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 成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中国-东盟音乐周”是由广西艺术学院主办的大型国际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中国三大重要的音乐交流平台之一。自从创立“中国-东盟音乐周”以来,广西艺术学院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每届音乐周都会邀请来自中国、东盟各国优秀的演奏家、作曲家。中国东盟音乐周已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向大众展示出中国音乐与东盟各国音乐之间的魅力所在,并带来一场场音乐的饕餮盛宴。本次活动广西艺术学院共邀请了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名音乐家,举行了21场音乐会、3场高峰论坛、1场钢琴独奏作品比赛等各项讲学、演出活动。
第七届“中国-东盟音乐周”闭幕式是由广西艺术学院民族乐团带来的“民族管弦乐专场音乐会”,广西艺术学院民族乐团主要由音乐学院的师生组成,共有76人,现任指挥是国家一级指挥家蔡央教授。乐团集合了广西艺术学院最优秀的演奏人才,具有专业的演奏水准,丰富的舞台经验,广西艺术学院民族乐团活跃在广西各大的音乐舞台上,可说是一支潮气蓬勃、努力向上的民族乐团。本次闭幕式请到的指挥是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著名指挥家、音乐教育家、紫禁城室内乐团音乐总监刘顺老师。
本次闭幕式共演奏8首来自各国地区作曲家的新作品,分别是陈明志的《天地乐舞》、房晓敏的《客风》、史付红的《高山流水》、赵俊毅的《甘榜乡情》、钟启荣的《寻风》、郭元的《蝴蝶扇动着翅膀》、周龙的《霸王卸甲》和吕军辉的《花容云裳》。并邀请了多名演奏家一同完成本次东盟音乐周的闭幕式,规模之宏大,多名一线作曲家、演奏家欢聚广西艺术学院。
本次“中国-东盟音乐周”中的作品最让笔者记忆深刻的是,钟启荣老师创作的现代作品《寻风》。钟启荣博士,马来西亚顶尖的作曲家,也是当代其中一名令人惊喜的作曲家,C工作室的艺术创意总监、马来西亚当代作曲家协会主席。
《寻风》这首作品是一首无调性音乐,笔者认为《寻风》顾名思义有一种寻找“风”的感觉,《寻风》是钟启荣创作的第一首中国传统乐器重奏和民族乐队的作品。“风”是民间的歌谣,也是大地的歌谣。曲中运用大量带有抽象和象征式如民间地方色彩性曲调的原始素材,并交织于乐器重奏和乐队之间而产生出色彩缤纷的多方位听觉空间和时空。
为营造出“风”的感觉,作曲家在这首作品中创新采用了空调的管子,用空调管在空中快速旋转,产生出一种类似于风“呼呼”的声音,还采用了大提琴的琴弓来拉古筝,营造出一种“嗡嗡”的声响。《寻风》为了达到演出的音响效果,作曲家也明确要求了演奏员的数量和乐器声部的座位,共八位弦乐演奏员四位弦乐一声部、四位弦乐二声部、弹拨声部四位演奏员、三台古筝、一位笙演奏员、一位竹笛演奏员、和打击乐等。几乎每个声部的音位都是对等的,每个声部之间都是息息相关的,虽然单独听某一个声部都是极其不协和的音响效果,但是就是这种不协和的增四度减五度的音响效果,作曲家通过每个声部的结合,再加上各声部之间的强弱对比,就营造出类似于“风”的声音,忽远又忽近。其中《寻风》中有一段落为营造出狂风的音响效果,完全由演奏者即兴演奏,要求演奏者演奏速度极快,这种在舞台即兴演奏的创作手法很大胆,因即兴无固定的音高、力度、速度等,但这种即兴的段落合奏起来的音响效果,却给听众带来一种狂风大作的感觉。
乐曲段落的末尾处,采用了“哼唱”作为辅助低音,给观众带来一种微微清风的感觉,而乐曲的结束部分也是很有特点的,作曲家要求乐曲结束用智能手机在舞台上播放一首80年代的老歌,然后逐渐的消失掉,可以说是非常有创意和想法的结束。据说这首《寻风》是钟启荣老师为了纪念他的恩师而创作的,他的恩师是一位佛教信徒,这种不协和的增四度音响效果是他恩师最喜欢的一种创作手法。
通过《寻风》这首作品笔者认为可以看出民族管弦乐的发展趋势,民族管弦乐不仅仅需要继承者更需要发展者。民族管弦乐的发展在20世纪之前一直处于懵懵懂懂探索之中,复制西方管弦乐创作手法,拿来写民族管弦乐作品,随着时代不断的变迁,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民族管弦乐作品,这首《寻风》可以说是进一步发展了民族管弦乐的演奏风格,使用无调性音乐又采用了多种创新的演奏手法,是一首令人耳目一新极具现代特色的作品,这种作品即继承了民族传统音乐创作手法又加以发展创新的演奏技法,通过《寻风》这首作品可以看出这一代的作曲家都在为民族管弦乐为民族音乐而奋斗着。
“中国-东盟音乐周”的成功举办,对笔者来说是一种自身的提升,无论是琴艺还是演奏现代作品能力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对现代无调性音乐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很少有机会可以接触这么多位优秀的作曲家,笔者感到非常荣幸。通过“中国-东盟音乐周”把中国优秀音乐作品传出国门,再把优秀的外国音乐带入国内,相互了解学习,更重要的是让中国与东盟各国家之间建立起一座音乐的桥梁,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