流)
师:注意到了吗?这段话一共用了10个“就”字,同学们读起来是不是觉得有点啰唆呢?
生:我觉得不啰唆,读起来很顺畅。
生:感觉园子中的各种小精灵我行我素,自由自在。
师:你看,萧红的文字很普通,很朴素,但是读起来觉得很洒脱,很灵动,很孩子气,字里行间跳跃着两个字——
生:自由。
(在读完园子中有趣的活动后,再次回到第13自然段)
师:一到这个园子里,“我”就玩了起来,闹了起来,不知不觉地,园子中的一切都活了,“我”就变成那倭瓜啦——
生:(齐读)“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师:“我”就变成那黄瓜啦——
生:(齐读)“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师:想象一下,当萧红写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她当时的表情是怎样的?
生:写到这里,萧红禁不住笑了,她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园子,成了园子中的黄瓜、倭瓜……
生:萧红可能手舞足蹈。
生:她写得特别快,笔下的文字就像园子中的蝴蝶一样快乐地飞舞着。
生:当萧红写到“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的时候,她放下笔,眼睛看着窗外,又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
师:这是多么幸福、多么惬意的写作体验啊!读书就是和作者一块儿体验、一块儿创作,让我们齐读这一自然段。
赏析:当学生初步体会到园子里物的“自由”后,魏老师的智慧就体现在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哪些词语、句式表现了这份“自由”,在对语言的咀嚼涵泳、品味朗读中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感悟言语表达动机。具体展开如下:(1)自读自悟,关注语言。学生抓住“愿意……就……”“想……就……”等词语句式交流,感受园子中物的“自由”。 (2)揣摩“就”字,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推敲10个“就”字,深入体会普通词语的特殊表现力,领略其独具魅力的言语效果。(3)变式朗读,积累语言。回读第13自然段,通过改变人称、角色的变式朗读,把“人的自由”和“物的自由”融合起来,同时积累语言,积累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4)走近作者,展开对话。想象作者的创作状态,揣摩她的表情动作和心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创作情感和言语动机。长此以往,这样的言语体验会逐渐转化为独特的言语心理反应模式,一旦触及某个感应点,学生脑海中就会闪现模糊的表达意向,相应的言语形式也会在具体语境中实现重组优化,使语意清晰丰富,语言更具表现力。
片段三:《清平乐·村居》
师: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词的大意。你在读的时候,觉得哪些词句需要提出来讨论一下?
生:第2自然段往下数第三行,“最喜小儿无赖”,我觉得小儿很聪明,他在剥莲蓬,为什么说他是“无赖”呢?
师:把“无赖”这个词圈出来,学语文应该有这样的敏感。谁来把这两句读出来?
(先请两生读,又让生齐读)
师:我有个发现,读这两句,很多同学都是笑着读的,为什么?
生:我觉得“无赖”的意思是特别顽皮。小孩比较淘气,他在剥莲蓬,所以我觉得“无赖”的意思是顽皮。
生:因为他是老夫老妻最喜欢的小儿。
生:因为我觉得那个小孩子是天真活泼可爱的,他的笑是甜的,所以我们读的时候是笑眯眯的。
生:我觉得他卧剥莲蓬的时候应该很开心,所以我们笑着读。
师:是啊,我们读的时候觉得非常有童趣。刚才你们说,小孩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这就是——
生:无赖。
师:是你们自己读懂的。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
(生读)
赏析:“你在读的时候,觉得哪些词句需要提出来讨论一下?”此时,教师不再以精细的提问、标准的答案掌控课堂,而是从“固化设计”走向“弹性设计”,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赋予课堂更多的创造性、生成性。当然,这也需要教师更多的教学智慧。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无赖”一词进行了质疑,因为在学生的经验中,“无赖”与奸猾的小人相联系,怎么能形容“卧剥莲蓬的小儿”呢?面对“矛盾冲突”,魏老师从容应对,引导解疑,展开对话。教师成了学生最好的学习伙伴,这两句诗他敏锐地发现“很多同学都是笑着读的”,并追问原因。学生思维活跃,积极互动,在与伙伴的交流与碰撞中水到渠成地解决了疑点,同时还达成了对诗中人物形象的个性化理解,隐含其中的自然还有学生对言语规律的准确把握,即词语在不同语境下会生成不同的意味。
片段四:《普罗米修斯》
师:刚才同学们在讨论的时候,有两个字给我的印象特别深,这两个字就是两个画面!哪两个字呢?
生:一个是“锁”,一个是“啄”。
师:这沉重的铁链是怎么锁在悬崖绝壁上的?鹫鹰是怎么啄食他的肝脏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想象,谁能来讲述一下?
生:在烈日下,铁链子被太阳晒得滚烫滚烫的。普罗米修斯汗如雨下,疼痛难忍。在暴雨中,电闪雷鸣,非常恐怖,整个山都要塌下来似的……
生:鹫鹰又来了,用它那尖利的嘴,钩进普罗米修斯的胸膛,然后狠狠地拽出肝脏,鲜血直流。
……
师:加进自己的想象,这也是一种讲述方式!把自己的理解加进去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
片段五:《水》
师:从那一勺水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水的感情是非常丰富的,所以用了许多手法来表现,(指读板书)像打比方——
生:(齐读)“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像一条小溪流”“像过节一样”。
师:还有反常的搭配——
生:(齐读)“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你们真的饿坏了”。
师:还有反复的手法——
生:(齐读)“滑过了……滑过了……又滑过了……”“锁住了……也锁住了……”。
师:打通各种感觉来写,如——
生:(齐读)“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
师:我们童年的经历是十分珍贵的。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多自己渴望的东西。你最渴望的是什么?你能不能也利用“慢镜头”的写法,选用有意思的表达方式,把那种渴望写出来?你们的经历,你们的话语,就像作者眼中的“水”一样珍贵。
赏析:潘新和教授认为,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应指向言语表现。只有放在说和写的言语表现中,听和读才有“能力”和“目的”可言。探寻言语生成的秘密,最终目的是指向语言的运用。教师的教学智慧就体现在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自己,与自己的内在精神对话,与自己的生活对话,产生倾吐欲望,从而有意识地运用语言,创生言语智慧。
片段四中,教师慧眼识珠,紧扣关键词“锁”和“啄”,激发学生想象画面,讲述画面。学生凭借想象进入语言情境,将自己对“神话”精神的理解,对“英雄”形象的敬意转化为各具特色的言语表达智慧。
片段五中,教师有意识地先采用自己说写作方法、学生读相关词句的方式彰显文章表现手法,将抽象的方法与鲜活的词句对接起来,简单自然,灵动扎实,充满智慧。继而创设写作情境,联系生活,激发学生表达欲望,捕捉自己内心最渴望的感觉,运用“慢镜头”的方法细腻地表达出来,创生言语智慧。
通过一个个课例,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魏老师令人敬佩的教学智慧。他“以生为本”,顺学而导,通过还原语境、揣摩品味、适当留白、创设情境等方法,引领学生直面语言、涵泳语言、质疑语言、运用语言,使学生与文本、作者、教师、学习伙伴甚至自己进行积极而深入的对话,在对话中感知言语形象,领悟言语动机,把握言语规律,创生言语智慧。师生在语文学习中共同创造了一个融通共生、自由和美的“敞亮”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