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秀 红
(忻州师范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
河曲民歌是当地人民在漫长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并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进步与完善,是河曲人民对生活的感悟,是世代河曲人民的心声。要让河曲民歌保存与流传下去,就需要将河曲民歌与当代音乐教育相结合,作为当地的一所高校——忻州师范学院,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增强传承民族文化,引导学生加强民族文化的认识。
“河曲县地处晋、陕、蒙三省交界(雄鸡一唱鸣三省)之处,河曲素有‘民歌的海洋’之称。”这里的人大都会唱河曲民歌,河曲民歌作为北方汉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之所以可以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其朴实、真挚的乡土气息,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艺术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民歌是用方言来演唱的歌曲,河曲民歌当然也不例外。在河曲民歌的歌词当中也包含着许多方言,而且其歌词比较贴近生活,比较即兴。都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有感而发的,直接表现其心情的,而不是经过专门编写、加工的。而且其歌词中叠词运用较多,人们在表现感情、演唱歌曲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把平时的语言加入到了歌曲中,这样就使得河曲民歌变得更亲切。
河曲民歌的表达方式大胆,直白,细腻,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现心中的情绪。例如《想亲亲》中的“想亲亲想的我手腕软那个软呀呼嗨,拿起个筷子我端不起个碗呀儿呦”。
将民歌引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一方面是因为教育是传递人类知识的一个重要过程,另一方面,老师和学生都是作为教育的主体加入到文化传承的活动中去的。所以,将民歌引进校园,对于鼓励社会全员参加到保护传统文化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民歌作为一个民族的象征,它承载着太多这个民族的文化,生活方式、语言、民俗等。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民歌,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和喜爱祖国的音乐文化,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河曲民歌作为山西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河曲民歌所产生的地理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与生活成长的环境一脉相承,较外来的音乐更具亲和力,更容易让学生领会其深刻的文化精髓,从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所以,在山西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富有特色的山西优秀民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们在旋律中体味到音乐的艺术魅力,同时在情绪轻松愉快的同时得到美的陶冶,从而丰富学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高民族心理素质,提高其综合素质。
为了弘扬与传承晋北民间音乐,让更多大学生喜欢晋北音乐,了解晋北音乐文化,忻州师范学院音乐系开设了《晋北民间音乐概论》这门课程,并于同年十一月由音乐系声乐老师共同举办了河曲民歌专场音乐会,还特将晋北民歌列入考试范围,每位学生都需在期末考试时演奏或演唱晋北民歌。
开设《晋北民间音乐概论》这门课程,让学生首先在理论上了解河曲民歌的历史与发展过程,对河曲民歌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通过对河曲民歌、二人台的音频、视频的学习,让同学们有机会真正全面细致的去了解和学习晋北民间音乐。
河曲民歌作为山西省忻州市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该将其原有的音乐特点保留下来,忻州师范学院音乐系全体师生对于河曲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一直在默默的付出,在日常的声乐与器乐专业课堂上积极教学,强调学习河曲民歌时要注意气息、共鸣和用声等方面。河曲民歌是用河曲方言来演唱的要保持原有的韵味,为此,忻州师范学院音乐系还特别邀请河曲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讲座,可以让学生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河曲民歌优美、独特的意境。
将晋北民歌加入考试当中,在忻州师范学院音乐系已实行多年,每位学生都需要在期末考试时演唱或者演奏晋北民歌。学校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要求,就是希望同学们可以更加地了解与喜欢晋北民歌,让很多其他省份、民族的学生感受到晋北民歌的魅力,同时可以通过将之传唱,让更多人喜爱晋北民歌。
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流传至今,一直以来都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民歌直接反应人们的日常生活,贴近现实,表达人民的心声和理想愿望,让人们有一种亲切的感觉。河曲民歌作为忻州市的重要文化遗产,应当得到相应的保护与传承,我校早在多年前就将河曲民歌引入到了教学当中,也获得了不错的成效。将河曲民歌引入课堂也我们的一项教改项目成果,希望可以通过在学校的宣传与应用,激发当地学生对河曲民歌的保护意识,也希望各地学生可以喜欢河曲民歌,并将其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河曲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