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冰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说起德国艺术歌曲,人们往往第一想到的是舒伯特、舒曼,因为和他们相比,勃拉姆斯创作歌曲流传的广度不及以上两位,同时还有很多人认为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器乐旋律化的风格太过浓厚,且结构太过迂回复杂,但勃拉姆斯一生创作的歌曲总量达到631首,其中包括独唱、重唱、合唱歌曲,产量仅次于舒伯特。可以说,勃拉姆斯是继舒伯特和舒曼以后最重要的歌曲作家,其作品背后体现的是深刻的人性刻画及哲理思想。
当时的德国诗人非常之多,对于艺术的爱好充斥着整个国家,诗歌的产量也就不言而喻了,大量的诗词作品给了勃拉姆斯更多选择的机会,因此,他艺术歌曲中的大量歌词都取自一些平庸人士之作。勃拉姆斯很多作品意境深远且曲调优美,但是传唱度并不高,即便如此,也不能否定这些作品其本身的艺术价值,相反地,很多较为冷门的艺术歌曲,恰恰是一首首动听的杰作。与此同时,勃拉姆斯还非常喜爱民歌,不仅为民歌的歌词谱曲,还对民歌进行改编,因此,他的艺术歌曲的创作好多都具有民间歌曲的风格特点。
1.分节歌,指歌曲中的诗词不论分作几段,皆唱同一曲调,也就是对于两节以上的歌词,配上相同的旋律来反复演唱的歌曲。这是模仿与接近民歌风格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简单而明快,曲调大多具有抒情性,戏剧性偏少。勃拉姆斯绝大多数作品都是用这种分节歌的形式创作而成的,如《星期日》、《徒然小夜曲》、《旷野孤寂》等。
2.变体分节歌,也是勃拉姆斯常用的一种音乐结构,这种结构多半是前后乐句的旋律相同,中间部分在某些时候会改用变化的音符来营造不同的气氛,更加恰当的表现歌曲的意境。如《我的睡眠日渐轻微》、《故乡》、《夏日的黄昏》等就是属于这种歌曲。
3.通谱体歌曲,这种音乐结构的首创来自舒伯特,是相对于分节式歌曲的一种结构形式,每段歌词搭配不同的旋律,自头至尾像在讲述一篇故事或一段经历,在展现故事情节方面,更具有连贯性。旋律与诗词密切配合,以表现诗中特有的意境,但因其内容变化多样,有着较强的戏剧张力,在勃拉姆斯平实的艺术歌曲作品中较少出现。《喔,清幽的树林》是其中的代表作。
勃拉姆斯的歌曲常以爱情、思乡、怀旧和反映自然风光为主题,而且他不喜欢用别人所谱曲过的诗词,因为他认为选择了被谱曲过的诗词,就很难再去用更丰富的音乐去表现诗的意境与内涵,因此,勃拉姆斯很少选用诗词大作,而是善于从名不见经传的诗人、商人或学生所创作的诗中去进行遴选。同时,他的歌词取材广泛,上至十三世纪的十四行诗,下至十九世纪印象主义的诗篇及楚卡尔马里奥的民歌集等,其内容包罗万象,雅俗皆有。
1.多采用民间音乐素材:这也是勃拉姆斯艺术歌曲风格的重要特征。勃拉姆斯喜欢民歌,在艺术歌曲创作中深受民歌风格的影响,许多作品都是用民歌的素材写成的,有时歌词中甚至出现通俗人物的对话,体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还出版了《儿童民歌集》、《德国民歌》等作品。
2.以抒情诗为主:勃拉姆斯在歌词的选择上,较不偏好戏剧性的诗词,所以勃拉姆斯于19世纪7、80年代巅峰时期创作的作品大多是以情感细腻的抒情诗为主。早期的作品大多是歌颂爱情的诗,中期主要以对大自然的喜爱及赞美,晚期则是带有深刻的孤独与感伤的诗作。
3.不青睐于文学大作:他之所以避免使用伟大的诗作,是因为他认为音乐不能充分诠释一部伟大的诗作,其诗词本身就已经非常完美,以至于根本不需要额外的添加物来缀饰。再者,当时德国诗人之多,诗歌之全面,也为勃拉姆斯的歌词取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4.多种主题的相互渗透:勃拉姆斯所钟情的主题是爱情、大自然的赞颂以及对生命的歌咏,这些主题都存在于他早、中、晚三个创作阶段中。多种主题的交织和渗透使得作品具有更深刻的哲理性,情感的抒发也更细腻、复杂。例如有透过对大自然的描述,来隐喻内心激荡的爱情,又或者面对爱情走到尽头的绝望与孤单,对生命产生的消极感。这些情感基调大多是伤感的,突出的是个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带给人思考。
勃拉姆斯在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里,一直在不间断的创作歌曲,虽然他每一首歌曲作品的创作手法不尽相同,但大体上,一般常见的曲调创作特色有以下几种:
1.古典式的创作手法:虽然勃拉姆斯身处十九世纪浪漫时期,但一直恪守着古典音乐的结构和创作精神。他的创作气势宏伟、曲式结构精炼,作品中对位的手法、复调音乐的使用,以及卡农式的旋律进行,使得人们在这种古典式的均衡和协调中看到了隐藏在其中的浪漫主义感情。
2.多变节奏的运用:勃拉姆斯善于把切分音、附点音符、三连音、重音移位等节奏频繁交替的运用在作品中,改变了节拍原有的律动,使音乐效果更为复杂和生动,也使得音乐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更加鲜活和出彩。这些节奏的运用不仅仅出现在歌曲的旋律声部,钢琴伴奏中也时有存在。
3.有特定意义的音型:勃拉姆斯常用某种特定的音型来表现艺术歌曲中特有的情感,例如下行旋律音调代表了哀伤、哀愁等情绪;音程的跳进表现了情感的跌宕起伏,用于增强力度与强度;半音阶的行进用来加强旋律的发展动力;三度音程连续下行,或者是八度和弦的下行齐奏,通常是用来代表“死亡”的动机。因此,多种特定意义的音型使得勃拉姆斯的创作极富个人色彩,使得音乐形象更加丰满动人。
4.调式调性的灵活运用:勃拉姆斯经常把转调、离调的手法运用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这在艺术歌曲中也塑造了多种色彩的对比和变化,使得作品更具感染力。
5.以变体分节歌为主:勃拉姆斯认为音乐的变化可以更充分的反映诗的内容或诗体框架的细微改变,不论变化是发生在某一段歌词中,还是变化发生在每一段歌词中,都有助于音乐与诗词的密切结合。
6.音域较窄且偏低:艺术歌曲的音域本身就不宽,相比较舒伯特和沃尔夫的作品,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音域就显得更为狭窄。他强调的是歌声旋律与低音的配合,并且对低音有着特别的偏爱,因此他的许多作品原本就是为低音而作。
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创作虽然保持着古典音乐的传统,但是没有古典时期音乐常有的封建色彩,同时还兼具了浪漫先驱的神韵,曲折的反应了当时德国社会生活、时代风貌及其个人的情感世界。他善于用古典式的创作手法、多变的节奏、有特定意义的音型、丰富的色彩调性变化来表达出一种彷徨、忧郁、苦色的浪漫情怀,因此,他的浪漫不仅仅是吟风弄月,而是有深度、有内容的浪漫,是一种对生命本源的深深自省。