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宏 亮
(集宁师范学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随着社会发展与变迁,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教育信息化为教学带来了丰富的资源,教学手段也形式多样,使得现有的长笛教学模式不再满足高师院校教学的要求,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
高师院校开设的长笛课程已经成为民族乐器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但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对技巧方面的关注,对长笛特有的文化、特点及多方面的知识涉猎较少,致使教学过程不能很好的对知识点进行整合,也就不能从根本上学习长笛的精髓。另外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也是较为凸显的问题,高师院校在长笛教学的过程中,很大程度处在对专业院校的模仿阶段,导致学生在就业上处于被动。只有从文化特色演绎技巧等多方面进行学习,才能更加系统的驾驭长笛的演奏特色。在专才教育的基础上开展通才教育,将高师院校的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一主多辅的新型人才。
长笛专业的音乐人才属于紧缺型,高师中善于教学的长笛教师更是趋之若鹜,师资力量的匮乏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水平有待提升。在授课的实际过程中,教师整个教学是以“教”为中心的,学生处在被动状态,由于教师业务水平有限,教学效果受到极大的影响。
高师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掌握学生的基础情况并不全面,缺乏对学生因材施教,较多授课内容不具有针对性,进而弱化了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在加上传统的高师长笛教学模式更看重授课的集体性与同一性,当然这种教学模式直接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高师学生学长笛的个人兴趣,这种情况下要做到因材施教就相对困难了。长笛的演奏能力以及长笛演奏水平的提升,不能单单依靠学校的教学来实现,它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学习的同时来促进高师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基于现状来看,对于高师长笛教学而言,首先必须要明确长笛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让高师长笛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系统的指导方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和掌握过硬的演奏技能及必备的音乐理论基础,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这样的授课对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长笛教学目标的明确设定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影响到授课效果,还影响到高师学生学习长笛这门乐器的艺术成长空间。高师院校还要认识到培养长笛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实践不断改革中,只有不断的完善教学体系,细化高师长笛教学的目标,才能更好的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多元、专业的音乐人才。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此时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就显得尤为关键,宏观良性引导,可以让学生避免学习中的盲目性与片面性,这就要求高师院校要具备专业的教师队伍。高师院校要注重教师的培训工作及专业人才的引入,要强化专业教师的长笛演奏功底,同时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只有过硬的师资力量,才能更好的为高师学生带来优质的教学。
目前,高师院校长笛课程的教学教材过于单一化,有些只强调演奏技巧,有些则偏重于理论知识,就现状而言,教师应多举措拓展教材内容,才能更好的培养出长笛人才。由于生源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学生掌握技巧的程度不一样,基于这种现状,教师应该为学生合理规划课程,尽可能的做到因材施教。合理的规划课程,首先是要求课程要有针对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去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以此来弥补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其次要求课程要有特色性,教师要根据个人的风格及学生特点进行特色教学,运用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第三要求课程具有普及性,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课之外,还可以设置选修课,让更多非专业的学生接触到长笛这个乐器,尽可能的将长笛推广出来,让更多的人感受长笛艺术的魅力。
高师院校要加强学生的课后自修,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演奏水平,学生根据上课时自己的不足,通过课余时间对学习相关内容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尽可能通过自学的方式来进一步研究,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创新性,尝试运用多样化的授课形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以便学生在自学时能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长笛完美演奏的精髓就是不断的练习,在不断的演奏中去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同时培养精湛的演奏技艺也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对于高师长笛教学而言,让学生具有过硬的艺术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高师院校应该多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舞台,让学生在舞台上不断的获得进步,完成自身音乐表现力的提升。只有通过艺术实践的检验,才能更为全面的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有的放矢的去整合和修正这些问题,艺术实践是提升高师长笛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高师长笛教学的过程要强调以学生为本,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课后要鼓励学生去参加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